历史的褶皱里,总镌刻着相似的命题:当国家风雨如晦,当民生辗转沉浮,青年群体能否挺身而出,托举民族的明天?从五四运动中振臂高呼的学子,到抗战烽火里投笔从戎的志士,再到今日时代浪潮中勇挑重担的新青年,答案始终清晰——国危民糜从来不是沉沦的借口,而是青年奋起的号角。<br> 国之危,往往始于精神的萎靡与担当的缺位。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下的"东亚病夫"之辱,不仅是国力的落差,更是青年群体一度被迷茫裹挟的阵痛。但总有觉醒者率先打破沉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穿透了旧时代的迷雾;李大钊以《新青年》为炬,照亮了青年探寻真理的道路。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的觉醒从来是国家破局的先声,当千万颗年轻的心为家国跳动,便能汇聚成改写命运的磅礴力量。<br> 民之糜,更需青年以实干驱散困顿。民生的温度,从来系于青年的脚步。脱贫攻坚战场上,年轻的驻村书记们扎根深山,用脚步丈量贫瘠与希望的距离;抗疫一线,"90后""00后"医护人员白衣为甲,用青春筑起生命防线;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返乡青年带着技术与创意,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他们未必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民生所需的地方扎根生长,让"糜"的困顿逐渐被"兴"的生机取代。<br> 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了积贫积弱的过去,但前行路上仍有险滩暗礁: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依然需要青年以奋起之姿破局。这奋起,不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而是在各自岗位上的精进与坚守——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日夜攻关,是为国家竞争力奋起;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是为民族未来奋起;创业者在市场浪潮中勇闯敢试,是为民生福祉奋起。<br>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国危民糜的警醒,从来不是为了沉溺于历史的悲情,而是为了唤醒青年肩上的责任。当每一份青春的力量都向着民族复兴的方向汇聚,我们终将明白:青年奋起之处,便是国家与民生的希望所在。<br>(拱桥镇郭起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