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崇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号菊庵。天性孝友,举动合礼,乡里咸尊式之。子峰秀,宰封丘,随养署中。值公寿,民感宰德,造银仙为公寿,公力却之曰:“吾教子不贪而乃受此,乌乎可?”皆叹息而去。峰秀累官廉洁,皆公教成之也。又平生好生,虽昆虫草木皆不忍伤,年八十六以无疾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摘自《康熙再续汶上县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崇功,号菊庵。他天性孝顺友爱,言行举止合乎礼法,乡里百姓都十分尊敬他,并以其为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儿子岳峰秀担任封丘县令时,岳崇功随子居住在官署中养老。适逢岳崇功寿辰,当地百姓感念岳峰秀的德政,特意打造银制寿星像(“银仙”)为他祝寿。岳崇功坚决推辞,并说:“我教导儿子为官不可贪腐,如今若收下此礼,这怎么可以?”百姓闻言叹息离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岳峰秀为官始终廉洁,正是因岳崇功的教诲所致。岳崇功一生仁德好生,连昆虫草木都不忍伤害,最终年八十六岁无疾而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崇功(1593-1678年),字懋玄,号菊菴,岳飞第22世孙,山东汶上县岳楼村(今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人。其主要成就有两个,一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岳镇九,二是发起了嘉祥岳氏家族的第一次续谱活动。本文除了讲述这两个成就外,还考证了他的生卒年岁和任职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培养出了岳镇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峰秀,字镇九,清朝康熙时期著名的一代廉吏,行二,岳崇功的八个儿子之一。岳崇功善耕善读,重视后代文化教育,他的儿、孙、曾孙等人都有文化,有庠生、贡生、举人、进士等。其最大成就就是培养出了岳镇九这样的优秀人物,汶上县志(见图1)这样记载和评价他:岳崇功,号菊菴,天性孝友,举动合礼,乡里咸尊式之。子峰秀宰封丘,随养署中。值公寿,民感宰德,造银仙为公寿,公力却之,曰:“吾教子不贪,而乃受此,乌乎可?”皆叹息而去。峰秀累官廉洁,皆公教成之也。又平生好生,虽昆虫草木不忍伤,年八十六以无疾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发起了嘉祥岳氏家族的第一次续谱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飞11世孙岳仲明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迁来汶上南旺坡南,永乐九年(1411年)转迁今岳楼位置,繁衍生息,18世孙岳宽于万历元年(1573年)发起初修族谱,万历三年(1575年)乃成。22世孙岳崇功到了晚年,看到家族人丁日盛,认为有了续修族谱的必要,于康熙戊午年(1678年)春节前,把回老家过年的岳镇九叫到院中,嘱咐他开启第一次续谱活动,并立庭授词,口述了洋洋洒洒的《一续谱序》,由岳镇九记录在案,编入族谱之中。续谱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康熙甲子年(1684年)方才完成,可惜的是岳崇功于戊午年(1678年)秋去世,没能看到续谱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生卒年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岳镇九在《一续谱序》的后记中说“康熙戊午年秋八月十九日,先大人八十六岁终。”汶上县志也说岳崇功“年八十六以无疾终。”古人所言年岁一般指虚岁,因此推算生年为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卒年为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任职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说岳镇九离任封丘县之后,当地人民恋恋不舍,民情鼎沸,朝廷无奈又派岳镇九的父亲岳崇功到封丘出任知县,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我们分析这个传说故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先是因为它在时间上不具备可能性。岳镇九在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考中进士,候补知县;康熙八年(巳西,1669年)任河南封丘知县;因政绩卓异,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进京任职礼科给事中,离任时新任封丘知县王赐魁到任。王赐魁也是一位有作为的人才,把各项事情办得有声有色,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还在封丘任职。而岳崇功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经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次,演绎出这个传说故事,大概率是群众对古代封典制度不能充分理解的结果,结果以讹传讹,以致于故事走样。封典是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代,至唐完备,其制各代略有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制,以封典给官员本身称为“授”,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妻室,存者称为“封”,死者称为“赠”。一品官其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三品以上封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封其父母及妻,九品以上仅给予官员本身。一至五品的官员本人为诰授,亲属为诰封或诰赠;六品以下的,官员本人为勅授,亲属为勅封或勅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初六日,岳镇九在封丘担任知县还不足一年,还算是“初任今职”,皇帝向岳镇九本人及其父母进行了封典,下达了敕命文书,对岳镇九“授尔为任文林郎”,对岳崇功则是“封尔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知县。”但是实际上对岳崇功而言,他只是“父因子贵”,因儿子的官称、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康熙九年(1670)三月初六日,岳镇九在封丘担任知县还不满一年,还算是“初任今职”,皇帝向岳镇九本人及其父母进行了封典,下达了敕命文书,对岳镇九“授尔为任文林郎”,对岳崇功则是“封尔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知县。”但是实际上对岳崇功而言,他只是“父以子贵”,因儿子的职称、职务“文林郎、封丘县知县”而享受相应的政治荣耀,并无任何实际职权范围,也无相应的津贴和收入。“父以子贵”的这种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例如明代医圣李时珍,就曾经因为长子李建中的职务,被勅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实际上知县的事儿他一天也没干过。岳崇功也无外乎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讲述了岳崇功培养出岳镇九,以及启动首次续修族谱的两大成就,并考证其生卒年岁为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还澄清了他并没有实际担任过封丘知县的事实,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真实的面貌还原历史人物,让家族后代以清晰的认知,正确把握和分享家族的荣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