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则徐仰慕宋朝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精神境界,在杭州修葺林逋墓。在杭州,林则徐还修葺了明朝于谦墓;而在福州任职时,他修葺了宋朝李刚墓。林则徐用这些举动,来追慕英雄,教育后人,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在五十七岁到六十五岁,他生命的最后八年里,远在新疆以及西北、西南,仍然做出来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由河南治河工地发往伊犁,林则徐写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二首,其中,就有传颂千古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如对国家有利,我愿牺牲自己生命,难道会躲避危险,迎趋好好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带领十九岁和十七岁的两个儿子,经连续四个月艰苦跋涉,终于抵达新疆伊犁。第二年底,林则徐向伊犁将军提出捐资兴办废地垦务,并即开始筹备。垦复,须开挖一条大灌渠,林则徐提出“分段承修”的施工原则,并主动捐资承修最困难的首段,历时一年完工。其间,林则徐带领他的两个儿子,日夜奋战在工地上。这是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工程,被当地人称为“林工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咸丰帝在临终前,将“御赏”章交给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持有这两枚印章,就是掌握了最后否决权。如果她们不加盖这两枚印章,八位顾命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明清北京最高学府,祭酒是官名,就是国子监的最高领导者。当时国子监是全国唯一的最高学府——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懿荣还有一个特殊的重大贡献,就是发现了甲骨文字。一天,他得病,派人到北京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药,买回一看,发现龙骨上的刻痕,既不像大篆字,也不像小篆字,王懿荣对金石文字素有研究,觉得好奇,仔细观看,反复琢磨,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他派人到这家药店,把药店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广泛搜购,共收集了1500多片。王懿荣经过初步对比和研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字,就叫甲骨文。他断定是殷墟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位清朝皇帝(宣统皇帝除外),都有五种称谓,就是皇帝的名字、年号、庙号、谥号、他去世之后入葬之前的称谓。这五种称谓使用的时间、地点、场合,都有严格规定,既不能乱用,也不能混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字就是皇帝的名字,是出生后不久,多由他的父亲给起的,伴随他的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号用来纪年,我们常说的永乐、崇祯、康熙、雍正、乾隆就是年号。现在通行将年号和名字等同,如康熙就是玄烨,雍正就是胤禛,乾隆就是弘历等。严格来说,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年号,不是名字。</p><p class="ql-block">庙号是皇帝死了之后,给他追尊的名号,因为要写在太庙的牌位上,所以称为庙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谥号是对死去皇帝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清代皇帝的谥号,由继任的皇帝恭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在北京皇宫君临天下的有十四位,寿命最长的是永乐帝朱棣,六十五岁;寿命最短的是天启帝朱由校,二十三岁,平均寿龄41.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明清皇帝多数在冬、夏两季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是寿命最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昔日清朝皇宫,变成今日故宫。而后,开启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历史。故宫,由君有而为民有,由君享而为民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夏商周的王制时期,秦到清的帝制时期,民国以降的民制时期,国之主、宫之主、故宫之主,发生了巨大变化。六百年故宫,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宫六百年·下》摘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