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级数学新教材巨变,到底变了什么?

墨山乡水

目前各年级启用新教材的时间表,可以参考 新教材的“新”,除了画面和设计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思路上做了大幅调整。下面我们就从二、三年级的教材变化出发,深入看看到底改了什么、为什么改、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二年级教材变化<br>二年级上册教材依然延续了一年级“计算前置”的思路,继续将学习重点放在数与代数模块上。<br>1.教学单元大换血<br>新教材将八个学习单元精简为六个,并新增两个实践单元:校园小导游和身体上的尺子。 删去的单元包括:<br>百以内加减法——调整到一下学习<br>认识时间——暂未出现<br>角的初步认识——调整到三上学习<br>观察物体——调整到三上学习<br>数学广角“搭配”——调整到三上学习<br>新增的单元包括:<br>分类与整理——原为二下内容,但教学更深入<br>表内除法——原为二下内容,但教学进度更快<br>实践板块“身体上的尺子”——来源于苏教课本<br>保留下来的四个单元集中在计算和实践,相对旧教材学习内容做了拆分和重组。 2.计算体系更紧凑,乘除法联动更强<br>新教材在乘除法的教学上做了整合,把乘除法的关系放在一起讲,这样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乘除是相对的”。<br>但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节奏确实挑战不小。算理理解一旦没跟上,基础不牢,就容易掉队。 3.乘法算理教学更清晰,避免机械记忆<br>旧教材中乘法教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对乘法算理解释不够清晰。举个例子。<br>在讲“5个3相加”的时候,旧教材通常会列出两种乘法算式:5×3和3×5,然后告诉孩子:这两个结果是一样的。<br>但对刚接触乘法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误导,让他们以为乘数位置无所谓,忽视了乘法本质。 实际上,5×3和 3×5虽然得数一样,但代表的含义不同:<br>5×3 表示“每份5,有3份”(3个5相加)<br>3×5 表示“每份3,有5份”(5个3相加)<br>新教材明确了这一点,统一只用一种表达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量×份数”的认知结构,即:<br>“5个3相加”统一表示为:3×5=15。 二、三年级教材变化<br>三年级是小学数学的关键分水岭,既是计算深化,也是几何启蒙的起点。新教材的变化也很突出。<br>1.教学单元从计算走向几何,跨度更大<div>三年级上册从原来的10个单元精简为7个:<br></div> 删去的单元包括:<br>时分秒——猜测提前到二下<br>万以内的加减法——猜测提前到二下<br>倍的认识——删除<br>长方形和正方形——猜测调整至三下<br>数学广角“集合”——暂未出现<br>新增的单元包括:<br>观察物体——原二下内容,但教学更深入<br>混合运算——原二下内容,但教学更深入<br>线和角——合并原二上和四上内容<br>实践板块“曹冲称象”——原二下“克和千克”内容<br>其中,“线与角” 的整合,使几何启蒙更系统,从点-线-角的逻辑出发,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2.计算内容更复杂,估算成重点技能<br>三年级的计算单元包括:混合运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都是孩子计算开始频繁出错的内容。<br>混合运算从二下挪到了三上,虽然名字没变,但从两位数升级为三位数,运算难度明显提升。 不再重复分散讲比较大小,而是整合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比较大小”的结构,但这也对孩子理解力提出更高要求。 另外,新教材强化了估算这一点。<br>新教材在多位数乘以一位数单元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部分变动较大,删去了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仅保留用估算解决问题。 我们猜测这一改变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估算的运用往往更普遍,也更有实际价值。而线段图则被放入混合运算单元继续学习。<br>还有一个细节变化:估算中不再使用“≈”符号。 3.几何启蒙开始了,空间想象能力要上线<br>“观察物体”和“线与角”两个单元开启了三年级的几何主线。<br>在“观察物体”这一单元,旧教材的重点是从不同角度(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内容偏“静态识别”,比如判断从哪个方向观察、哪个图是从上面看到的等。<br>新教材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拼搭,把空间方位、视角转换、图形组合拆解等能力一并带入。 另外,过去角和线的学习比较割裂,二年级先学角的初步认识,四年级上才开始学角的内容。<br>新教材把“线与角”整合到一起,先学线段、直线、射线,再学角的大小比较,这样可以从“点-线-角”的逻辑出发,更容易理解,也更符合几何学习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