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行(晋祠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昨日因时间仓促,心想着大同古城想必已是极致,便未在途经忻州古城时驻足细赏。傍晚五点左右抵达太原,用过晚饭后,我与夫人骑着单车,悠悠晃到了太原鼓楼的步行街。只见那里人头攒动,灯火阑珊处满是热闹气息。我笑着跟夫人打趣,说这儿的繁华劲儿,怕是比上海南京路还要盛上几分呢。</p> <p class="ql-block">早上起得稍晚些,许是昨夜近十一点才归,便索性偷了个懒,约莫七点半才起身去餐厅用早餐。餐食虽简单,味道倒还适口。正吃着,夫人忽然问我,今日是去山西博物馆,还是晋祠博物馆。我打趣道,许是这世上免费的总差着点意思,便说,不如就去晋祠博物馆吧。</p> <p class="ql-block">来太原旅游,晋祠当之无愧这一地区最重要的文物古迹,民间就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最早名为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叔虞而建。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游览晋祠,需慢慢行、细细看,这里风光秀美优雅,树木葱茏如盖,几十座古建分列其中,雕塑、壁画、碑刻收藏其内,从宋至清均有遗存,亭台楼阁、宫观祠庙、塔桥廊坊,古典建筑中的样式几乎都能在这里看到。</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古建布局有些杂乱,主殿圣母殿方位也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儒释道三家建筑集合在一个园子里,乱归乱,各个是珍宝。</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走,可以经过晋祠三大国宝级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献殿为金代遗存,整座建筑名献殿,外形也如同一座大殿,却没有墙壁,四周以竖栏杆相连,因为此殿是古代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如此设计很好地起到了通风保鲜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偶遇一群来参观的小学生,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暖意。这般方式真好——让孩子们从小便浸润在文化里,去触摸传统中的精华,去播撒热爱的种子。也该让他们暂时放下手中的电子屏幕,走出教室的方寸天地,去拥抱祖国的山川河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真实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内的主建筑,为北宋遗存。屋檐带着曲线弧度,翼角高高翘起,有种凌空欲飞的视觉效果。明蓝色的琉璃瓦上点缀着亮黄色装饰,尽显美丽优雅。</p> <p class="ql-block">晋祠在唐、宋时期的建设达到了巅峰。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晋祠西南方,开始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到了646 年(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在太原休整期间重游晋祠。再次来到晋祠,感触颇深,想起了当时在晋祠的祈祷的情景。于是,亲自撰下了《晋祠之铭并序》铭文,以示感恩。</p> <p class="ql-block">晋祠所有建筑中共有楹联匾额219副,以“难老”匾、 “水镜台”匾和 “对越”匾最为出名,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此外其他每块匾额也都有不同身世来历,有皇帝的亲笔,有文人墨客的歌咏,也有王侯将相、政界要客的书写。</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另一侧便是晋祠“三绝”中的另一绝——难老泉。“难老”出自《诗经》中的“永锡难老”,意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难老泉是晋水主源头,常年温度恒定且清澈见底,被誉为“晋阳第一泉”。不仅泉水颇有来头,其上藻井繁复华美,庞大壮观,来打卡时一定不要只顾低头,也要看看抬头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老夫聊发少年狂,双手环抱千年苍。</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位于晋祠博物馆南区浮屠院中央,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现存古塔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之作。该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总高38米,塔身逐层适度收分,造型稳健挺拔。据传释迦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年间重建此塔时,发现一粒舍利变成了千百粒,人们认为这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取名“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历史和古建爱好者来说,晋祠是游览太原不能错过的打卡地,从古朴的建筑到精美的彩塑,从古老的柏树到行云流水的碑刻,在不同人们眼中,晋祠总有不同的魅力和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