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俗人读史之二十 位卑忧国 名载史册

老拙自乐

<p class="ql-block">  西汉初年,有一个出身微贱的平头百姓,对于决定大汉帝国初期的一系列重大国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人便是刘敬。</p> <p class="ql-block"><b>  刘敬原名娄敬,是一个戍守边疆的小卒,却对国家大事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不卑不亢,胸有成竹。</b></p><p class="ql-block"> 汉五年,刘敬被发往陇西戍边,路过洛阳,听说刘邦正在这里筹办建都事宜。于是,他脱下拉车的横木,穿着破旧的羊皮袄,急匆匆找到同乡虞将军,请求他向刘邦引荐,要对国家大事建言献策。虞将军想给他换一套新衣服,他坚决不肯。刘邦真的破例接见了他,并赐给他饭吃。</p><p class="ql-block"> 刘敬开门见山:“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陛下在洛阳建都,是想和周朝比兴隆吗?)在得到刘邦肯定的回答后,刘敬侃侃而谈,从周、汉两朝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到天下人心的变化;从关中与洛阳在地理和军事地位上的差异,到一旦发生战乱的应对,充分论证一个核心观点:建都关中(长安)才能保证政权稳固和国家久安。从而说服了刘邦,并得到首席谋士张良的支持,于是“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从而开启了长安作为汉唐两朝都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由此,娄敬被刘邦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p> <p class="ql-block"><b>  刘敬具有独到的观察力,能够不惑于假象,去伪存真,拨云见日。</b></p><p class="ql-block"> 汉七年,韩王信反叛,与匈奴联合向汉朝宣战。刘邦先后十余次派使者到匈奴打探虚实,匈奴把强壮的骑士和牛马都隐蔽起来,只让人看到一些老弱士兵和瘦弱牲畜,使者回来“皆言匈奴可击”。</p><p class="ql-block"> 刘邦有点不放心,又派刘敬出使。刘敬经过一番调查,回来向刘邦报告:两国交兵,应该显示己方的强大,而今匈奴却故意示弱,此必是“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可是,汉朝二十万大军业已出发,刘邦认为娄敬是靠嘴皮子捞官做,有伤于己方士气,下令把他拘禁起来,并亲自指挥这场战争。</p><p class="ql-block"> 结果不出刘敬所料,匈奴出奇兵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幸得陈平设奇计,七天才得以解围。回军后,刘邦坦承自己的失误,重赏刘敬,封他为建信侯。</p> <p class="ql-block"><b>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刘敬还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提出并受命组织实施了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b></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与匈奴“和亲”。当时匈奴拥兵三十万,而且以骑兵为主,屡次侵扰汉朝北境。而汉朝天下初定,连年战争造成民生凋敝、军队疲惫,依靠武力难以制服匈奴。刘敬向刘邦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提出“和亲”的建议,得到刘邦肯定,从家人中挑选一名美女,以汉朝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匈奴君主冒顿,刘敬作为朝廷使者前往匈奴订立了议和联姻盟约。</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向关中移民。关中土地肥沃,但是人丁稀少,有两个潜在威胁:一是匈奴距西安最近的部落只有七百里,轻骑一天一夜即可到达;二是东边有六国旧贵族的宗族势力,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发生变故。有鉴于此,刘敬提出向关中移民的建议,并受命组织迁移十余万人口至关中。</p> <p class="ql-block">  综观刘敬的生平,从戍卒到封侯,这固然是由于他自身所具有的非凡才识,但同时也取决于其命运主宰者是否赏识。正是由于刘邦的谦恭下士、平等待人,知错即改、有功必赏,以及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等品质,才成就了一个戍卒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b> 这证明了一句话:跟着谁干很重要!</b></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据史实,见《史记·刘敬 叔孙通列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