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读懂《红楼梦》的几点说明

空谷幽兰

<p class="ql-block">关于如何读懂《红楼梦》的几点说明</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红楼》怎么读,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有悼明说,有映射说,有自传说,有小说说,百花齐放不一而足。那么,究竟怎么来走进这部皇皇巨著,我觉得得应该有这么几点认知,才可以走进她。其一,这部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贾宝玉与现实中的曹雪芹有千丝万缕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文学化的作者。其二,这部书是一部残著,作者写完前80回便溘然离世,后半部分(或是30、40,甚至80回)没有完成,高鹗的续书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与曹公的前80回无法相比。其三,这是一部自传式的文学作品,但不完全等同于自传。其四,这是一部悲剧,与200多年前中国人的大众审美有背离。其五,研究《红楼》,应该对曹公的家世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必要的了解,然后以文本为研究对象,这是走进红楼世界的正确路径。其六,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北京话或者说北方方言要有一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要想读懂红楼,脂砚斋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可以肯定的讲,他的评论是现今刊行于世的最接近曹雪芹本意的评论,是帮助我们打开红楼世界的金钥匙。至于这个人是谁,有作者族人一说,有史湘云一说,还有是作者本人一说,但此人无论是谁,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她(他)对红楼世界的熟悉程度、痴迷程度以及文化涵养、文学素养绝对不亚于迄今为止任何一个红楼大家,而且对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对封建豪门的盛衰荣辱也有切肤之痛。</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其实在19世纪末就有很多人提出悼明一说,现在又有这么多人持此一说,不过是想标新立异博人眼球而已。而真正对红楼梦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考据和文本的研读上,这样才不会走偏。所谓的悼明一说,无非是将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明末清初的历史事实强加对应比附,甚至天马行空捏造佐证史料,荒谬至极,漏洞百出。我以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持有公允的态度,尊重史料,注重逻辑,这样才能解开红楼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造成不同版本同时流传,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刊印技术落后,红楼梦的流传,早期主要靠手抄。而且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就是个别词句以及评语的差异,在作品问世以来,有很多人都品评过,像如王希廉、周春、戚蓼生,还有最有名的脂砚斋、畸笏叟,以及周汝昌等人都有过品评。</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宝钗这个文学形象在读者眼里也是褒贬不一,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这恰恰证明了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是及其成功的。她有所谓叛逆的一面,比如也偷读“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禁书,但这是人性的好奇使然,算不得思想上的叛逆。</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其实要读懂红楼仅靠前80回目的确很难,尤其是弄清楚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命运归宿。但是,读懂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是研究家族走向人物命运的最直接的切入口。判词、梦曲、好了歌等这些文学性的描摹,虽有谶语的味道,但它逻辑思维的指向是非常明了的,即树倒猢狲散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感谢各位红楼爱好者的品评,尽管观点不同,但都能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科学审慎地品评红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赏。窃以为,观点之新颖奇特,还是传统老套,都不妨碍红楼原作的本身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会丝毫有损于雪芹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地位。反之,异样的声音愈多,恰好证明了他以及他的著作的价值不菲!</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会一眼看出所谓的癸酉本红楼梦是一本后人伪造的书。我在网上也买过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就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来看,与红楼前80回目无法相比,就连高鹗本40回目的续书相比,拿出任何一个回目与之相较,说客气一点叫狗尾续貂,说公允一点,连狗尾也算不上,顶多算是所谓低俗文人(姑且将这样的算作文人的话)为迎合低俗阅读者的猎奇心理而捏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