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玉皇山麓,云雾常绕,藏着一位乡贤马善明。因一手木雕绝技出神入化,乡邻们便赠了个雅致的名号——"马刻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年过半百的手艺人,骨子里淌着木匠的血。父辈刨木凿榫的身影,是他童年最鲜活的底色。二十二岁那年,一把刻刀在他手中忽然有了灵性,无需名师点化,凭着骨子里对木石的痴恋,竟自悟透了雕刻的玄机。三十三年光阴在刻刀下流淌,上千件作品从他指间诞生:或为展翅欲飞的雀鸟,羽翼间似有风声;或为闭目沉思的老者,皱纹里藏着岁月;一刀一凿皆含情,木石仿佛被注入了魂魄,在国家级、省级艺术大赛上屡获殊荣,却始终带着玉皇山的清润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在异乡闯荡数载,马善明终究放不下故土的草木。回到张佳坊乡杂溪村,他便以玉皇山为根,要让非遗的火种在这里燎原。于是,张佳坊学校的课堂上,有了他教孩子们竹雕的身影;麻田中心学校的泥塑台前,他握着孩童的小手捏出乡土的模样。他总说,这些老手艺不该只藏在箱底,要让它们成为家乡的名片,引着四方游客来看看玉皇山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刻师的才情,却不止于木石之间。案头的诗卷,是他与古人对话的媒介;指尖的琴弦,能弹出山风的韵律;镜头里的光影,定格着乡野的晨昏。更妙的是他在视频号,抖音的直播间里,一口方言讲起民间故事,时而诙谐,时而深沉,听得屏幕那头的观众忘了时间,只觉这位山里的手艺人,肚子里装着说不完的趣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他与妻子在玉皇山下的马家坡,辟了一处"山里烟火"民宿。竹简盛着喷香的米饭,瓦罐炖着山珍的醇鲜,土屋里飘着柴火香,引得游人循着味道便来了。住下来的客人才发现,这位炒得一手好菜的店主,既能与你谈诗论画,也能为你奏一曲乡谣,兴起时拿起刻刀,片刻间便能将窗外的山景刻进木牌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说,马善明是玉皇山养出来的奇才。刻刀能凿出山河,笔墨能写尽春秋,烟火里能酿出诗意,寻常日子被他过成了一首立体的诗——这大抵,便是乡土孕育的真性情,是手艺人最动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他坐在展示台后,身前摆满了各式木雕作品,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阳光从窗外斜斜洒进来,映在那些木雕上,仿佛连木纹都在呼吸。墙上挂着关于芦溪玉皇山马氏木雕的介绍,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沉静的自豪。他不善言辞,却总能用刻刀说话,把玉皇山的风土人情,一凿一凿地刻进木头里。</p> <p class="ql-block">黄色的房屋静静坐落在山脚下,绿意盎然的植被环绕着它,仿佛是大地为它披上的衣裳。门前的小路蜿蜒通向远方,山峦在天际线处若隐若现,白云悠悠,仿佛也在为这座屋子守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山风的低语和木雕的沉思。</p> <p class="ql-block">这只黑狗是主人家中忠诚的伙伴。白日里,当有客人来访,它或热情地摇着尾巴,或安静地趴在门边,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客人的到来,传递着友善与热情;夜幕降临,它便化身家园的守护者,警惕地留意着周围的动静,一旦有异常声响,便会发出低沉的吠叫,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这个家的安宁。它就像一位沉默却可靠的卫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主人和家园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石板小径在竹林间蜿蜒,尽头是一座茅草亭,绿意盎然,山影朦胧。他常在这里歇脚,望着远处的山峦,听着竹叶沙沙作响。他说,这是玉皇山在为他吟诗,而他,只是把诗刻进了木头里。</p> <p class="ql-block">屋内的天花板由木梁与瓦片交织而成,窗外是无边的绿意,透过原木窗框望去,仿佛走进了一幅山水画。他喜欢在这间屋子里雕刻,木香与林风交织,仿佛连时光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木雕作品,是一位长须老者,神情安详,背景是几块刻有汉字的木片,古朴而深邃。他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因为那老者的神情,像极了玉皇山的魂。</p> <p class="ql-block">他坐在木桌旁,桌上摆着茶具,背景是盛开的粉色花朵和传统的蓝瓦房。他一边泡茶,一边讲着山里的故事,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味,仿佛连风都停下脚步,静静聆听。</p> <p class="ql-block">他专注地雕刻着手中的木头,眼神如炬,手中的刻刀仿佛有了生命。身后堆着木材和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他说,每一块木头都有它的故事,而他,只是帮它说出来。</p> <p class="ql-block">他穿着迷彩服,手握榔头,专注地凿着木头,汗水顺着额头滑落。这是他每天的日常,也是他创作的起点。他说,木头要先凿开,才能看见里面藏着的魂。</p> <p class="ql-block">他戴着口罩和帽子,专注地在石墙上雕刻,阳光从一侧洒下,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他说,石头和木头一样,也有它的语言,只是要更耐心地去听。</p> 民宿客房 <p class="ql-block">他清扫着石板地面,头上是茅草木亭和筑土的老屋。他喜欢这里的宁静,也喜欢在这份宁静中,把自己的事业当成了艺术品。</p> 为游客准备美味佳肴 竹筒饭 <p class="ql-block">几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子在桃花树下围坐,背景是石墙与瓦屋。他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她们,仿佛这一刻,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p> <p class="ql-block">木门与砖墙间,两只鸡站在石阶上,一只棕羽,一只橙羽,仿佛也在看他雕刻。他笑着说,连鸡都知道,玉皇山的日子,慢得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赞马刻师》</p><p class="ql-block">玉皇山麓隐贤才,刀凿千工木石开。</p><p class="ql-block">三十三年痴艺事,万千气象入雕来。</p><p class="ql-block">归田未忘传薪火,课里童声伴竹梅。</p><p class="ql-block">诗酒琴书皆入味,抖音直播说乡怀。</p><p class="ql-block">山中烟火牵游屐,瓦罐香从客舍催。</p><p class="ql-block">最是真淳乡土气,生涯刻就一笺诗。</p><p class="ql-block">注:此诗以七律格式写成,紧扣文中马善明的技艺、经历与情怀。首联写其隐居山林却身怀绝技,颔联概述三十三年雕刻生涯的成就,颈联讲他回归故里传授非遗的举动,尾联结合其诗琴才艺、直播分享及民宿生活,最终点出他将生活过成“立体的诗”的特质,呼应原文“寻常日子被他过成了一首立体的诗”的结语。</p> 王家大屋红军学校 <p class="ql-block">全景拍摄,王家大屋(红军学校)构图有点夸张</p> 航拍玉皇山全景 远眺玉皇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皇山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杂溪村、瞿田村、三江口村和张佳坊村境内,地处芦溪、莲花、安福三县交界地区,是武功山余脉,横锁湘赣两省要道。</p><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境内崇山峻岭、河流纵横,山形为莲花座,之前称为莲花山,最高峰为玉峰,海拔1234米。</p><p class="ql-block"> 气候特征: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16℃,夏季最高温度为23℃,是天然的避暑胜地。</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 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5%,周边有4.5万余亩竹、杉,覆盖率达98%,还有数千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被誉为天然氧吧。</p><p class="ql-block"> 气象景观:有气势恢宏的高山瀑布群、云海日出、穿云石笋等景观,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地质景观:自然形成了“峰、洞、瀑、石、云、松、寺”齐备的山色风光,峰顶神秘的古祭塔群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奇特的怪石古松、峰林地貌构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p><p class="ql-block">文化景观与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远自汉晋起,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明朝时香火达到鼎盛,建有庵、堂、寺观达100多处。据志载,玉皇山寺殿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并经历代营建,发展成上、中、下三殿的群宫建造规模。</p><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1927年9月20日-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途经此地,工农革命军的师部机关驻在杂溪村。1930年-1934年,王震、李天柱、肖克等在杂溪村王家大屋创办红军学习班,当地群众称王家大屋为“红军小学”。</p><p class="ql-block"> 古色文化:这里保存有众多碑刻,截止2014年8月,玉皇殿遗址尚遗留有雍正十三年(1735)至光绪十九年(1893)等二十余块碑刻,为整个武功山地区现存碑刻最多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号摄于张佳坊乡杂溪村马家坡(雕刻劳作和游客照片来自网络,谢谢原图作者支持 )。谢谢大家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