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書法》㊼ 茶字释义之十八

观音竹

<p class="ql-block">《壹點書法》㊼ 茶字释义之十八</p> <p class="ql-block"><b>《壹點書法》㊼ 茶字释义之十八</b></p><p class="ql-block"><b> </b>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道出了茶道的精神:“肌骨轻”、“通仙灵”、“两腋生风”,以及茶道修行的终极梦想:“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人认为茶不仅养生、怡情,还能修身养性,甚至更为执着的茶人觉得茶之得道,最终能羽化登仙。茶道的出现使唐朝的茶文化正式形成,也让人们产生茶具的需求,并且追求更加精致的茶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p><p class="ql-block"><b> 3、 “更上一层楼”,好上加好</b></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期间,时局动荡,唐朝煎茶道便就此衰落了。而后的宋朝出现了新的茶道表现形式—点茶道,北宋书法家蔡襄的《茶录》对于点茶道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也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这宋朝点茶道还讲究三点三不点。此外还有许多大家亦有撰写大量与茶道相关的诗文著作,如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等。名作如林,苏轼的《寄周安孺茶》、赵佶的《大观茶论》、陆游的《秋霁》等,推动着点茶道的发展,也使宋朝的茶道越来越兴盛。宋朝的茶人们更进一步的完善了茶道的精神内涵,追求自然、幽雅、清净,意在茶之清、和、淡、洁、幽、静。</p><p class="ql-block"> 点茶道的兴盛也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点茶讲究茶的白色茶沫与细腻,致使黑釉茶盏在当时最为流行,其中又以建州,也就是今福建建阳的茶盏为上品。对于宋朝的茶具,南宋的审安老人用传统写实的白描手法绘了《茶具图赞》,将当时典型的茶具作了详细的分门别类。在画中不仅以朝廷官员命名,还附有赞语,赋予了茶具文化内涵,更可看出其中的茶道精神。宋朝的斗茶不仅讲究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还包括了茶具的完备与精美,像是茶具的功能、外观、造型都非常考究。与唐朝的煎茶仅一字之差,在茶具上却大有不同。</p><p class="ql-block"><b> 二、后续的“返璞归真”</b></p><p class="ql-block"><b> 1、 新转折、新变革</b></p><p class="ql-block"> 不足百年的元朝,虽然茶道与茶具发展不大,但多少也有些变化。从一些文献史料中透露了宋朝点茶道走下坡路的端倪,内蒙曾出土了一幅元代壁画,名《烹茶图》,一些茶具的消失以及其它茶具的放置位置都能看出,除了点茶法外,元人也会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饮用。</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茶道与茶具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起初还有如朱权般,著《茶谱》推广点茶法。然到了中期,泡茶道异军突起,来势汹汹,日渐风靡全国,有着十三宜与七禁忌,重其自然,意在返璞归真。文人张源在《茶录》中对泡茶道进行了详细又全面的阐述,并且对于茶道精神也有自己的概括:“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还有诗人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冯可宾的《岕茶笺》等,这些茶道相关的名家著作促进了茶道的发展,使泡茶道在明朝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