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血溅桃花扇<四十七></p><p class="ql-block">安排好县衙代管工作后,次日一早,左知县夫妇背上简单的行李包裹,正准备步行至城外六塘河码头,租船从水路回泰州探亲。</p><p class="ql-block">刚出得县衙院门,顿觉气候不妙。六月的初夏清晨,本该微风拂拂、空气凉爽。可这日却异常的闷热,大地似蒸笼一般让人感到胸闷气促、呼吸不畅。空中阴云密布,大地一片昏暗。远处电光闪闪、雷声隆隆。风儿也越刮越大,将院中的几株老槐吹得东倒西歪,发出尖利的恐怖怪叫。</p><p class="ql-block">须庚,暴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狂风更加猛烈,将雨点吹成一道道水帘,又将几棵年幼的垂柳连根拔起,仿佛要淹没整个大地、摧毁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如此狂风暴雨,看样子一时半会不可能停止,那么今日行程只得搁浅。</p><p class="ql-block">左达仁夫妇只好退回屋里,心想待天气好转后再续行程。</p><p class="ql-block">谁知大风暴雨连续三日,似无停息之意。桃源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夏季,强降雨和雷暴大风发生机率甚多。加之境内多是低洼之地,河网密布、河道弯曲、淤塞严重、导致地表径流排泄速度缓慢。多雨的自然气候和排水不畅的地理因素,使得桃源县历史以来一直是“十年九涝”。恶劣的自然条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处于较为贫困的状况。虽然历代统治者进行了一些开挖和浚通河道的水利工程,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桃源常年被淹的困局。</p><p class="ql-block">三天的大暴雨,已使桃源地面出现了水涝灾情,田间的农作物几乎完全浸泡在水中,百姓的房屋大都被水围困,就连地势较高的桃源县城也有了二尺积水,人们只能在漂着污物的水中行走。</p><p class="ql-block">桃源县已经遭到水涝的威胁,而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年气候异常,长江流域以北和淮河流域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内普降特大暴雨,致使这些地区的所有河流水位猛涨,严重威胁长江下游北部和淮河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p><p class="ql-block">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北方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后,马不停蹄,继续挥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为阻止金军骑兵追击,南宋东京留守将领杜充采取“以水代兵”战术,在河南滑州李济渡掘开黄河堤防,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金兵南下速度。</p><p class="ql-block">这一决堤行动,直接导致黄河主流转向东南,经泗水、济水汇入淮河,长期侵夺淮河流域河道,导致淮河失去独立入海通道。淮河一路东流,最终流入洪泽湖。再由洪泽湖出水河道<现洪泽湖三河闸>流至白马湖、宝应湖,再迂回南下经高邮湖、邵伯湖流至扬州附近入江河道,到达长江边三江营入长江,归入东海。这就是解放前黄河“夺淮入海”格局。</p><p class="ql-block">由于淮河入江归海水道复杂、遥远和缓慢,部分入江河流弯曲狭窄和淤塞严重、水流不畅,加之夏季强降雨周期长,是导致淮河下游及里下河地区长期遭受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1950年淮河发生特大洪灾后,新中国启动治淮工程,相继开挖了一定规模的新河道,分流了淮河部分水量入海,解决了淮河长期泛滥的困扰,促进了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这些入海新河有:</p><p class="ql-block">1、苏北灌溉总渠</p><p class="ql-block">苏北灌溉总渠于1953年开挖,动用民工72万,半年时间就完成主体工程。誉为“新中国第一人工河”。</p><p class="ql-block">总渠从洪泽湖东岸引出至江苏滨海县扁担港汇入黄海,全长168公里,宽度因不同河段有所差异,一般在170一260米之间,部分下游段宽达750米。</p><p class="ql-block">渠道除用于泄洪,兼具灌溉和通航功能。总渠沿线143万亩农田灌溉得到充分保障,促进了农业丰收与发展。渠道宽畅,能保证500吨级船舶顺利通航。</p><p class="ql-block">这条“大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苏北盐碱地土质,使原先铺着盐蒿子的野地变成了丰收的粮田。大渠沿线逐步形成经济带,两岸民房建筑格局显著优于外围区域,百姓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与提高。</p><p class="ql-block">2、淮河入海水道</p><p class="ql-block">此条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全长163公里,宽750米,水深4.5米,为独立泄洪水道。</p><p class="ql-block">河道起点为洪泽湖二河闸,沿线贯穿苏北淮安、盐城两市的清浦、楚州、阜宁、滨海四县<区>。分别在楚州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中运河>、滨海县境内通榆河形成立体交叉,最终在滨海县扁担港汇入黄海。其入海处与总渠入海处分别为两个独立海囗。</p><p class="ql-block">该淮河入海河道于1998年10月在试挖段破土动工;1999年全线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同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水道二期工程被列入“十一五”中央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先期工程于2019年全线展开。</p><p class="ql-block">这条人工河道,是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改善区域引水排水的重大战略性水利防洪工程,意义极其重大与深远。</p><p class="ql-block">近期工程建设,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结束了淮河800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形成“蓄泄兼筹”防洪体系。彻底结束灌溉总渠长达50年污水与清流混杂的历史,总渠水质得到根本性提升。同时,水道兼具了引水、排涝、生活用水、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功能。</p><p class="ql-block">3、分淮入沂水道</p><p class="ql-block">这条水道是将淮河水通过淮沭新河引入新沂河,最终进入黄海的河流。</p><p class="ql-block">淮沭新河是一条连接洪泽湖和新沂河,以灌溉为主,结合通航与发电的功能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是沟通淮河与新沂河跨流域的调水工程。1958年开工,1960年全线竣工。</p><p class="ql-block">淮沭新河南从洪泽湖二河闸引水,向北经淮安杨庄、沭阳县,穿新沂河至连云港新浦区的吴场,最终通过临港口注入海州湾入黄海,全长173公里。</p><p class="ql-block">这条河道采用平地开河、宽浅河槽、束堤漫滩的施工方案。河床两侧各挖偏泓一条,用以灌溉和通航。中间夾滩,可种庄稼,发展生产。河道东西两堤相距1400米。东泓底宽24一30米,西泓底宽40一50米,不影响船只顺利航行。</p><p class="ql-block">淮沭新河的建成,使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联系更为紧密,主要承接嶂山闸下泄的骆马湖洪水,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河网的综合功能。</p><p class="ql-block">新沂河是淮河流域和沂、沭、泗水系<源头均为山东沂蒙山区>下游的排洪入海的重要河道。于1949一1952年建凿,1987年续建完工。</p><p class="ql-block">该河道位于中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北。西起江苏宿迁市宿豫区与徐州新沂市之间的骆马湖东岸嶂山闸,流经宿迁至口头,北纳沭河。于沭阳县城西,南纳淮沭河。再向东流经灌南、灌云两县至张店北,穿盐河、会灌河,尾闾于燕尾港汇入灌河,于灌河囗注入黄海。</p><p class="ql-block">河道全长146公里,宽度视河段地理环境不同而变化。一般宽度在1300米左右,最宽处达1540米。而该河泄洪通道宽度竟达3.3公里,当地人称“六里六”。</p><p class="ql-block">连日强降水和淮河上、中游支流的洪峰相聚,使得淮河水位暴涨。进入洪泽湖后,湖泊水位相对暴涨,超过了它的蓄水能力,使得洪泽湖面临着泄洪的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黄河夺淮后的大量泥沙,经淮河最终淤积在洪泽湖,使得湖底高程抬高,某些水域湖底高程几乎与周围平原高度平行,成了名符其实的“悬湖”。湖水与堤坝落差一般为10米左右,而湖水面积有2300平方公里。若是发生堤坝倒塌、决口,这么大的水量带来的灾难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持续的暴雨导致淮河溢流,洪水如受惊的野马从上游奔湧,势不可挡,直奔洪泽湖而来。</p><p class="ql-block">水位的暴涨使年久失修的洪泽湖岸边堤坝再也无法承受洪水的巨大压力。持续暴雨的第四天,洪泽湖北岸堤坝出现了崩塌和决口,洪水如发狂的野兽,咆哮着朝桃源县境汹涌而来。</p><p class="ql-block">本已受涝的桃源县雪上加霜,倾刻间成了一片汪洋大海。</p><p class="ql-block">一一待续</p><p class="ql-block"><本文故事纯属虚构,地理概述基本准确,仅供娱乐与参考。未作修改,错误之处,欢迎指正。></p><p class="ql-block">江北小生2025、7、18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