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给报纸投稿已四十多年了,年轻时是岗位需要,职责使然。年纪大了是“恶习”难改,兴趣使然。</p><p class="ql-block"> 最初在部队当宣传干事,挂名几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主打新闻报道,本报讯、本台消息、本报X月X日X X电,大都是几十上百字的豆腐块,也写过一些通讯、报告文学之类的,但极少。后来“金盆洗手”不干宣传了,肩上没了压力,也就失去动力,仅是灵感来了,写点杂文散文随笔,纯属自乐,聊表心意。</p><p class="ql-block"> 最初投稿全仰仗8分钱邮票,用复写纸誊抄干净,信封一装,送入邮箱,然后就是听天由命,静候佳音。不存在找关系走后门去和编辑套近乎,上不上稿全凭实力和运气。</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猎取新闻的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纸媒的命运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人不离机,一部手机在手,信息无奇没有,还有几个人在看报纸?又有几个人私费订报纸?楼下一排排报箱,要么空空如也,长期闲置;要么纸满为患,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纸媒的低谷期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个别媒体人自己的使然”,不是甩锅,这话不是出自本人之口,但我感同身受,相见略同。我一直认为报纸的规格看头版,水平看标题,品味看副刊,格调看排版。一张没有副刊或副刊质量不佳的报纸,等于河水煮白菜,清汤寡水,淡而无味。</p> <p class="ql-block"> 最近我花了四十多块钱订制了一个月的超级邮箱会员,有一个好处是知道你发的邮件对方收到后是否正常阅读。用了半个月后我惊奇并遗憾的发现,目前纸媒公开的邮箱几乎是“聋子耳朵”,编辑基本不看;有的直接拒绝社会自由来稿,外地的、外行业的、生人的、没有“眼缘”的稿件,自动赏你“邮箱已满”四个大字,冷漠无情,拔凉无限。</p><p class="ql-block"> 现在纸媒虽然是“王小二过年”,但用稿有多难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稿至公开的纸媒副刊邮箱,编辑大人点开阅读率只占4%,96%的能正常送达但从未被打开。打开阅读并不代表编辑会看中,这个要根据稿件“质量”才能决定最终是否能变成铅字,这个概率不好估计,但肯定也会很低,百分之几甚至都不到。真实的情况是,无名无份草民百姓投稿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无休止的在做无用功。那么问题来了,纸媒副刊每期用的是什么稿子呢?答案很简单:一是名人,二是熟人,三是偶尔大海拾贝,“贝”的数量少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陕西作家金林在《诡异的文学圈》中写道,文学本应该是开放的、广博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下的文学圈却成了一个封闭的圆,极小的圈子。它固若金汤,水泼不进、针扎不透。圈内人在这个小舞台上扬名获利,你方唱罢我登场,决不允许外人插一腿进来。</p> <p class="ql-block">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无法考证。说是一位著名老画家在创作中休息片刻,喝口茶,没想到调皮的孙子跑过来抢走画笔,还在作品上滴下了一点墨渍,老画家极为沮丧,恼怒万分。此时他的几位学生走了进来,仔细欣赏着老师的大作,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老师的功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这一墨渍,点的好,点的妙,堪称画龙点睛之笔,搞得老画家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 名人效应固然强大,大家毕竟是大家,嫉妒没用。但有多少名人大牌愿为你增辉添彩呢?又有多少名人大牌愿写千字短文呢?再说了名人随便写几笔也未必适合你的口味。</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路遥说过:“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这里无风也起浪。你没成就没本事,被人瞧不起你;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你不顺眼;你懒惰,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这种扭曲的文学圈子现象制约了文学的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丑陋的是,有不少纸媒和副刊一方面要求普通作者“忠贞不二”、“从一而终”,不可以一稿多投,否则拉黑;另一方面又基本不打开普通作者的信箱,普通作者的稿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是不是糊弄普通作者,逗你玩呢?这又算不算是霸王条款?用不用稿件当然是所谓稿件“质量”的事,是你编辑大人的眼光和水准,是你的责任和能力,但既然你公布了投稿邮箱,就不能以各种理由把它闲置一旁,视同摆设,打开邮箱是对普通作者最起码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诚然,投不投稿是作者的自由,审不审稿是编辑的权利,大报名刊编辑信箱里的邮件每天都像雪花一般,成百上千,蜂拥而至,逐篇打开,逐篇审阅,编辑大人就是三头六臂废寝忘食也难以做到,已成“天方夜谭”。既然做不到来稿必审,来稿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时间审,我不知道设此邮箱还有什么实际意义,是故作炫耀、显示贵报贵刊名声显赫么?这个锅我看不能全让编辑大人去背。</p><p class="ql-block"> 还有纸媒用稿后不通知作者、不寄样报,拖欠甚至不付稿费的。最近看到几家报纸在削减副刊或取消副刊稿酬,我是能理解个中酸苦,不得已而为之。今年上半年,香港《大公报》大公园副刊海选刊发了我两篇拙文,千字五百银两,每月25日准时开稿酬,让我钦佩万分,感激许久,绝不是为千元大钞,而是为人之道。还有,《中华日报》只要投稿,用与不用,逢投必回,华副编辑态度和蔼,言语中肯,没有那种特有的傲慢与冷漠。</p> <p class="ql-block"> 纸媒及副刊的出路在哪里?我一凡夫俗子、普通文字爱好者,真的没有先见之明,不敢妄言。但我想表达的是,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那些能够准确定位自身价值、服务特定需求的纸媒及副刊,仍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在变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守正中寻求创新,在尊重(读作者)中维护自身形象,越是身处低谷,越要珍惜声誉守牢底线,格守基本的职业道德,经得起诱惑,耐得住清贫,守护好纸媒及副刊一方净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同步悦读》2025年7月21日推出;</p><p class="ql-block"> 2.《文学与文化》半月刊2025年8月刊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