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 们 小 区 的 “幸 福 食 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初檀溪路上的山水家园小区,开办了"幸福食堂",每天来就餐的小区居民络绎不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中晚皆开放,而且食品色泽鲜亮,味道鲜美,价格实惠,阵阵芳香,体现了家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食堂"我少年时期就经常光顾。记得60年代初,父母还在省直机关工作时,我们姊妹伙的就常在食堂用餐。当时,父親在省委党校,母亲在省劳动厅,那饮事员的手艺可不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60年代末期,省直机关干部都下放到"五七干校",单位上的食堂也没了,我们是靠姥姥的帮助慢慢长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很幸运,当时省直机关干部都下放在沙洋农场(钟祥),父亲下放时,把我也带去了。当时住的是芦苇棚(就是用毛竹做房架,在铺上芦苇席就住人。冬天漫天飞舞的沙尘迷的眼儿都睁不开,夏天烈日炎烤得人难以入睡。但是,各单位的食堂都办得不错,尤其是省委党校的食堂,那才是菜香味美。"五七干校”当时是按部队的编制组合的,省直的部办委是团级单位,下属单位均是以连为单位。省委党校是三团六连,办的食堂项呱呱,特别是那米粉蒸肉,那叫一绝呀。记得父亲是专案组(搞政工),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中午食堂有粉蒸肉。我一早儿喝完稀饭啃了一个馒头,就准备离开食堂,父亲小声说,放学不要乱跑,中午食堂有粉蒸肉。乖乖个龙哩龙哦,一个上午数学课讲的啥,我都没听进去,放了学撒腿就往食堂跑。记得当时在食堂吃饭,每家有张卡片,吃什么菜在上签个字!我要了两碗粉蒸肉,饮事员叔叔说,一人只能买一碗呐,我说还有我爸爸的一碗。可到父亲来吃饭,看到桌上两个黑黑的小土碗吃得干干净净。指了指我说,个小馋猫!没办法呀,那个年代城里吃肉一月/一人一斤,对我这个正在长身体的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咋忍得住哟。后来,我发誓要让父母亲吃上我做的最香的粉蒸肉。我通过自学还拿到了厨师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碗菜十多个品种,浑素达配,香味十足,称完就付款或刷卡。饭随便吃、汤管够。而且饭厅里凉气十足。同时还可以办卡,输100奖10元,输1千奖1百,奶奶的比存银行利息还高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今天的食堂比父辈那时的食堂不知要好到那去了。每每想到父母亲革命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由于子女不能随时在家照料,又没有食堂,吃饭全靠自己操劳时便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都40多年了,普通人应该享受到它的红利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