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br>“过去”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过去,一种是古人的过去。自己的过去虽然不过几十年,但是因为太切身、太近,所以会带给人伤感……古人的过去却不如此,它带给人思古的幽情、带给人凄凉的美丽和一种令人神往的幸会与契合。——李敖<br>“昨天”的魅力在于它和“今天”一样的亲切,但和“前生”一样的遥远。——王蒙<br>历史学家在观察过去时,已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由于后世历史学家早已知晓了历史变化的种种后果,往往容易倾向根据事件的结果来建立一系列因果关系,从而为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寻找合理化的解释。——仇鹿鸣</h3> <h3>成为一名组工干部那天,是2013年9月6日。当时,总行党委就作风建设征求各级的意见建议,分行转发了征求意见建议的通知。我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钩对Notes邮箱里的回执,并汇总有关情况。2024年4月离开组工岗位,最后一项工作任务是参照干部任免审批表,设计收集全系统人员基本信息的表格。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奔四路上的中年大叔。</h3> <h3>十多年间,虽然工作单位一变再变,但我仍然习惯用最初那个单位的口径,来划分组工干部的岗位,包括党务、用工、机构、干部、监督、薪酬、福利、培训、职称、档案、信息系统、离退休人员、综合等。每一个组工岗位涉及到的业务种类很多,比如“干部岗”的业务包括任免、干部考核、后备队伍建设、干部队伍调研、报表、选任工作监督检查等等;“监督岗”的业务包括兼职审批、出国(境)管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等;“综合岗”的业务包括档案整理、档案转接、档案专项审核、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等等。</h3> <h3>回头看,这种分类基本涵盖了我所从事过的人事工作内容,即使后来还接触过一些相对新的职责任务,我也都把它们归属到上面的类别中。这些岗位中,从事干部岗的时间是最长的,办理的任职手续下至副股上至副部,人员身份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民营企业……遗憾没有具体从事过薪酬福利工作。</h3> <p class="ql-block">十多年间,我自下而上经历了全部层级的组织部门,从一开始的县处级单位党委组织部,再到厅局级单位党委组织部帮助工作,后来进入省部级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再后来借调中央组织部从事专项任务。</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各层级组织部门里,厅局级单位那个党委组织部是我的白月光。2018年,那里所有与我有交集的人,几乎都很快就离开,去了新的岗位。5月,我跟着W总去宁波检查党费收缴使用管理,回来后没几天,他去了一家二级分行做纪检组长。6月,我跟着S总去常州参加总行员工招聘部署会,回来后没几天,他去了另外一家二级分行做部门经理。8月,我跟着C总去赤壁参加组织科长培训,回来后没多久,他去了另外一个部门。11月,跟着SH总在济南参加微课专题培训,回来后没几天,他去了另外一个城市一家新成立的机构。和其他很多部门一样,组织人事部门的岗位结构“上下一般粗”,但工作人员的人数是倒金字塔型的,层级越低工作人员越少,层级越高工作人员越多。所以层级越低的部门,一人多岗,每个人涉及的业务面更宽;层级越高的部门,每个人所从事的岗位越少,一人一岗甚至多人一岗,有可能每个人只干一摊儿活,但对岗位职责及相关政策规定的研究越深入。因为,层级越高就越得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在最高层级,则需要面对全国各地各种情况。低层级部门的人往往认为高层级部门不懂实际情况,高层级部门的人往往觉得低层级部门站位太低,两者经常互相看不上。我的经验教训是,下级给上级做汇报,千万不能讲大道理,上级给下级做辅导,可以多讲讲政策文字背后的考虑。哪个层级对个人成长更好呢?未必层级越高越好。</p> <h3>十多年间,我的组工历程“始于主题教育”“终于主题教育”,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开始,到“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结束。</h3> <h3>回头看,参加的各项教育、各类培训给予我丰厚滋养。每次教育培训都是汲取知识、自我回顾、反思提升的过程。这期间,边工作边研究,写了《打造人才梯队,破解鞍形困局》《提高中年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探讨》《关于提高我行员工培训效果的探讨》《档案中工资连续性与建行历次工资制度改革》《几种常见的投票规则概述》《利用EXCEL提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等等小文章。这期间,还有一些对岗位工作的思考和发现,比如,发现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三元悖论”,即“统一且标准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完善的勾稽校验规则”和“灵活的管理政策手段”三者不可兼得。想要实现一和三,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不能设置太多校验规则。选择了一和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就无法满足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选择了二和三,分支机构、子公司就只能各自开发管理系统。再比如,提出通过档案识别干部要做到“十个看”,即通过工作经历看经验、通过从事岗位看能力、通过历任职务看性格、通过所学专业看思维、通过学籍材料看特长、通过家庭成员看回避、通过个人笔迹看作风、通过年度考核看成绩、通过考察材料看不足、通过体检报告看健康。因为被考察人的很多特质是很难通过谈话了解到的,谈话人往往笼统或者不客观。识人准、表达能力强且不带有私人感情的谈话人少之又少,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有自己看人的办法,我认为做到“十个看”才能全方位了解一名干部,至少能掌握写出一篇高质量考察报告的基本素材。</h3> <h3>十多年间,我的组工历程“起于王蒙”“止于王蒙”。从泰安岱宗大街234号夜读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开始,到成为一个中年人时,在北京阜成门北大街17号现场聆听王蒙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结束。</h3> <h3>遥远的圣贤很难启迪当前的人,身边的智者更容易使人醒悟。正所谓“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步到位。”回头看,我遇到过很多给予我指点帮助的人。有一些人,以你所能理解的语言,帮助你坚定目标方向,告诫你纠偏扶正,他们可称为“老师”。老师虽重要,但只能在固有的领域、限定的层次内给予指导。真正引领你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突破的人方能称为“导师”。他们的认知超出你之上很远,哪怕只是简单一句话,也能够带你突破思维局限,重新审视以前所不知道、不在意的。这些震动心灵的话,能经常在心头萦绕,不论过去了多少年,再次回想起时仍能感到十分受用。比如,初入职场时,有位当时并不熟悉的领导和我单独谈话说,“年轻人未来的空间很广。不要放下学习,乱场酒能不参加就不要参加,抽出时间来学习,一定要记住!也许多少年以后,当你回头看的时候,能想起以前建行有一个XX给你说过这么句话。”另外还有位领导,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在聊到这些年轻人怎样才能快速成长起来时,他说“年轻人,首先得学会怎么当官。” 还有位大哥,在我嘲笑上级单位瞎指挥的时候,对我说“永远不要怀疑总部人的水平,他们掌握全部的信息,你不理解他们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你不掌握的信息,你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也会这么做。”这些话改变了我的认知,在我生命轨迹中持久地滋润着我。最初以为性格决定命运,以为所作出的决定、所得到的结果都是性格使然,一切求不得、办不成、做不好皆由性格导致,后来逐渐明白,是认知层次而非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认知,但认知层次的提升足以弥补性格的不足。</h3> <h3>组工岗位这一站结束了,职业生涯仍在继续。新的岗位新的开始,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当下就要做到最好才不负美好年华。</h3> <h3>初稿于2024年6月。成稿于2025年7月18日,这一天是参加工作15周年纪念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