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英文名:Erduoyan fried rice cake),作为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因其店铺紧邻狭长的耳朵眼胡同而得名,成为津门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以糯米为皮,精选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为馅,再以香油精心炸制而成,每一口都饱含传统工艺的匠心与讲究。</p> <p class="ql-block">成品炸糕外形呈扁球状,色泽淡金黄,外皮酥脆,内馅黑红细腻,香甜可口,是天津人引以为傲的地方特产,承载着浓厚的地域风味与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的诞生可追溯至晚清光绪年间,由回族人刘万春创制。他以选料精良、制作细致、价格亲民而赢得“炸糕刘”的美誉。每逢百姓过寿、办喜宴,皆借“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纷纷前来选购,生意日益兴隆。</p> <p class="ql-block">早年的耳朵眼炸糕选料极为讲究,采用上等黏黄米水磨发酵,搭配优质红小豆煮烂去皮,加入红糖汁炒制馅料。包制完成后,以温油(130℃)入锅,反复翻转,使成品外皮酥脆不硬,豆馅香甜细腻,口感极佳。</p> <p class="ql-block">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店经历公私合营改制,至1978年正式由天津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标志着这一传统美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如今,耳朵眼炸糕虽改用南方江米,但仍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炸制时使用三口锅,其中两口用于加工,一口专用于控油,虽工艺略有变化,但其独特风味依旧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刘万春以炸糕为生,精工细作,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店铺位于北门外狭窄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食客们便戏称其为“耳朵眼炸糕”,这一名称也随着美味流传至今,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刘万春所制炸糕因其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味道鲜美、价格实惠,深受百姓喜爱。店铺毗邻估衣街、针市街等繁华商业区,吸引众多富户与平民前来订购,尤其在节庆、寿宴之际,更成为吉祥寓意的首选佳品。</p> <p class="ql-block">“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财源广进,人们在喜庆之时纷纷提前订购炸糕,寄托美好祝愿。而因店铺紧邻仅一米多宽的耳朵眼胡同,人们便以“耳朵眼”代称刘记炸糕铺,虽在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之名却愈加响亮,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制作耳朵眼炸糕所需材料包括糯米粉200克、酵母2小勺、清水适量、耳朵眼豆沙馅、食用油与香油适量,传统配方与工艺的结合,成就了这一经典津门小吃。</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不仅美味可口,更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钙、磷、铁、钾、镁、VB1、VB2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中益气、温胃止泻、安神养颜、健脾利湿、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等多重食疗功效,是传统美食与养生理念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耳朵眼炸糕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成品在滚油中炸至金黄,外形如球冠般圆润饱满,色泽金黄爆“刺儿”,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料鲜嫩不干,甜而不腻,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庚子年间(1900年),北门外大街作为通往京师的重要通道,周边的估衣街、针市街、竹杆巷等地汇聚了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等市场,商业繁荣,为耳朵眼炸糕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