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远去---追忆我的祖父丘英

盛世忠言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祖国首都天安门将举行盛大阅兵典礼,一些在世抗战老兵也将受邀来到观礼台,见证那激动人心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回望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奔赴战场,用热血捍卫祖国山河,在这股抗战历史洪流中,就有着祖父年轻的身影,时光荏苒,伊人己逝,在善书堂客家耕读博物馆的展柜里,尚保存了祖父,同时也是善书堂主人丘英公(1911~1991)抗战时期写与曾祖父(母)的两封家书(释文附后),这些形成在敌机的轰鸣声中、营房的震颤里的血泪文字,是日本鬼子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举国纪念抗战胜利的特别日子里,重读祖父家书,更勾起我对祖父无尽的缅怀之情。根据家书记载,背景史料,祖父生前口述、父亲及全体家人的追忆,特整理形成《老兵远去》一文,作为对祖父的深切的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弃笔从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名丘英,字敬初,幼时村中私塾接受蒙学教育,稍年长被曾祖送至来苏义合寺忠实学堂(旧制中学)毕业,成为这个时代难得的文化人。优异的学业功底和书法、诗词方面的造诣成为祖父开启军旅生涯的垫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军上将陈仪主闽之后,重视培育干部,专门创办福建保安干部训练所,培养下级军官,为福建解决初级干部补充的困难,为驻闽中央军输送干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中央军兵源急需补给,1938年3月,保训所报上发布征召启事,全省范围公开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青年1000名,作为初级军官培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善书堂家境已举步维艰,债台高筑,祖父三个年幼女儿嗷嗷待哺,祖母正身怀六甲中,征召信息通过曾祖父友人鹤轩传至家乡,为解决家庭生计,祖父毅然报名,并顺利通过了面试、笔试,成为保训所一名准军官学员。</p> <p class="ql-block">祖父在抵榕后写给曾祖父(母)的家信中对招考过程有着详细的叙述,他如是写道:</p><p class="ql-block">父母亲大人膝下:</p><p class="ql-block"> 敬禀者龙岩初试,榜示有名,二十一日起程,沿途半价行车,二十四日吉日抵榕,垣宿于丘氏试馆,二十八日到所,复数晋江、建欧、龙岩三处统计来五百余人,经复试合格者只余二百人,备取四、五人,儿与学弘及宫前道基之子丘育,林塘宜荣之子琨武均在正取之列,俱于三十日入所受训,现编入军官第二大队第五中队,据云每月终发上士薪资十元,除伙食肆元外,仍有陆元,但消息尚未确实……</p> <p class="ql-block"> (二)军事训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苍苍,海茫茫,壮哉此国防!</p><p class="ql-block"> 日本强盗,狼子野心,何等肆猖狂!</p><p class="ql-block"> 看八闽,壮哉历史,多少地,被灭亡!</p><p class="ql-block"> 七七烽烟起,山河破碎,谁做大猷继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腰有刀,肩有枪,</p><p class="ql-block"> 不成功便成仁,教训莫忘!</p><p class="ql-block"> 快送健儿上战场,上战场,</p><p class="ql-block"> 为祖国,保南疆!</p><p class="ql-block"> 在全体受训生潦亮雄浑的所歌颂唱中,凌晨4点,祖父和队员们开始了每天三操、三讲堂严格的軍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  学习的主要科目,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规范、阵中勤务令、地形学、兵器学、沙盘教育等,术科以操场训练为主,每天上午10点~4点,在福州东门金鸡山,西门屏山进行野外演习班、排、连的攻击、防御、遭遇战,每周一次夜间教育、野外地形测绘、构筑工事及轻兵武器实弹谢击等。</p> <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13日,祖父给曾祖父寄来第三封家信,道出了对亲人思念和对家况的担忧和自己的抱负,祖父信中写道:近闻吾乡米贵如珠,而吾家已入青黄不接关头处,此火伞高张之下,纠竞如何打算,思之后吾泪涔涔下……乡人落眼,诽谤无时,老债主益形进逼,对于家庭环境大受影响……儿将努力展足于社会,方能免落人之牙孔也!</p> <p class="ql-block">  祖父在信末向曾祖父询问道“张氏(我祖母张春姑)解怀否?”,祖父寄信一个月后,1938年7月15日,祖母生下我的父亲,祖父为这个战火岁月中诞生的婴儿取名其勋,字英豪,名字里寄托了祖父建功勋,成英雄的理想抱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福州的抗战形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在6月13日家书中还描述了当下的福州战事:昨日敌机来四十余架,侵入本市上空,十四架轰炸机轰炸了马江,洪山桥等处,本日来三架,散发传单,王庄飞机场己投弹数枚。</p> <p class="ql-block">  关于祖父信中描述的战事,我特地翻阅了福州市党史办编写的《福州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事记》,查阅到6月12日当天福州战事,高度吻合,属当年日军最大规模的一次袭击。现特将38年战事情况摘抄于下:</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2月24日 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福州市区王庄机场,福州第一次遭日机空袭。</p><p class="ql-block">4月4日 上午11时半,日机18架向福州王庄乡、莲宅乡投弹38枚,又开枪扫射,幸无伤亡。但在空袭中因一民妇闻警逃避,灶火着地酿成火灾,烧毁房屋18余间。同日,永泰县遭空袭,死2人,伤3人,毁屋12栋。</p><p class="ql-block">5月15日 日机轰炸福州等地。</p><p class="ql-block">5月23日 日舰炮轰连江长门要塞及连江黄岐、北茭、梅花等地。</p><p class="ql-block">5月 日军占领闽江口要塞连江川石岛等岛屿,并在川石海面集结舰艇10余艘。</p><p class="ql-block">6月1日 日机7架由长乐柳头湾航空母舰起飞,在长乐、马尾、福州上空散发荒谬传单,又在乌龙江螺南乡附近投弹数枚,企图炸“楚泰”军舰。</p><p class="ql-block">6月12日 日本32架飞机轰炸福州市区,在洪山镇洪山桥伤兵医院投弹多枚,致死4人,伤9人;在新店地方投弹30余枚,炸倒房屋20多间。</p> <p class="ql-block">7月5日 日艇一艘企图侵犯连江壶江,被海军炮伤。</p><p class="ql-block">7月13日 罗源县小西门被炸房屋7间。</p><p class="ql-block">9月8日 日机轰炸闽江,死10余人,伤3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奔赴前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整六个月的魔鬼训练,包括祖父在内的保训所的第一期900名学生大队学员终于修成正果,被编排成敌我两队,拉到福清进行了模拟实战演练,1938年11月中旬,福州东湖举行了盛大的毕业典礼和出征仪式,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仪到会训示,并授每人铸有“不成功便成仁陈仪赠”字样的佩剑一把。</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保训所该期学员以上尉衔被分发充实到国军第75师、第80师、新编20师。祖父具体被分编何师,由于祖父己逝,从军档案也在镇反运动中被祖母销毁,已无从考证。祖父受训所在的东湖营房于出征后的数日即遭日机轰炸,保训所被迫迁往三明梅列。</p> <p class="ql-block">  祖父生前偶尔会同家人聊起战场的惨况,一次战斗,他的一位要好战友,转眼间被炸弹击中,被炸飞的残肢就在离祖父数米之外的树上挂着。祖父还给我们讲道:一位老兵曾教他在炮战中的生存之道,那就是离开掩体,象青蛙一样不断地跳到最新的落弹坑位,理由是因为炮弹一般不会在同一个时段内落入同一个位置。正当祖父按着这办法屡试不爽的时候,不远处,一枚炮弹再次落入老兵跳入的新弹坑,老兵当场殉国。</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日军受降,祖父也从正面战场撤下,由于在省保干所的受训背景,被编入保安第四团永定基层团军事科,主要工作是维护地方治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卸甲归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等三大战役,发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号令,5月中旬末,进步人士傅柏翠等根据中共华南分局电令,决定闽西起义在下旬初举行。5月21日,国民党龙岩行政公暑专员练惕生以下乡催征兵粮为名,离开驻有国民党新九军的龙岩城,迅速到上杭与傅柏翠等会合。22日,傅柏翠、练惕生等到达白砂,指导早已联系好的白砂乡长袁启南召集乡政紧急扩大会议,布置行动,宣布起义,拟定白砂乡临时行动纲领,。23日早,傅柏翠、练惕生等在白砂圩上张贴出脱离国民党反动统治,拥护共产党的公告后,便在热烈的鞭炮声中离开白砂,进上杭城。在上杭城,傅柏翠等代表参加起义的龙岩、永定、上杭、武平与省保安第四团等军政官兵4100多人发出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统治,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p> <p class="ql-block">  闽西起义后,关于4100军政人员的去留是这样的:选择留下的,被编入新成立的人民解放军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协助解放军接管,或派往围剿胡琏兵团、卢新铭部等,而祖父则选择了回家务农,祖父回到家后,把保管的五支步枪上交到了来苏区政府,祖父的军旅生涯到此也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命运总是那么多变莫测,就象开启盲盒一般。祖父的许多同仁由于选择加入闽西义勇军,在新政权留任,人生再次开挂,年老后享受了离休的政治待遇。而选择回家的祖父却命运多舛,政治运动中历经审查,他那厚实的文化功底及軍事技能也淹没在乡野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国军”标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一场声势浩大的镇反运动在全国各地拉开帷幕,县里下派的镇反小组一行来到由安,他们要调查的是一位名叫“丘英”的前国军人员,祖父名丘英,字敬初,根据善书堂的传统,名用于重要场合如科举、入仕,字用于日常生活,所以祖父的从军履历,均以丘英录载,而非敬初,恰恰这种特别的“双轨制”用名习惯,在危急时刻帮祖父度过了难关。被问及的村民们,个个都是一脸茫然,调查人员在核查表上签戳了“查无此人”后,回去交差了。然而祖父的“国军”履历,在当时历史政治环境下,可是“历史反革命”的天然标签。这次调查经历,让祖母一度笼罩在惶恐的阴霾里,以至后来一有政治上的风声鹤唳,总让祖父卷起铺盖,偷偷地躲进深山的草寮里。祖母乘祖父外出,把他珍藏的绶带、佩剑,令状、勋章,军旅照片一古脑扔进了村囗湍急的溪水中。事实证明,正是因为祖母这次看似鲁莽,实则大智大慧的举动,让祖父让全家得以安然度过了四清、社教运动及文革的十年浩劫。</p> <p class="ql-block">  祖父的国军身份也曾一度影响到父亲的进步,父亲师范毕业,教学工作勤勤恳恳,成果斐然,做过上都小学、中都中学的教导主任,也曾作为优秀代表出席了全省的第一届共青团代会,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年代,由于档案里祖父的那段国军“黑历史”,父亲的数次入党申请总被批以尚待考察而未予批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总尴尬于自己的国军身份,七十年代,村中一些年轻人常常热烈地聊起八年抗战,痛骂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他总是数缄其口,或是默默地选择从人群中走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乡里放映电影《血战台儿庄》,75岁高龄的祖父居然让我陪着去了电影院,电影放映到一半,祖父泪流满面,在别人惊愕之中竞哭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脚部顽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年累月的野外行军,粗陋的战地卫生条件,使祖父的右脚脚背长出一圈褐色鱼鳞状的皮癣,卸甲回到家乡后,皮癣己长到巴掌大小了,痛痒难忍,搔痒时略稍用力,癣面便会开裂,渗出血水,搔痒一一龟裂一一渗血一一结痂,这个不断循环的四步曲,让祖父的脚背表面长成了厚厚的角质皮层。我至今仍能记得祖父用力抓痒后痛快淋漓的样子,也能记得祖父旧痂崩裂后呲牙咧嘴的痛苦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饱受皮癣顽症折磨,初期按牛皮癣对症,始终未见好转,后来辗转于杭邑各医院,西医、中医,民间偏方,尝试了一遍接一遍,虽有过短暂地缓解,却从未根治过。以致家里人一度怀疑祖父是否在战场上沾粘过日军的不明毒物。</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和姐姐放学归来,常常按祖母地吩咐,到后山上采来金银花,熬汤后给祖父泡脚,或者是在村道的鹅卵石缝里,拔来马齿苋,洗净捣烂后,当作敷料。奇葩的一次就医是这样的,一个游医告诉祖父一个所谓“祖传偏方”:用刚拉出的狗尿涂抹可以根治该症,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姐姐放学后任务便从拔草药变成了找寻狗尿,一有发现狗在在撒尿,便回家报告祖父,祖父匆匆赶到后,用手掬起狗尿浸泡过的沙土,放在脚背患处,来一顿狂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患有脚癣,不能泡水,祖父也就无法下地耕作,大集体时期,在生产队合作组的劳力组合过程中,祖父往往成了社员们嫌弃的边缘人,这让戎马半生,身材壮硕、视荣誉如生命的军人祖父一度感到蒙羞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半夜来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2日,上杭县人民民主政府在锣鼓喧天中宣告成立,然而政权成立之初,国民党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仍在垂死挣扎,试图反扑,表面平静的上杭来苏,暗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1950年春的一天深夜,善书堂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祖父祖母,开门后,闪进家来的是塘厦村当过土匪的卢新铭旧部丘新民和丘瑞耀两人。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祖父一面斡旋,一面安排祖母备来酒菜,他们此行的目的一是要祖父交出保管保安团的枪支,二是妄图胁迫祖父与他们一起参加“反共救国军”组织,祖父向两人展示了区公所出具的交枪证明,机警的祖母一把撸开祖父的裤管,借口祖父的脚疾已严重到不能正常走路的地步。民、耀两人遂没有为难祖父,酒饱饭足后离去。</p> <p class="ql-block">  数个月后的1950年5月30日,震惊全闽西的“来苏事变”事发,隐藏在区公所的反革命分子,担任副区长陈世谷与匪首张梓庭勾结,策动政变,纠集反共救国军十余名成员,杀害上杭来苏区区长涂洛生、副区长丘宜远,区中队长丘美和,区公所武器被洗劫一空,半个月后,包括夜撞善书堂的丘瑞耀在内的众匪徒悉数落网,被就地正法。</p> <p class="ql-block"> (九)伉俪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新人是我的祖母,她的真名叫张春姑,17岁嫁给祖父,“新人”是祖父对祖母的称呼,同辈人则称祖母为张新人,客家乡村把入门的新娘从此唤作“新人”,伴作她的一生,而真实的名字却鲜有人提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祖母的结合应归属于旧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传统婚姻,据说在祖父十来岁时,丘张两家就早早地为他们议定了秦晋之好。祖父儿时玩伴学弘公(后曾一同相邀到福建保安干部训所受训)生前曾告诉我一段有关祖父让人啼笑的故事:祖母家大人和祖母按客家传统婚俗到善书堂“查人家”时,提出要见见祖父,当时十三四岁的祖父哪谙世事,还在村口的榕树上掏鸟窝,是学弘公在树下拼命喊道:赶紧回家,你老婆来看你了,数声过后,祖父才极不情愿地下来,手捧鸟蛋回家见他未曾谋过面的媳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母是17岁成为丘家“新人”的。 祖母不识字,但一辈子吃苦耐劳,明事理、孝公婆,善书堂从解放初期债台高筑到后来走出困境走向平安,我想离不开祖母的辛苦操持,离不开她对世事的洞明,甚至未来时局的先知先觉,诸如前面所述的弃毁祖父档案、善书堂半夜急智退兵,可谓是拯救全家得免于覆巢之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归来的祖父,在永定县政府军事科谋得了一席公职,有了稳定的薪资,他的同仁们都把家眷从农村接到城里,跟着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祖母不去,她勤劳,喜欢并擅长操持农活,舍不得把家中的几亩薄地租佃给他人耕作。祖母偶尔地去祖父处探亲,也总是匆去匆回。</p> <p class="ql-block">  福兮祸兮,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实施,8月《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颁布。由于祖宅善书堂房子好大,解放前,家中又赎买过一些田地,加上祖父的伪政权工作经历,关于祖父的阶级成分划分可谓几经周折,一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全家的心都快要蹦到了嗓口,经查实,由于土地没有放租,家中未曾有请工经历,没有剥削或轻微剥削行为,最后来苏区公所一锤定音,祖父的阶级成分被划定为中农一一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祖母睿智的决策再次让家庭回归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祖母的另一个“壮举”,就是送女儿上学。30年代,民智未开,乡村文肓率高达95%,祖父祖母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反常人,决然把女儿丘红莲送去了学堂,一直念到高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极少有的知识女性。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祖父祖母当年的卓知远见,成就了我姑父邓氏家族的藩衍繁荣。姑父的家族故事详福建月山能源董事长邓立锋拍摄的纪录片《我的爷爷邓启图》,这里不作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母1986年9月5日去世,享年76岁,当我们把祖母从医院接回老家时,祖父悲痛欲绝,踉踉跄跄地从房间赶出,一声一声不断呼着“新人”“新人”---伉俪情深,犹见一斑,下面是摘抄的祖父诗作《忆张氏》四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张十七归吾门,</p><p class="ql-block"> 建立家园六十春。</p><p class="ql-block"> 正宜寿享期颐日,</p><p class="ql-block"> 华佗无术失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情风雨打头来,</p><p class="ql-block"> 经年老泪几曾擦。</p><p class="ql-block"> 欲把离情何处诉,</p><p class="ql-block"> 冥关道上铁门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遐思昔日话生平,</p><p class="ql-block"> 细语良言怼我心。</p><p class="ql-block"> 持家有则勤和俭,</p><p class="ql-block"> 安得分离捨此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风飞起兮城欲倾,</p><p class="ql-block"> 一去不返兮何可依。</p><p class="ql-block"> 阴阳相隔兮难相见,</p><p class="ql-block"> 魂如有知兮梦里寻!</p> <p class="ql-block"> (十)八十荣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0年祖父80大寿,善书堂张灯挂彩,宾朋满座,祖父为自己的寿庆书写了联文:</p><p class="ql-block"> 度八十春秋,风尘劳顿,喜植兰荪香满室</p><p class="ql-block"> 历三朝身世,戎马余生,欣瞻祖国报新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亲撰并书写寿联挂在官厅两侧:</p><p class="ql-block"> 念吾父半生戎马,效国驱驰,痛忆慈帏失影,谁慰严心,于兹寿享耄龄,荪枝蕃衍,愿祝椿树长荣绵鹤舞</p><p class="ql-block"> 愧儿孙钝质樗材,显亲乏力,每念忠孝难全,余惭子愧,际此党恩家庆,圣世清平,惟勤树人济世报春晖</p> <p class="ql-block">  祖父的一些健在故友,战友也纷纷亲临道贺或寄来诗词志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g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坤春晓,南极星辰耀,善书堂前斑衣袅,同祝椿树永茂。</p><p class="ql-block"> 当年戎马半生,耄耋乐享天伦,今子蜚声学海,兰荪桃李争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lt;二&g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顺深居八十翁,林泉高隐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书生抗日奋投笔,戎马征程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义举红旗荣卸甲,亲栽兰桂显峥嵘。</p><p class="ql-block"> 善书堂前莱衣舞,鹤寿欣瞻国运隆。</p> <p class="ql-block"> &lt;三&g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友园一树腊梅花,半纪开时不在家。</p><p class="ql-block"> 历经雪霜仍挺秀,依然铁骨不瘫斜。</p><p class="ql-block"> 归根故土当时节,何事羁身滞海艖。</p><p class="ql-block"> 花发今犹红透艳,好传消息到天涯!</p><p class="ql-block">这些诗联,是祖父戎马人生精炼的概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寿庆次年,1991年8月28日,祖父带着他藏在心底的抱负,带着他的参战故事,带着他或荣或耻的国军身份,带着他无法痊愈的脚癣离开了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弥留之际,父亲询问祖父要交待的后事,祖父交待:把他安葬在父母(我曾祖父母)的墓旁。</p> <p class="ql-block">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告慰祖父在天之灵的是:党和国家已高度评价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伟大斗争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包括国民党在内的爱国力量共同参与了这场正义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您就是一位光荣的国军抗战老兵!我们缅怀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