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闲情逸致,静心独处时光,学习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的片刻,一则《且介亭杂文》鲁迅《说“ 面子”》一文映入眼帘,感觉这一篇很有意思,中国人确实好象很爱面子的,引发去了解鲁迅对中国“面子”文化的诠释,从而拙笔浅议自己对“面子”文化的理解,以示躬行为鉴。</p><p class="ql-block">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 <p class="ql-block">关于面子,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最为精辟,“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要,只要抓住这个,就象晚清时候的长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一语中的,正如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p><p class="ql-block">那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像是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脸”。但这脸也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是有面,或日“露脸”。</p> <p class="ql-block">面子如此尊贵,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面子呢?</p><p class="ql-block">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好就有坏,有美就有丑,那么有面子就有里子,有人为了追求真实的里子而摒弃虚伪的面子,有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面子,贪得无厌,道德廉耻与不顾,还颐指气使,振振有词,跳梁小丑的两面人嘴脸昭然天下,如《圣经 传道书》中所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p><p class="ql-block">一,以不争而争行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p><p class="ql-block">电现剧《天道》中丁元英原本是私募基金殿堂级人物,留洋于德国,身居别墅毫宅,真正有里有面,让人追捧羡慕,而令人费解的是自愿放下身价,通过公司员工肖亚文介绍芮小丹给予照顾,隐居小城,甘居陋室,以喝茶和听唱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平时身着朴素,处处体现低调处世哲学和谦逊包容的心态,以“不争而争”理念行事。一次早歺两次被老板收费,无任何解释争辨,不动声色,付费后转身而去,流露出超凡脱俗的洒脱。</p><p class="ql-block">最初短暂的接触,丁元英给芮小丹一个小混混印象,一首《天国的女儿》,引发芮小丹对丁元英那套音响的好奇心,询问多少钱能够买下来,丁随口一句几万元,让芮小丹跑遍全城寻找也无法买到,后来得知40万元不斐价格,感觉被戏弄没面子,在加上公车私用工作失职被单位通报批评,心生怨气满腹,于是精心设好饭局,以试探丁元英的经济能力和品性,挽回丢失的面子,席间三个文化人提出即兴作诗为喝酒令,刁难商人丁元英,试探其文化水平,而丁元英自己䤁满酒杯,回敬每个人后,脱口而出一首《自嘲》“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道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影射文人的虚荣和浅薄,令众人羞愧离去,也让芮小丹从此萌生敬佩和爱意,突破小我,开启向大道至简的丁元英靠近,携手共进,助力丁元英实现了大庙村扶贫计划这个里子。</p> <p class="ql-block">二,死要面子,也是一种不要脸</p><p class="ql-block">鲁迅文中说,要面子并不一定是好事,但并不是说不要面子,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常言道:死要面子活受罪,凡事过犹不及,明朝大奸臣严嵩邀请同乡内阁首辅夏言吃饭,被拒绝后感到颜面扫地,亲自到夏府门前拜访,请求赴宴,再一次被拒绝,但严嵩还是把在主位留了下来,摆上筷子,席前恭恭敬敬跪下,对着空椅子行大礼,趋炎附势,丑态百出,为博得夏言好感和照顾。上位后极力打压同乡恩师夏言,利用皇上恩宠,将夏言赶出朝庭,被折磨而死,露出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真面容。</p><p class="ql-block">而面子往往与身份地位相同,越有身份,面子越大,此时面子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最可怕的是那些“滥用”面子,甚至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把眼前的面子建立在长久的耻辱之上,辟如反腐路上前赴后继的腐败官员,官做大了,脸皮也往往跟着大了起来,习惯于在各种场合上前呼后拥,被大哥老板的称呼,捧上了云端,迷失了自我,颂歌盈耳,面子撑足了,脸却充大了,忘记了永葆党性纯洁的初心,会上振振有词,一片反腐赤诚之心,令人动容,现实里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出入高档会所,享受极度奢靡生活的面子,如飞蛾扑向虚荣心极度膨胀而无所顾忌,亳无敬畏之心燃起的火焰,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身陷囹圄,两面人的嘴脸昭然天下,有损党的形象,是不是一种“不要脸”?</p> <p class="ql-block">人之立世,总要堂堂正正,盛衰荣辱,宦海沉浮,都在转瞬之间,与脸面相对应的是心灵,守住自己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论你官多显赫,拥有多少财富,孟子早就告诫我们,“人必自悔,而后人悔之”。最终都会为面子而丢了面子,而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人民永远记在心中,这才是最大的面子。正如文中日本学者长谷川如是闲对孔子“不饮盗泉”评说,“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说穿了“今之君子”“面子”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七月十九日</p><p class="ql-block">星期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