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稳定币监管策略剖析:谨慎前行,谋定后动

三本先生

<p class="ql-block">在全球稳定币监管浪潮中,美国发布稳定币法案,香港也颁布《稳定币条例》,然而中国大陆却未紧跟其后推出全面公开的稳定币法规框架。这并非是对金融创新趋势的忽视,而是国家基于对金融风险、货币主权、战略路径等多方面的深层考量,做出的审慎决策,体现出独特而富有远见的政策思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严控私人稳定币,防范金融风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期,河南、广东等多地政府部门纷纷行动,密集发布风险提示,矛头直指以“稳定币”“数字资产”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不法行为。这些打着高收益旗号的活动,实则毫无合法资质,背后隐藏着诈骗、传销和洗钱等重重黑幕。政府明确指出“稳定币不是投资工具”,一旦民众参与这类非法活动,遭受损失只能自行承担。这一系列警示彰显出政府对金融风险的高度警觉,深知在公众对稳定币认知尚浅的情况下,贸然放开私人稳定币,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的宏观视角来看,私人稳定币若肆意流通,后果不堪设想。央行作为国家货币供给和支付体系的掌控者,其权威性和调控能力不容挑战。私人稳定币的无序扩张,会干扰货币政策的正常传导,削弱央行的调控效力。西安交大的相关报告更是敲响警钟,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若缺乏严格约束,可能成为资本外流的暗道,使外汇管制的堤坝出现漏洞。因此,在当下严控私人稳定币,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必要之举,短期内这一监管策略不会动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数字人民币: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一些国家和地区聚焦私人稳定币监管不同,中国坚定地走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数字人民币(e - CNY)的发展道路上。截至2025年6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已全面开花,覆盖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个人钱包和企业钱包数量可观,广泛渗透到零售、政务、企业等多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新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了给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银行系统进行了深度改造。宇信科技等银行IT服务商积极响应,完成了六大国有行以及95%股份行的系统升级工作,不仅提升了国内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还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如mBridge项目等,打通了技术通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数字人民币定位清晰,专注于境内小额支付领域,同时积极探索跨境应用,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与私人稳定币形成了差异化的分工。这种国家主导的数字货币发展路径,既能充分发挥数字货币的便捷性和创新性,又能牢牢把控货币发行和监管的主动权,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探索功能型稳定币,创新货币应用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全面禁止私人稳定币的大背景下,中国另辟蹊径,探索由国家背书的专项“功能型稳定币”。2025年7月,中央会议提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由三大稀土央企联合政策性银行推出挂钩稀土的稳定币,专门用于稀土跨境贸易结算。该稳定币以1:1人民币备付,首批试点规模就达到了450亿美元的链上流量。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占据全球88%的产量优势,通过发行稀土人民币稳定币,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货币话语权,有望在跨境贸易结算中逐步绕开美元体系,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凭借其独特的金融地位和开放的金融政策,成为稳定币试点的前沿阵地。8月1日生效的香港《稳定币条例》,允许锚定多法币(含人民币)的稳定币申请牌照,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合规通道。在香港开展稳定币试点,一方面能够利用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化的金融环境,探索稳定币的创新应用;另一方面,也能将试点风险隔离在离岸市场,避免对内地金融系统造成直接冲击,同时为内地积累宝贵的监管和运营经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期战略:监管与技术双轮驱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对稳定币的开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监管能力和技术成熟度为前提条件。在监管能力建设方面,需要构建穿透式监测系统,实现对链上交易的实时追踪,让稳定币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在监管之下;明确牌照规则,借鉴香港的发牌制度,对稳定币发行机构的资质、资本实力、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完善储备托管要求,确保稳定币的价值稳定和兑付安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技术自主性方面,宇信科技等企业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出每秒可处理200万笔交易的分布式系统,并获得央行安全认证,为未来稳定币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只有当监管能够有效防控风险,技术能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时,稳定币才有可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未来方向:分阶段推进稳定币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合当前政策信号,中国稳定币的未来发展将分阶段稳步推进。短期(1 - 3年)内,继续对私人稳定币投机行为保持高压态势,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风险积聚;同时,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范围,提升其在国内支付市场的渗透率;借助香港离岸市场,积极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积累经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期来看,推广稀土等大宗商品挂钩的专用稳定币,紧密围绕实体贸易需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以稳定币为纽带,促进大宗商品贸易的便利化和国际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长期而言,待监管框架和技术体系成熟完善后,可能会有限度地放开合规机构发行通用稳定币,但必定会设置严格的条件,如要求全额储备以保障币值稳定,对应用场景进行严格限制以防控风险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大陆在稳定币监管问题上,没有盲目跟风美港,而是选择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金融发展需求的谨慎路径。以国家数字货币(e - CNY)为根基,筑牢金融稳定的基石;以香港为离岸试验场,探索创新与风险平衡之道;以资源绑定型稳定币为突破口,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舞台的竞争力。未来,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持续进步,稳定币若能逐步放开,也必将遵循国家主导、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的三大原则,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