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知历史之四-楚国八百年(上)

李严

<p class="ql-block">想象奇特、妩媚灵动,</p><p class="ql-block">精雕细镂、富丽繁<span style="font-size:18px;">缛,</span></p><p class="ql-block">张扬恣肆、浪漫神秘,</p><p class="ql-block">瑰玮諔诡、恢诡谲怪。</p><p class="ql-block">如果你问我楚器有什么特点,我想就这32个字!</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①瑰玮諔诡</p><p class="ql-block">瑰玮‌(guī wěi): 瑰丽奇伟,形容非凡的美丽或雄伟。‌‌</p><p class="ql-block">諔诡‌(chù guǐ):奇异‌,形容事物奇特、不寻常。</p><p class="ql-block">②恢诡谲怪</p><p class="ql-block">恢(huī):超越常规,</p><p class="ql-block">诡(guǐ):指变通,</p><p class="ql-block">谲(jué):含诡诈之意,</p><p class="ql-block">怪(guài):强调异常,</p><p class="ql-block">四字叠加强化奇异特质。‌‌</p> <div>一、楚国概述:</div>楚国是春秋战国时代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它崛起不久就地跨丹水、淮河和长江流域,“江南之地皆为楚土、江南之民皆为楚人”。据统计,被楚国先后统治过的土地大约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二分之一。它一度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它是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挖掘出的最早的一幅帛画、最早的一支毛笔,都出现在这里。它不仅曾是华夏大地上一个文化灿烂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高峰之一。<br><br>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大都具有一种神秘而瑰玮的气质。它们想象奇特、张扬恣肆,图案精彩绝艳、恢诡谲怪。它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不凡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迥异于中原文化。楚国的成长环境是独特的,“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空气,和北人的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因此楚人的性格和北方民族相当不同。这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与中原人崇拜龙与虎不同,他们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的色彩瑰丽绚烂,它的翅膀如同火焰般升腾流动,它的爪和喙雄健锐利。它象征着美、力量和对世俗的超越。在中原文化中,凤是龙的附庸。而楚国的风凰却脚踩猛虎,嘴衔巨龙,头向着蓝天。<br><br>随着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意识到,中国早期文化史需要相当程度的改写。以前,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近数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包括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的一个摇篮。它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双峰并峙,二水同流,在文明高度上不相上下。<div><br>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治俦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也出自楚国。现在发现的所有先秦的金币和银币,全部都是楚币。至于先秦的漆器,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图案之精美,无过于楚器。先秦的所有竹简,几乎都是楚简。楚国的编钟音乐水平之高,居当时全世界的领先水平。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引发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大变革。总之,如果说东周文化的精华一大半集中在楚文化里,并不过分。</div> □九鼎八簋 在祭祀礼仪中, 鼎盛放牲肉, 簋盛放饭食, 是最重要的祭器。 平底束腰的鼎 称为 "升鼎。其出土时口沿有用竹制成的鼎盖, 现已朽。 鼎、簋纹饰凹槽内个别部位残有绿松石。 九件鼎内壁、 八件簋器盖内和内壁均有铭文 "曾侯乙作持用终"。 <p class="ql-block">二、楚国的起源-中原说</p><p class="ql-block">黄帝的次子叫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称是颛项的儿子,卷章是称的儿子;卷章的儿子当中有一个叫重黎,另一个叫吴回,都被帝喾封为祝融。祝融即火正、火师。祝融是炎黄集团的重要成员,掌握着火的秘密。而楚人是吴回的后代,也自称是火神的后裔。楚人的直系先祖,被定位为吴回(祝融)的孙子。吴回有个儿子名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名叫季连。《史记·楚世家》说:“季连,芈姓,楚其后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文献记载,颛顼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祝融则原本居住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境内,因此楚人的根自然在中国北方。那么,楚人是怎么到了南方并名“楚”的呢?3600多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商代初期,楚人的祖先穿越大别山,从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之所以迁徙,是因为刚刚崛起的中原商王朝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势力。商王朝武力强大,商人性情勇悍,向四方开疆拓土,楚人的祖先和其他许多小部族一样,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向南迁徙。楚人迁徙的路线,一般认为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西南迁徙到淅川一带,再南下到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接合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他们为什么得名“楚人”呢?根据《楚居》简上记载,楚王熊丽出生时不是正常的顺产,因为难产,他是从母亲的肋骨缝隙中剖出来的。他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巫医用当地特产的荆条,也是“楚”包裹他母亲肋部。为了纪念这位为生育后代而献出生命的伟大母亲,这个部族后来自名为“楚”,也就是“荆条”的意思。按这种历史叙述,到了楚地之后,虽然受周围民族的影响,季连的后人们的语言、习俗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却牢牢地记着自己的根源,并代代相传。许多历史学者都主张楚人源于中原华夏。</p> □铜盖豆 豆在祭祀与宴飨中, 专门盛放腌菜、 肉酱等调味品。 本件全身镶嵌花纹, 所镶绿松石大部分尚存, 十分精美。 盖内及腹内壁均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铜簠 簠在祭祀和宴飨时用于盛放饭食, 盖和器形状相同,大小一致,上下对称, 合起来成为一 体, 分开则为两个器皿。簠也与鼎相配使用, 曾侯乙墓中所出四件铜簠与五件牛形钮盖鼎位置靠近, 属五鼎四簠的组合。 本件器身鑲繁缛花纹。出土时镶嵌物已佚, 残存褐、 白色充填物。 盖内与器内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铜鉴缶、铜过滤器 本件由方鉴、方缶两部分组成, 缶置于鉴内, 合为一整体。 放置时, 方鉴底部有一 个活动倒栓, 插入自动落下。 固定方缶。鉴底由四个兽足承托。 鉴、缶均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 铭文。 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 铜过滤器用于滤酒。<br>周代祭祀用酒多为 "五齐", 即五种未经澄滤的薄酒, 里面有糟粕, 饮用时需稀释后加以过滤。<br> <p class="ql-block">三、楚国的起源-蛮夷说</p><p class="ql-block">关于楚国的源头,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楚国的源头是蛮族,叫“三苗”或者“苗蛮”“楚蛮”。如果对上古史有一些了解,你就会知道,“三苗”在中国上古时代非常有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尧、舜、禹这三位伟大的帝王都和他们打过交道。三苗生活在今天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据说在尧舜禹的时代,这个古老民族屡与华夏族为敌,导致三位帝王不得不一再与他们开战。到了大禹时代,禹又一次亲率大兵进攻三苗,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经过三代伟大帝王的接力式征讨,三苗从此不再见于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大禹兵锋再利,也不可能将三苗灭绝。三苗受到沉重打击后,经过夏代的恢复,到了商代,力量复起,成为中原文献中的“荆蛮”。“他们经过数百年的较为和平的发展后,势力又强盛起来,同中原华夏族发生接触和冲突,中原人就不再把他们叫‘三苗’‘有苗’,而以地命名,称之为‘荆蛮’。商代后期荆蛮已相当强大,居于南方,占地广泛,顽强地与商朝对抗。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楚人就是一直与中原为敌的三苗,楚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在史料中仍然可以找到楚语的一点蛛丝马迹。比如他们称主帅为“莫敖”,称原野为“梦”,称虎为“班”,这些听起来和华夏语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种种证据表明,楚语与中原语言确实完全是两个系统。其次,楚人的信仰也与中原迥异。如本书序中所说,中原人崇拜龙,楚人崇拜凤。有些学者考证,楚人所崇拜的“东皇太一”与苗族的社神同源。再次,楚人的生活方式也与中原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以上提到的相似性,我们有理由怀疑,楚国、秦国和鲜卑的世系,都是按同样的逻辑构建起来的。首先,在黄帝众多的子孙后代中确定一个人,作为本民族的名义先祖,从黄帝到这位名义先祖之间的世系自然是清楚的。同时,在这些民族自己的古老传说中,往往也有一个始姐,从这个始祖以下历代部族首领的世系也是清楚的。但是在名义先祖和部族始祖之间的这段历史,却是模糊的。在司马迁的叙述中,连接这个断层的模式是一致的,都是“或在中国,或在四夷”。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传到某一代之后,人数太多,地域分布又太广,有的生活在中原地区,有的进入到没有文化的边疆,因此有一段时间的传承不能说得很清楚了。</p> □铜甗 甗(yan) 是蒸饭器, 在祭祀或宴飨蒸煮食物。 上部分盛放食物称甑(zèng) ;下部煮水为鬲(li), 甑底开有箅 (bi) 孔通蒸汽。 □铜联禁大壶 壶一般成对使用,用于盛酒。禁是承酒具的器座,用于放置双壶,整件器物由禁底部的四个小兽承托。双壶颈内壁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铜提链壶 两件壶均带提链, 并用复杂的连环与壶盖连接, 颈部均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p class="ql-block">四、首领鬻熊:</p><p class="ql-block">不论楚人是来自中原还是三苗,反正中原部族从一开始就不承认“荆楚”的中原身份。当商王朝的军队在江汉一带发现这个部族时,楚人嘴里讲的蛮族语言、身上穿的蛮式服装、手中使用的蛮族工具,不折不扣地证明了他们是南方的一个蛮族。商人习惯于像打猎一样攻打这些“野蛮人”,将战争的俘虏用于祭祀或者殉葬,把残余的“野蛮人”驱向更远的丛林。因此,楚人与商人多次发生冲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王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深入南方的沼泽丛林,驱逐被他们视为蛮夷的楚人。手持木石制作的原始武器奋死抵抗的原始部落被打败了。商人乘胜深入其腹地,进行血腥的屠杀,楚人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纷纷南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楚人的首领鬻熊就是在周人广泛寻找盟友的过程中投奔周文王的。周文王广收人才。这些人当中就包括楚人的首领鬻熊。楚人的居住地“丹淅之会”与周人所居不远。楚人与商族已经结下了深深的世仇,因此听说周文王将要起兵,鬻熊大喜过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楚人复仇的良机,更是荆楚摆脱被歧视的蛮夷身份的绝好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阳及丹水在楚国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名。楚人祖先鬻熊就定居于此地。这个丹阳到底在哪儿,迄今没有定论。无论如何,此地在当时显然属于南方蛮荒之地。周王赐给熊绎的土地仅有50里,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乡那么大,子爵也是爵位中较低的一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楚人的祖先确实有功于周室,只不过功劳没有他们自己所说的那么大。但是这一天仍然是楚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这标志着楚人头一次被中原文明所承认,被纳入了华夏文化的怀抱。</p> □大铜尊缶 本件形体庞大, 是目前考古出土最大的青铜酒器。肩部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铜尊盘 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盛冰可用于冰酒。尊盘采用了多种铸造工艺,其中口沿上的镂空纹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溶模铸造法,尊颈部与盘内部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p class="ql-block">五、熊绎受辱</p><p class="ql-block">通过分封,西周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周王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不过,因为地域太广,全体诸侯共同参加的朝会数十年才举行一次。熊绎很幸运,刚刚被封就赶上了史上有名的“岐阳之盟”。这场盟会举行于距今3000多年前,地点是岐山之南,周王的一座行宫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熊绎上殿,却被拦住。周王命楚子熊绎作为火师,与鲜卑之君在庭院里看守火堆。原来,按照周礼,楚国虽然参加,但由于与鲜卑被视为蛮夷未能正式参与盟礼,只负责缩酒和升火。熊绎和鲜卑之君寂寞地在庭中看守着火堆,看着殿中灯火通明,听着中原诸侯们的欢歌笑语,心里很不是滋味。熊绎这才明白,虽然自己被封为子爵,但在周人眼中,自己的部族仍然不过是一个边远的蛮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原诸侯朝会时要执圭璧等瑞玉行礼,而四夷之君以本国所出的土特产为朝见礼。所以楚国必须带上“桃弧、棘矢”和“苞茅”。这是“四夷之君在身份地位上低于诸夏诸侯的标志,可见二者间明显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已经超出文化的性质,而属于政治关系不平等。虽然受到这样的挫折,但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首领,熊绎对周王仍然毕恭毕敬,服待弥谨。周成王对这样一个质朴老实的蛮夷之君的表现也很满意,专门留下他在宫中给自己服务。熊绎在周王宫中的任务是什么呢?主持缩酒仪式和升火仪式。如前所述,熊绎朝见周王所带的礼物中有一束茅草,虽然看起来有点寒酸,但用来缩酒,却非常好用。缩酒是一种祭祀仪式。祭祀时,把一束茅草立起来,把酒从上面浇下来,酒糟就留在茅草中,酒汁渐渐渗下去,供神来饮用。这是祭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周成王去世后,熊绎又尽心尽力服侍周康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祭祀是频密而复杂的,每一次祭祀仪式,熊绎都以最虔诚的态度来对待,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王室的承认。然而,在周康王即位不久举行的一次朝贺仪式上,周康王要赏赐和熊绎一起服事宫中的几国君主。齐、卫、晋、鲁四国君主分别获得了编钟、列鼎、战车和战旗,但是熊绎却一无所获。和周人的血缘八竿子打不着的楚国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被封为诸侯的那一天,楚人本以为在流浪几百年之后,祝融的子孙终于可以扔掉蛮夷身份,重新回到中原文明版图之中。然而,周王朝的傲慢和森严的礼制,一次次地浇灭了楚人向往华夏文明主流的热情。</p> □铜炭炉 铜箕 铜漏铲 炭炉、 箕和漏铲出土时与镬鼎摆放在一起, 铜箕纹饰仿竹箕。它们可能用于盛放烹煮食物所用的木炭。 炉底、箕口沿、漏铲柄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铜匕 匕是挹取肉食与饭食之器。 本件出自 一件铜升鼎内。 柄部正 面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铭文和镂空纹饰均用绿松石镶嵌, 部分脱落。 □铜镬鼎、鼎钩 □铜鸟形器 鸟形器 出土时置于匝内, 经检测其锡含量较高, 硬度较大, 或用于凿冰。 □铸镶红铜纹饰盥缶 曹侯乙墓共出土四件盥缶。 大小轻重略同, 但器表纹饰有别。 本套盥缶以铸镶法形成红铜纹样。 所谓铸镶法, 是将预先制作的红铜纹饰放置范内,然后再浇铸青铜溶液, 形成类似镶嵌的装饰效果。 □大铜匜(yi)鼎 本件为匜(yi)、鼎的合体, 形制较为罕见。 □铜盘、铜匜 贵族行沃盥之礼时, 匜用以浇水,盘则用以盛弃水。 盘、匜均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 铭文。 <p class="ql-block">六、让出铜矿</p><p class="ql-block">周昭王借口楚国履职不力,集中全天下之力,三次出兵,打击楚国,表面原因是楚国忘了进贡,实际上根本的动力则是,周昭王试图将江汉流域几座重要的铜矿山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商周与青铜有关的战争,兵锋所指,大都是南方的江淮一带。因为受喜马拉雅山和燕山两个造山运动的影响,中国地质史上,南方火成岩活动特别强烈,因而形成了长江沿岸特别丰富的铜矿带。在中原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铜矿资源远比长江流域稀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伐楚是周昭王末年,周昭王以举国之力再次亲征。他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强大的周王朝拿不下这个小小的楚国。然而这一次的结果在三次战争中最为悲惨,周昭王全军覆没,本人也身死其中。有记载说,周昭王在过汉水的时候,当地的楚人送给他一只用胶粘起来的看起来很华丽的大船。昭王很高兴,兴冲冲坐了上去,结果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楚人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的战斗力实在令周王朝震惊。在立国以前,楚人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几百年的开发,把这片土地建设成了富饶的鱼米之乡。从熊绎开始,楚国又全力经营自己的土,“筚路蓝缕”,积蓄了相当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长期生活在剽悍好战少数民族中间,楚人血液中的尚武基因远远高于中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昭王死后,周人仍不肯罢休,在周穆王的指挥下,战争仍然在继续。史载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荆楚。楚人毕竟国小民寡,物质资源和战争后勤无法与周人相比,承受不起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因此,经历了光荣抵抗以后,楚人只要被迫更南的地方,把铜矿地带让给了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周王朝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准间,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亲诸侯国,比如随国(很多学者认为,随国即以曾侯乙墓而闻名于今的曾国,一国二名)。他们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对荆楚的控制一“以蕃屏周”,另一个任务是为周王朝看守铜矿山,保证南方铜矿带与周王畿之间的通道畅通。他们被称为“汉阳诸姬”,分布在汉水东北,形成一道屏障,紧紧地束缚住楚国,阻遏着楚国的北上与东进。</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p> <p class="ql-block">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这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证明中国历史上已成功解决了一钟双音在物理学、音乐学、铸造学上的一系列难题。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磬</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磬通高109、宽215厘米,为古代打击乐器。由石磬编悬于架上,可击奏旋律。由32块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异,分为两层四组。常与编钟相配,合奏“金石之声”。经复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半音齐备。音色清脆,独具特色。同出有铭磬匣3具,彩绘磬槌两件。</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磬的规模最大,制作工艺是最高超的,音乐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并有精美的磬架,亦可看出编列方式,为前所未见。 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音量虽不如钟大,但不易被钟声所掩;余韵不及钟长,却越发显得清晰并击发敏捷。钟磬同奏,金石和鸣,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作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p> <p class="ql-block">七、熊渠出世与楚国扩张</p><p class="ql-block">大约在周穆王三十七年,楚人战败南迁。从那之后,退守南国的楚国一直在默默蓄积着力量。几十年后,楚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一第六代国君熊渠。这位国君以勇武善射闻名。在传说中,他的箭术甚至超过了后羿,有一次熊渠夜间巡行,看见一块横卧着的石头,以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便引弓射之,箭头陷没在石头里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国虽然在北方面对强大的周王朝,但是在向南的方向上却没有强敌。这里地广人稀,土地富饶,天然具有发展潜力。楚国统治者又采取了明智的政策,调动了各民族的力量共同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楚国成功地恢复了因与周王朝连年战争而损伤的国力,军力复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熊渠的进攻路线是东西两方,这是因为以随国为首的汉阳诸姬实力强大,楚国此时还不具备北上的能力。因此只能采取迂回战略,避开汉水东北的姬姓诸侯国,先向西征伐庸国,以解除未来北上的后顾之忧。庸国当初曾跟随周武王参加牧野之战,一直是西部大国,能主动伐庸,可见楚国实力已今非昔比。之后,熊渠挥师沿汉江而下驱赶扬越进入江汉平原,并一直向东追击,拥有整个江汉平原。楚国的扩张史由此开始。</p> □铜建鼓座 建鼓因鼓之貫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本件是最早出土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br>仅存鼓腔、黄柱及鼓座。 貫柱通高 66 厘米,鼓身长106 厘米, 面径74厘米。 本件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制作方法,<br>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 龙身镶嵌绿松石, 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 □楚王熊章镈 楚王熊章钟出自中室编钟的下层中间, 通高 92.5 厘米、 重 33.8斤公 乐器部有31 字铭文: "唯王五十又六祀。 返自西阳, 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 奠之于西阳、 其永持用享。返 即返回、奠 即陈设、意思是楚王熊章从曾国的 "西阳"( 可能是曾国都城)回来后, 专门制作了编钟。 赠给曾侯乙、 陈列在曾国的宗庙。 "楚王熊章" 即楚惠王,“五十又六祀" 即楚惠王五十六年, 也就是公元前 433年。<br>这件镈的正鼓音频率为 89.44 (接近钢琴上的F), 正鼓部有敲击痕迹。 <p class="ql-block">八、楚人尚武</p><p class="ql-block">首先表现在国君的身先士卒上。历代楚王最大的乐事,莫过于亲自领兵上阵,猎取敌人的首级。春秋时代,楚国一共有16位国君,除了3位因为年龄太小或在位时间太短而没打过仗外,其余的都曾冒矢疆场,带队亲征,其中有3位还死在征途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国与善战的原始部落巴族是长期的敌人。楚文王即位后,率兵伐巴,失败而回。回到郢都城下,掌管城门的鬻拳居然关闭城门,不让国君入城。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举动。然而楚文王居然羞愧地低下头,率兵掉头而去,直奔另一个楚国的敌人黄国。他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自己的面子。伐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楚文王却为连续作战而付出了代价。他积劳成疾,最终在回国路上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春秋战国的战争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楚国军队统帅的自杀率最高。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屈瑕攻伐罗国。由于轻敌,楚国兵败,屈瑕羞愧自杀。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楚国主将子玉也自杀而死。公元前575年,楚国兵败鄙陵,主将子反引剑自尽。公元前559年,令尹(春秋战国楚国最高官职,辅佐楚王掌管全国军政事务)子囊攻吴失利,“遂伏到剑而死”。公元前519年,楚司马适越追击吴太子没有完成任务,乃自杀于遠滋。春秋时期各国对将领并没有战败自杀谢罪的要求。而楚国军事长官以及贵族,自杀者至少有17人。因此,楚人的后代项羽鸟江自刎,并非仅仅是他个人性格所致,也是受楚人传统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将军们的带领下,楚军才能令各国闻风丧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发现,楚人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剑作陪葬。江陵雨台山558座楚墓中,出土剑172把;张家山56座楚墓中,出土剑21把;拍马山27座楚墓中,出土剑15把;太晖观10座楚墓中,出土剑6把…这个比例,在当时的诸侯国中,绝对是第一的。同时期中原诸侯国墓中,随葬铜剑的不多。</p> □彩漆瑟 □彩漆排箫 排箫又称”参差 "或“箫”。曾侯乙墓出土排箫 2件, 均由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br>这两件排簫出土之前, 古排箫的形制曾 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 曾根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26管、左右对称的排箫。 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 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类似。 □编钟钟梁 本组为曾侯乙编钟的横架。 悬挂钟罄的木架古称簨簴(sun ju)。横梁为簨,直柱为簴。 □彩漆撞木 本件用于击奏下层大钟,文献中将这种长木棒称为 "撞木"。 侯乙墓共出土2件,均木制漆彩绘。 两端为多棱柱体,下端底面有撞钟留下的痕迹, 中部手握部分略收窄, 有把握痕迹。<br>使用长木棒撞击下层大钟。 可以激发整个钟体共振, 从而得到理想的音响效果。 <p class="ql-block">九、不按常理出牌</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非华夏国家,楚国礼仪纲纪观念淡薄。混合了蛮族和中原血液的楚王家族的男人们都异常强健,像饿狼渴望鲜肉一样,对王位垂诞三尺。因此,如同草原民族一样,楚国最高权力的更替经常充满血腥。楚国历史上出现过5位因政变而即位的君王,而且总是“恒在少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1年,楚国内部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楚君蚧冒的弟弟熊通杀死侄儿,代立为王,是为楚武王。”公元前672年,在随国的支持下,熊恽袭杀亲哥哥熊艰,是为楚成王。几十年之后,楚成王的儿子商臣又逼其自杀,自立为王,是为楚穆王。楚康王死后,他的弟弟公子围杀掉了继承人郏敖,并杀死郏敖的两个儿子,是为楚灵王。之后,灵王的弟弟弃疾逼死了包括灵王在内的三位兄长,自立为王,是为楚平王。在楚国历史上,凡弑篡而立的君主必定是公子王孙,大抵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而且都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即楚国转弱为强、变小为大的时期。楚成王才智超群,开疆拓土,称霸中原。楚灵王在为君前就曾数次亲自率军出征,会盟诸侯。楚平王的治国能力也高于凡辈。唯独楚国将亡时公子负刍弑其弟公子犹而代立是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蛮夷性,楚国很早就成了周代秩序的破坏者。在西伐庸国、东下扬越之后,志得意满的熊渠做了一件惊人的事:他居然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与周天子相提并论。他的大儿子熊康被封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被封为鄂王(今湖北鄂州一带),小儿子熊执疵被封为越章王。楚武王熊通也是这样的人。他不守中原规矩,一即位就要周王朝晋升自己的爵位。被拒绝后,熊通大怒,当即自立为楚武王。你既然始终认为我是低人一等的蛮夷,我干脆与你平起平坐。这如同孙悟空自命齐天大圣的举动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原诸侯国都实行层层分封。也就是说,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等,让他们世袭土地。时间长了,这些卿大夫和诸侯样,权势越来越稳固,最终尾大难掉,晋国这样的老牌国家最后就因此被分裂了。而楚国从立国开始,就是一个集权型的国家,国家权力集中在王室和贵族手中。官职不得世袭,而是根据能力、品行和资历来遴选。楚国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地出现了郡县制的雏形。“篡位者'”熊通在政治上表现出极强的创新精神。灭掉权国后,他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把它分封给臣下,而是在权国故地设立一个县。所谓县,最初就是悬字,悬挂的悬,就是这块地方“悬着先不处理”的意思。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上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即自熊通灭权国而置权县始。县的出现,在中国政治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分封制相当于一种地方自治,国君想直接从各地贵族手里征发百姓,征收税款,会遇到贵族的阻挠和反对。而县尹由国君任命,随时可以免掉,并不世袭,这就保证了国君对新征服土地的绝对控制权。因此,楚国先于其他诸侯国建立起了官僚管理体系的雏形,在春秋战国的第一波效率化改革中占了先机。后来各国纷纷效仿,越来越多的国家慢慢都推行了郡县制。这是战国变法的基本逻辑,其实也是1000多年后西方各国建立中央集权,形成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制度创新往往是在像楚国这样的边缘国家完成的。或者说,边缘国家、边缘地区往往是旧制度刚性最弱、最容易突破的地方。这就是“蛮夷”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p> □彩漆木雕梅花鹿 本件出土时与笙、 瑟同处, 而与日用漆器相区别。 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 其身上的方孔, 可能用来插小木鼓。 □《二十八宿图》衣箱 《二十八宿图》衣箱的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象征北斗七星。”斗" 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宿相连来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的天象。<div>在这幅图上的亢宿附近,写着"甲寅三日"四个字。週过核对古历,公元前概433年正月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一个常吉利的日了。《二十八宿图》衣箱上表现”斗转星移“的关系, 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这证明中国的三十八宿体系不是來自古印度。<br></div> 二十八宿 (xiu) <div>是人们观测日月五星运动的坐标。日出日落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这种现象叫做 *视运动"。太阳在一年里的视运动所*走过"轨迹叫 *黄道",为了描述日、 月和金、木、术、火、土五星的视运动的位置、古人把黄道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div>斗转星移<br>我们常用”斗转星移“来形容季节变换, 时光流逝。 其实这个含义来自古人对北斗与二十八星宿互动关系的认识, 中国最学的历书《夏小正》里讲了一种正月的特有天象,即傍晚时分参宿运行到天顶,北斗斗柄指向下方,讲的正是 ”星移" 和“斗转"。<br></div></div><div>一年之计在于春<br>在(二十八宿因)衣箱的盖面上,环绕 "斗”字 书写着二十八星宿星名, 两边分别绘有龙与虎的图像,在亢宿附近刻写“甲寅三月" 四字。这是一幅"北斗携连图",内含着”斗转星移“”斗柄授时“” 正月建寅“ 等历法认识。<br>在另一面, 房宿的形象独占一面,显得非同寻常。二十八星宿的个别名称最早见于殷墟卜辞, 全部各称的记载则见于成书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这幅二十八宿图说明在战国初期, 我国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并有与北斗配合使用的鲜明特点。<br></div><div>房宿是曾侯乙墓出土衣箱漆绘的共同主题。 房宿除了叫天驷。也叫农祥星,它与农事有 一种天然的联系。据推算《二十八宿图》中的 *甲寅三日" 正是初吉之日,国君可以举行籍田礼,劝耕务农。<br>立春时节,寒冬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br></div> □《弋射图》 衣箱 弋射是指周代贵族使用弓箭猎取飞鸟。衣箱的盖面绘制了两幅弋射图,其边缘还绘有两条反向互相缠绕的双首人面蛇(枝头蛇), 可能是传说里的伏義和女娲。箱面另有漆书 20 字:"民祀唯房,日辰于维, 兴岁之驷,所尚若陈, 琴瑟常和" ,意为民间祭祀房宿 (天驷星) 可风调雨顺。 □《夸父逐日图》 衣箱 《夸父逐日图》 衣箱的一側绘有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所绘之鸟为日中金鸟。 盖面所绘四兽似马,可能象征天星座。 <p class="ql-block">十、楚武王收复铜矿</p><p class="ql-block">要获得铜绿山,首先就要征服北方的随国。随国是汉阳诸姬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历史悠久,血统高贵,位置险要,拥有高超的青铜俦造技术,铜绿山一带的汉东诸侯又为其附庸,控制了随国,就可以保证铜的运输畅通。公元前706年,楚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国君楚武王率领大军,渡过汉水,征伐随国。虽然楚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伐随战争却进行得非常艰苦,前两次出征都没有制服随国。原因之一,就是随国的武器要比楚国精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谁的铜锡多,谁的铸造技术高,谁的兵器就好。”楚国在这两方面都不如随国。这更证明了,楚国要想崛起成为大国,就必须先迈过随国这道坎儿。距首次伐随16年后,年迈的楚武王再一次登上战车,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关系楚国前途的重任。但坐上车后,他突然感到心脏一阵不适王指一指自己的胸口,艰难地说:“心荡。”喘息了一会儿,他又睁开了眼睛:“我如果死了,你们不要发丧,一定要取胜之后,带着我的尸体凯旋。”楚军将帅含泪答应了楚武王的要求。不久,楚武王溘然长逝。将帅按照武王的遗嘱,封锁国君去世的消息,率领大军直扑随都,在随都附近,楚国扎下了坚固的营垒,在城郊的大河上架设了很宽的浮桥。随军从浮桥的坚固程度上判断出楚军的久战之意和必胜之志。在楚军的压迫下,随人不得不表示臣服于楚,自愿成为楚国的附庸。</p> □彩漆木雕龙纹盖豆 □透雕漆禁 禁用于承物。 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面成。 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 四角各浮雕两龙, 四腿圆雕成兽形。 □浮雕兽面纹漆木案 案面浮雕兽面纹, 案腿为鸟形。 □彩漆木架 本件可能是衣架。 □金盏 、金漏匕 金盏重 2156 克, 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重 一件。出土时内置镂空金漏匕 一件, 匕面镂空成变异的龙纹。 <p class="ql-block">十一、楚文王、楚成王持续扩张</p><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的崛起中,物质因素是基础性的。正是青铜的力量,推动楚国从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成长为一个席卷江汉、问鼎中原的强国。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继续奉行扩张战略,迁都于郢,将楚国的战略重心放到了开阔的江汉平原。楚国的一路力量沿着武当山东侧的平原北上,直插南阳盆地。一路上楚国征服了绞国、罗国、权国,于公元前688年进攻南阳盆地北端的申国。楚文王攻灭了申国,除掉了周朝南部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将申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申国被征服之后,中原已经近在咫尺了。另一路楚国势力则直指大别山。经过三次伐随战争,楚国终于迫使随国臣服。此后,楚国又消灭了中原南端的息国,并挥师北上。在公元前684年,即楚文王六年,楚国终于攻打了蔡国,这一年是蔡郑“始惧楚”之后26年。蔡国是中原南部较大的一个姬姓国,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蔡师一触即溃,蔡哀侯献舞被楚师俘获并带回郢都。蔡国这样的老牌王族国家被打败,引起中原国家的极大震动。又过了6年,楚国兵临郑国都城之下,把它的势力插人了中原腹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武王的孙子楚成王续其余烈,南抚扬越,北收弦、黄,东征徐夷,控制了大别山南北的通道。周王室慑于楚国的兵威,赐命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史记·楚世家》)就是说,周王正式承认了楚国对江汉平原一带的统治权力,也等于承认了长江中游的铜矿资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706年到公元前678年这28年间,楚国一连串狂风暴雨般的表演,让中原诸国惊愕万分。楚国这个巨人北上的脚步,震得中原大地不断战抖。他们从来没想到,这个远在南方的默默无闻的蛮夷,突然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让这么多世系久远、文化发达的诸侯国都不能抵挡。楚国与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并没有战略约定,却客观上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中原文明遭遇到了一次空前严重的威胁。先秦的史学家们说,其严重程度,已经达到了文明毁灭的边缘。也就是说,“夷”和“狄”严重危害中国,北边的狄人与南边的夷人相呼应,轮番入侵中原;在两股势力的挤压下,中原文明一度像一根线那样细,几乎断绝。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的严重局势,呼唤着华夏诸侯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核心站出来,取代周王室为中原国家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秩序,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部危机。霸主”时代因此到来。</p> □铜熏 本件用于燃熏香料、 香草以散发香味, 这种造型的铜熏在考古发现中是首次出现。 □镂空铜熏 本件用于疏发香料气味, 在南方战国墓葬中常见。 □龙纹铜镇: 古代人们席地而坐,铜镇是压席角之物。 □铜罐 □龙形玉佩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本件腹部两側分别绘有撞钟与击鼓乐舞图案, 形象地展示了钟、 鼓的演奏方法, 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的罕见材料。 <p class="ql-block">十二、齐桓公称霸,楚成王北上受挫</p><p class="ql-block">“霸”字的本义,是诸侯联盟的盟主。所谓“争霸”,最初的意义是大国在天下有难时争着挺身而出,来维护地区的秩序。第一个站出来的大哥,是齐国。齐桓公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中原文明遭遇严重危机,各国又内乱重重,令他忧心仲忡,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使诸侯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诸侯。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尊王攘夷”。齐桓公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确立了他的威信。周天子的代表单伯宣布,因为齐桓公有效地处理了宋国的内乱,表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任命他为东部国家的方伯,也就是诸侯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成王即位之后,伐郑的势头越来越猛。楚成王是一代雄主。他是春秋时代著名美女息夫人的儿子。原来公元前684年,楚文王为了得到美女息夫人而出兵灭了原来的盟友息国,息夫人后来为楚文王生下了儿子熊艰和熊恽。楚文王去世后,熊恽杀死兄长熊艰,夺得国君之位,成为楚成王。楚成王六年(前666年),楚国派大将子元伐郑,失败而返。楚成王十三年至十五年(前659年至前657年),楚国连续三年攻打郑国,郑国招架不住,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春,为遏制楚国北进,齐桓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打楚国,诸侯军队屯兵于楚国方城之外,发来战书。楚成王明智地认识到,楚国现在还不具备与联军作战的实力。因此,他只能承认是自己违背了周礼,并承诺以后按时进贡。一场迫在眉睫的空前大战因为这句话而得以避免。齐桓公决定见好就收,双方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举行会盟,楚国承认了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算是多少作了让步,给了齐桓公面子。齐桓公在得到楚国的承诺后引兵而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齐桓公经常综合使用军事威慑和政治外交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用“轻其币而重其礼”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把对手束缚在周礼的框架之内。与楚国的召陵之盟是其中典型的一次。事实上,齐桓公调解各国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会盟而不是战争。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其中事关天下全局的就有九次,因此才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说。</p> □十六节龙凤玉佩 此玉挂件由13片镂空玉片、26个圆环、半圆环和方扣巧妙连接而成。全长48.5厘米,挂饰上雕刻着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采用镂空浮雕、阴刻等精湛技法,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铜鹿角立鹤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善,,此件为鹿、鹤合体,是一种想象的吉祥动物形象。 全器造型别致, ,除双翅焊于腹部,鹤身、鹤腿、鹿角、 底板四部分均可拆卸组装。 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 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 (已佚), 吻部右侧有 "曾侯乙作持用终。 七字铭文。 此件出土时置于主东側, 意在祈求以瑞鹤作为沟通人、 神的媒介, 引导曾侯乙灵魂升仙。</p> <p class="ql-block">十三、宋楚泓水之战与宋襄公称霸未果</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战争中,宋国军队列好了阵,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时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宋襄公却回答说:“不行,要等他们排好队形。”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并且排好队列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因寡不敌众,落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第二年悲惨地死去。宋人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说,他遵守的是周礼中的战争规则。即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因此必须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点,双方约好时间,大致同时抵达,等列好队伍之后,鸣起战鼓,驱车冲向对方。这就是所谓的“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春秋战争礼最大的特点,在于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西方的骑士精神也是如此,双方好阵势之后,堂堂正正地对攻。搞突然袭击,对真正的骑土来说,是一种可鄙的行为。骑士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畏强者,作战勇敢,不得贪生怕死;另一方面则是同情弱者,对失败者宽洪大量。今天相当多的中国人崇拜骑士精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就是“宋襄公精神”的欧洲版。不过,泓水之战宋襄公的失利,确实标志着以优雅为首要追求的周礼文化向以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文化的转变。鉴于宋襄公的悲惨结局,在以后的战争中,背信弃义、偷袭等行为开始萌芽。宋襄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坚持周礼,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襄公图霸昙花一现之后,楚国对中原的威胁更为明显。汉水流域的诸多姬姓小国早为楚国所翦灭,陈、蔡两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泓水之战后,宋、郑、曹、卫等重要中原国家都在楚国的威逼利诱之下与之结盟,站到楚国的战旗之下。一时间,楚国俨然有入主中原的架势,华夏文明似乎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不过这个时候,楚国在物质上已经充分中原化了,很难再说它是一个纯粹的蛮夷国家。上升期的楚国,日益富庶繁荣。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的阔绰甚至让中原人惊讶。</p> □兽面纹玉琮 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外方内圆, 上下贯通, 方代表地, 内圆代表天,是祭祀场合用于沟通天地的礼器。 □积竹木柲 柲(bi)是指戈、戟、矛等古代兵器的柄部。 它以木杆为芯、外贴竹片。再以丝线、革带或藤皮缠绕髹漆制成,这种复合材料制作成 的兵器杆,刚柔相济,平滑坚韧,不易折断, 利于车战。 □双戈戟 <p class="ql-block">□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外棺</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内棺</p> 主棺出土于东室,外框以青铜为框架, 上下及壁板用木板镶装,外表施彩, 重约3.2吨。外表以黑漆为地, 绘有绚丽的朱色和黄色花纹其20组。整个内壁髹朱漆。这种形式的铜木构件彩绘漆棺为首次发现, 是日前为止我国最大的一件出土漆器。<br>内棺出土时置于外棺内 ,木结构,用巨板榫接而成。周身髹漆并饰以735条龙蛇,各种动物142 只,神人神兽武士20个。内壁髹朱漆。 □ 金累丝镶玉嵌宝双鸾鸟牡丹分心 此件以金累丝卷草纹为底衬, 正面做出嵌玉的边框和抱爪。 边框周围是金累丝花叶和十八个石碗, 内嵌红宝石、 蓝宝石、 绿松石和锆石。 边框里嵌有一玉雕牡丹鸾鸟图, 一双鸾鸟环于正中的牡丹左右。 <p class="ql-block">十四、晋楚城濮之战与晋文公称霸</p><p class="ql-block">晋献公未年爆发了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妃子,出身于骊戎的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迫令太子申生自尽,重耳本来是晋献公的庶子,他的母亲狐姬出身大戎族,重耳身上有一半是戎族的血液。舅父狐偃等人劝重耳外逃,重耳曾辗转流亡。在外漂泊流浪整整19年之后,重耳终于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下,在狐偃等臣子的陪伴下,回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晋文公曾在楚国逗留数年,参考楚国的官僚制度,在任命官员时开始部分采取雇佣任命制,而不是完全依靠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召集群臣商议。先轸日,如果要成为霸主,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狐偃也力劝晋文公出战。他说,当然要打这一仗。如果战胜了,诸侯们必定拥戴晋国成为霸主。就算打败了也没关系,大不了退回晋国;晋国和宋国不同,外有黄河,内有大山,进可攻退可守,军事上不会有大的危险。随后,晋文公退避三舍,其实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贵族气度。晋文公不是宋襄公,老谋深算的晋文公作出这样的选择,更重要的目的是缩短己方的补给线,同时又诱敌深入,令敌军疲乏。三天后,双方在卫国的城濮地区(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摆好阵势。晋军以战马披虎皮冲锋使楚军先乱了阵脚,晋军的战斗力、排兵布阵水平,特别是决心和士气都高于楚军,楚军大败。晋军损失轻微,而楚军至少一半的兵力被歼灭。子玉在回国的路上,羞愤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菖等国,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让晋文公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p><p class="ql-block">中原的华夏文明通过这一仗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城濮之战后,晋借胜楚之余威,成为北方盟主。原来依附于楚国的郑国、陈国、宋国等二流强国,又重新投人晋国怀抱,结成了新的反楚同盟。楚国元气大伤,楚成王的威信也受到损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后数年,楚成王的儿子,后来被称为楚穆王的商臣提兵入宫,逼迫做了46年国君的楚成王自尽。楚成王没有想到,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竟然要这样结尾。楚成王对儿子说,厨师正在做一只熊掌,已经炖在火上了,让自己吃了熊掌再死吧。没想到,这个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商臣的允许,一代雄主楚成王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楚国百余年来的北进运动终于停止,中华大地确立起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100多年的对峙历史。晋楚两强南北对峙,在中原展开了旨在争夺霸主与盟国的长期拉锯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