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系列思政课(5)爱国科学家的故事《隐姓埋名三十年》

高山灵芝(拒闲聊)

<p class="ql-block">美篇序号:第 216 篇</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48835219</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高山灵芝</p><p class="ql-block">美篇主题:《隐姓埋名三十年》思政课( 5)爱国科学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中国,我的中国心 》</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收录于网络、APP课件和课堂随拍</p><p class="ql-block">图片配文:苹芝(故事选自小学语文教材)</p> <p class="ql-block"><b>爱国教育宣讲主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隐姓埋名三十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爱国科学家王承书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教学目标要求:</b></p><p class="ql-block"> 1、听讲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隐姓埋名的不容易,以及王承书“隐姓埋名”</p><p class="ql-block">的坚定和原因。</p><p class="ql-block"> 2、听讲故事,受到受国主义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学习王承书淡泊名利,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激情揭题</b></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今天的思政课伍老师要给大 家讲一个著名女科学家的故事。她为了祖国的核实验,隐姓埋名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故事讲了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无私奉献的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出示文题,宣讲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隐姓埋名三十年》</b></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p><p class="ql-block"> “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p><p class="ql-block">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她决心努力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祖国。在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没收了她替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还对她非法传讯;美国政府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p><p class="ql-block">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原先中苏曾有协定,由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研制。但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chè)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掌握提炼浓缩铀的技术。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成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可是由谁来解决这一难题呢?于是,钱三强找到王承书。这对王承书也是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国外封锁,更是困难重重。从事这项工作,一切要重新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王承书接受任务以后,深知责任重大,任务紧迫。因为党中央决定,要在国庆十五周年前后,成功爆炸我国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p><p class="ql-block">  虽然王承书从没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一百多年的祖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民怎能不欢欣鼓舞呢?</p><p class="ql-block">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激动,不禁热泪满面。为了祖国国力增强,为了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但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王承书为祖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直到逝世前,人们才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业绩,知道她的名字。王承书,这个书香气十足的名字,将永远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品味事故事,学习其优秀品质 </b></p><p class="ql-block"> 1、“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p><p class="ql-block">"隐姓埋名一辈子"这对于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是多么不易啊 。</p> <p class="ql-block"> 2、"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素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不假思索:假,凭借.用不着想.形容反应敏捷,或极为熟悉而不需要动脑筋.表现出王承书的果断和坚定。让我们感受到她敢于放弃个人名利的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 3、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杂态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利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这让我们看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p> <p class="ql-block">  4、虽然王承书从没有接触过提炼浓缩铀技术研究领域,但她决心凭着自己坚实的 物理学术功底,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攻克这个难关。</p><p class="ql-block">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复 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的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得的有用的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p><p class="ql-block"> 从故事的这些情节中我们看到了王承书是怎样带领大家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 难关的。</p> <p class="ql-block">  5、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 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从接受任务到成功爆炸原子弹,三年</p><p class="ql-block">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月日夜夜,王承书想的是国家,念的是原子弹,惟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小家。 </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个国庆节后半个月,刚刚平静的中华大地又沸腾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王承书也抑制不住心头 激动,不禁热泪满面。 </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王承书深深地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课堂总结,结束下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