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鄠邑闲人

<p class="ql-block">中华瑰宝: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作为唐代瓷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凝聚了千年工艺之精华,展现了盛唐时期陶瓷烧制技艺的巅峰成就。此件文物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与艺术融合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此腰鼓通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形制独特,广口纤腰,鼓身线条流畅,凸起七道弦纹,宛如天工雕琢。通体施以黑釉,釉面漆黑匀净,其上洒落蓝白相间的斑块,如云似雾,宛如天际流霞,尽显大唐风韵。</p> <p class="ql-block">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盛唐社会风尚与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中日之间千百年来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融,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实物。2013年8月19日,它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以示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腰鼓形制为长形,两头粗壮,中间纤细,通体施黑釉,釉面光洁如镜,其上点缀以数十块蓝白相间的彩斑,色彩层次分明,斑块自然晕染,宛如天成。整体风格静穆典雅,既具视觉美感,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唐代瓷器艺术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1977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依据唐代南卓所著《羯鼓录》中“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前往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发掘,成功出土了与传世腰鼓特征一致的残片,从而确认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为鲁山窑所制,印证了古籍记载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12月,这件珍贵的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仍静静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供世人瞻仰。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承载着盛唐文化的辉煌记忆。</p> <p class="ql-block">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宋时期重要的陶瓷烧造地,位于鲁山县城北12公里的梁洼镇段店村东北,遗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1至3米。此地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多,包括黑瓷、白瓷、黑釉白斑、三彩、天目瓷与青瓷等,器形涵盖罐、壶、碗、盆、枕、瓶、灯具、棋子及窑具等,展现了唐宋时期陶瓷工艺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的装饰技法属于彩瓷工艺中的“洒斑”技法,即在一种色釉之上洒落另一种色釉,形成自然晕染的斑纹效果。斑纹釉层厚重,具有乳浊现象,是唐代陶工在继承两晋青釉褐斑技艺基础上的创新之作,体现了唐代瓷器装饰艺术的高度发展。</p> <p class="ql-block">腰鼓原配鼓皮以动物皮革制成,鼓皮直径略大于鼓腔圆面,边缘设有等距穿孔,用于系环穿绳。演奏时,将两张鼓皮分别置于鼓腔两端,通过交叉拴系皮条,使鼓皮紧贴鼓面,确保击打时音色饱满清亮。</p> <p class="ql-block">这件腰鼓不仅是唐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音乐与舞蹈的热爱。从历史图像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瓷腰鼓多以动物皮革为鼓面,其制作工艺讲究,体现了当时乐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与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唐代演奏腰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席地而坐或跪坐击打,将腰鼓置于腿上,双手拍击;另一种则是边舞边击,将腰鼓悬挂胸前,随舞姿节奏击打。通常,击鼓者在乐队中居于前列,兼具指挥之责,是唐代乐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以保护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确保这一中华瑰宝得以永久保存,传承后世。</p> <p class="ql-block">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的存在,不仅印证了唐代腰鼓文化的盛行,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受唐文化熏陶,日本与朝鲜等地亦曾广泛使用腰鼓,日本正仓院所藏腰鼓即为中国唐代陶瓷腰鼓的仿制品,而朝鲜族至今仍使用的长鼓,亦可追溯至唐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化石,铭刻着千百年来中日友好与文化交融的不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