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甘肃·哈达铺 离开腊子口,我们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向东往宕昌县哈达铺。<div><br> 宕昌县,隶属甘肃省陇南市,位于陇南市西北部,哈达铺又位于宕昌县的西北部,南到宕昌县城和北到岷县县城都是35公里。当年红军攻下腊子口,翻过最后一座雪山大拉山,进驻哈达铺。十年前这里修通了腊子口隧道,不用再翻山越岭,腊子口到哈达铺的距离缩短至不到70公里,我们在雨中驶进了哈达铺镇。</div><div><br></div> 哈达铺原名哈塔川,“塔”与“达”音近,逐渐叫成“哈达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这里是汉人聚居地,回民很多,虽然红军颁发了《回民地区守则》,继续执行民族政策,但走到这里就走出了藏区,走出了千里岷山,疲惫的红军指战员们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接待,好像遇见了亲人,恍然有种回家的感觉。<div><br> 1935年9月18日先头部队占领哈达铺,多年后杨成武还能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天蓝盈盈的,一片片的庄稼地长着黄橙橙的谷子,山坡上成群的绵羊,农民三五成群地在田里劳动,还有骑在牛背上悠闲的牧童……。他忽然想起节令该是秋分了,长征出发已经快一年,连日征战雪山草地,猛然见到这样的场景,仿如从恶梦中醒来,回到温暖的现实世界,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重生般的喜悦。</div><div><br></div> <h5>红军进入哈达铺</h5> 我们在镇上的饭店吃午饭,G212国道穿镇而过,雨下得很大,可人来车往依然十分繁忙,这是一个土地富饶商贸活动活跃的地方,难怪成仿吾说对于长期跋涉在荒凉地域的红军来说,哈达铺已是繁华的大城市了。<div><br> 哈达铺在长征中有“红色加油站“之称,那是因为红军在这里休整几天,得到了大量物资和粮食补充。毛泽东在9月18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说,岷敌守城,哈达铺无敌。没收敌粮数十万斤,盐二千斤,过大拉山后已无高山隘路。缴获手提迫击炮三门,炮弹百余发,尚在大拉。请动员战士带来,可抛弃粮食拿炮弹。每每看到电文最后一句,我就忍俊不禁,毛泽东也开始阔气起来了。</div><div><br></div> <h5>红军和当地百姓学做面食</h5> 一路恶战连连又严重缺衣少粮的红军战士,体质很弱,个个骨瘦如柴。为此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了一元大洋,用来购买食物,改善伙食。其实部队进入营地后,小商小贩就开始热闹地摆起摊,他们很喜欢跟红军做生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用的都是现洋还不还价,这样的军队让群众们都很惊奇。当地物价很便宜,一头猪卖5元,一只羊卖2元,一元钱可买5只鸡,1毛钱十几个鸡蛋,5毛钱就可以买一担蔬菜。<div><br> 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命令,提出“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这个新奇的口号让红军战士们个个喜笑颜开,连队开始改善伙食,每天三顿,每顿三荤两素,战士们吃得满嘴是油,一见面都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同志,嗳唷!过新年啊!”有人说:“在家过年也吃不到这样好!” 战士们还会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会餐,每个伙食单位都有一两桌客饭,请来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你劝我让,热闹非常。</div><div><br></div> <h5>同善社</h5> 吃过饭,我们沿着G212国道前行不远,右拐进入哈达铺老街。最先看到的是同善社旧址,原是哈达铺商会,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主体建筑为四合院,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占地374平米,当年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室就在这里。<div><br> 旧址院内有周恩来和畅通老先生塑像,畅通是当地的老中医,悉心为周恩来治病,使其病情大为好转,为表感谢周恩来将一把铜勺赠予老先生,这把铜勺现陈列于甘肃博物馆。我们进入房间参观,里面设有女红军图片展,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女红军都有,虽然简单还是比较完整。老红军图片除了四老外,还有吴玉章和跟随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周素园老先生。</div><div><br></div> <h5>同善社院内</h5> 出了同善社,向前是主街,东西走向,这条1200米长的街道是原貌保存最完整的红军街。因为下雨,游人不多,我们便开着车右转向东进入街道,在关帝庙门前停下。<div><br> 关帝庙,原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拱斗式古建筑,始建于咸丰六年,后被拆毁,1989年进行了原貌恢复,占地2331平米。这里是哈达铺红军干部会议旧址,关帝庙大门上有一副对联:七千铁流梦逐家国长征传薪火,一张报纸指向陕甘革命开新局。说出了会议的核心内容,也是红军在哈达铺的重要事件,一张报纸定方向。</div><div><br></div> <h5>关帝庙</h5> 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但退向哪里并不明确。最初是要与贺龙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后定在川黔边,后来是云贵川、川西北,一直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确定了北上的方针,但张国焘坚持南下,红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中央红军被迫单独北上,决定立足川陕甘建立根据地,但只有大方向,并无明确的目的地。进入甘肃,俄界会议确定了继续向北,准备到靠近苏联的地方去,条件成熟再打回来,还是没能定下明确地点。去哪儿?这是个在毛泽东心中挥之不去又急待解决的大问题。<div><br> 长征路上,红军一直不停地迂回转战,与外界的消息几乎隔绝。刚过腊子口,毛泽东就急忙找来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梁兴初,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弄点精神粮食来!所谓精神粮食就是指国民党近期的报纸、杂志。“各种都给搞几份来,“临走时毛泽东以他浓重的湖南口音连说好几遍,“找近期的报纸!”。</div><div><br></div> <h5>关帝庙入口</h5> 梁兴初找报纸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他和指导员曹德连带人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大摇大摆地进入哈达铺,国民党党部书记、镇长和保安队长等头面人物听说中央军来了,赶紧出来迎接,国民党一个少校副官也来拜访。梁兴初的人在镇里邮局找到一些报纸,又从副官那里弄到一些近期的报纸。<div><br></div><div> 他们连夜将报纸送到军团部,聂荣臻手持一张《山西日报》,高兴地说:“快,快把这些报纸送给毛主席,陕北还有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毛泽东看到报纸,高兴地对梁兴初说:“我们的侦察兵这次出去收获很大,把刘志丹根据地给抓来了。好!就这样,从现在起,侦察连作为先头部队,每到一地,你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找精神粮食!”</div><div><br></div> <h5>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h5> 1935年9月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进入哈达铺,毛泽东住在街西头的义和昌药铺,药铺斜对面是邮政代办所。毛泽东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1976年重访哈达铺时,说:“主席一到哈达铺,没有直接进他的住所,而是到这里(邮政代办所)翻阅国民党的报纸。”。他记得这些报纸是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主席把有用的报纸拿到住室后,几个中央首长也来了,大家一起轮流翻阅报纸,把有用的消息用红蓝铅笔勾了起来。<div><br> 不同的报纸上都登载了陕北红军的相关消息,甚至还有区域图,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也在那里,看来陕北有一片很大的根据地明确无疑,但确定长征落脚点是大事,毛泽东很慎重,他又找来贾拓夫,当面询问陕北详情。贾拓夫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是中央红军中唯一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人,曾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他说:“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动势力周旋。”,听了贾拓夫的汇报,毛泽东和中央坚定了落脚陕北的决心。</div><div><br></div> <h5>关帝庙内(哈达铺会议旧址)</h5> 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毛泽东住室先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统一了意见,下午即在关帝庙内召开了团以上的军事干部会议。毛泽东走进关帝庙时,里面人声嘈杂,因为开会的人很多,警卫员只好把马牵出庙外。主席的心情却很好,久结心头的难题解决了,让他产生久未有过的轻松。掌声过后,毛泽东开始讲话:<div><br> “同志们,今天是9月22日,再过几天是阳历10月,自去年我们离开瑞金,过了于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就是伟大的胜利!”</div><div><br> 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毛泽东作了形势和整编问题的报告,宣布了向陕北进军的决定和陕甘支队的建制,完成了在俄界就确定了的部队改编。最后,毛泽东说:“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div><div><br></div> <h5>关帝庙戏楼</h5> 关帝庙往东一点的张家大院,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同年9月1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驻扎在这里。<div><br> 走进院中,一眼看见两处塑像,一处是贺龙和任弼时坐在廊下下象棋,贺龙拿着烟斗,神色轻松自然,任弼时则是一副举棋不定的模样。另一处是关向应为李达剃头,关向应偏着脑袋,似乎还在关注那边的棋局。他和贺龙经常切磋,谁输了就得把胡子剃掉,关向应输多赢少,但有时他也会让贺龙漂亮的小胡子消失不见。</div><div><br> 大院里一派祥和,警卫员提水回来时,一场小雨不期而至,滋润了久旱的甘南大地。我们在雨中游览,仿佛正置身于当时的场景,空气中满是红军长途跋涉后到达哈达铺的轻松和愉悦。</div><div><br></div> <h5>张家大院</h5> 回到街上,转身向西走。下雨未让我的心情变糟,反而有种惬意的感觉,像当年红军一样。长长的红军街红旗飘飘,十分宁静,似乎还能听见当年人笑马欢的声音。走在石子铺就有些高低不平的街道,脚步却格外轻盈。<div><br> 毛泽东和张闻天的住处在路右侧的义和昌药铺,里面有布展,我们认真地观看起来。展出很特别,都是历年报刊杂志刊载的长征故事,看似有些杂乱,连起来就是对长征最生动最细致的表达。比如《一张报纸定下长征落脚点》,写的就是哈达铺的故事,作者河静,原载《解放军报》2004年5月7日第3版。</div><div><br></div> <h5>哈达铺老街(红军街)</h5> <h5>义和昌—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室</h5> <h5></h5><h3> 还有一座《毛主席去安源》雕像,以核桃木为原料,像高2.12米,是根据刘春华同名油画雕刻而成,作者为甘肃人苟树庆。彭加伦创作的长征歌曲《到陕北去》,也挂在显要之处。</h3><br><h5><i>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br></i></h5><h5><i>创造了十几县广大根据地。<br></i><i>迅速北上会合红军二十五军二十六军,<br></i><i>消灭敌人,争取群众,<br></i><i>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i></h5><h5><i><br></i><i>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br></i><i>建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br></i><i>迅速北上会合红军二十五军二十六军,<br></i><i>消灭敌人,争取群众,<br></i><i>高举抗日鲜红旗帜插到全国去!</i></h5><br><h3> 走出茫茫岷山,天地霍然开朗,毛泽东一扫心中阴霾,在哈达铺的住处豪迈地挥笔写下著名的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h3><div><br></div> <h5>义和昌院内雕塑</h5> 穿过街道尽头的红军门,就是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div><br> 馆前广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高高耸立,三面鲜红的军旗表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先后经过哈达铺,军旗下有毛泽东手书“到陕北去”四个大字。</div><div><br></div> <h5>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h5>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成立于1978年,1985年胡耀邦题写馆名。进入正厅,可见鲜花簇拥中五位领导人昂首而立,周恩来手里还拿着那张有着特殊意义的报纸。<div><br> 前言中说,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在这里,红军得到了困顿之极后的物资兵源补充,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地方苏维埃政权,尤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得悉陕甘还有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喜讯,从而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征程。</div><div><br></div> <h5>纪念馆前</h5> <h5>纪念馆正厅塑像</h5> 简单说,哈达铺在长征中的意义,一是加油站,二是定方向,馆内布展也基本以此为主要内容。用更加详细的数据说明了哈达铺人民对中央红军的支持:食盐2万斤、粮食20万斤、油5000斤、骡马1000匹、柴草15万斤、猪羊鸡750头(只)、豆类5万斤、蔬菜3000斤,还有担架350副、布鞋7000双、中草药1500剂等等。<div><br> 馆中还真实还原了关帝庙会议场景,设主席台和听众席,主席台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领导人像,游客可与刘少奇、聂荣臻、杨得志、贺子珍、邓颖超等塑像同处听众席,坐在长条木凳上,亲身体验参会的感觉。馆内列出了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名单,还有百将墨迹,或诗或字,陈列详尽而丰富。</div><div><br></div> <h5>纪念馆内关帝庙会议复原场景</h5> <h5>百将墨迹</h5> 此时,老街红军大院里,“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演出已接近尾声,我们在“到陕北去”的歌声中踏上去武山鸳鸯镇的征途。<div><br></div><div> 天晴了,云开雾散,前方的路看不到尽头却清晰可辨,在青山翠谷间蜿蜒。</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哈达铺</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h3> <h1>附图:</h1> <h5>义和昌药铺</h5> <h5>《毛泽东去安源》木雕</h5> <h5>红军门</h5> <h5>纪念馆内关帝庙会议复原场景</h5> <h5>哈达铺小学</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