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观展记

林祥程

<h3>2025年7月8日,我们夫妇携孙女3人行赴上海博物馆参观“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图为上海博物馆南门外中国历代石狮造型。</h3> <h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上海博物馆携手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举办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展出之一。图为上海博物馆南门留影。</h3> <h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汇集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图为博物馆大堂展览入口处人流如潮。</h3> <h3>金字塔之巅大展导览图。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法老(古埃及国王尊称)的国度。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来崇拜。</h3> <h3>我们首先来到“法老的国度”展厅。该展厅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当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了永存。图为古埃及重要遗址示意图。</h3> <h3>“法老的国度”展厅共分6个部分。一,众神初现,秩序旦始;二,秩序典章,王权王道;三,仪式生活,等级社会;四,斯文斯道,文人雅士;五,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六,永恒回归,来世信仰。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了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古埃及社会制度、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各方面,解开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图为画有人、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众神初现,秩序旦始。太阳东升西落,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占埃及人的宇宙观,他们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祇的形象,由此形成了文化归属感与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图为古埃及伟大法老奥赛里斯头像。</h3> <h3>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咖说讲师沙沙(中)正在讲解古埃及伟大法老奥赛里斯的有关展品。</h3> <h3>复活的奥赛里斯像。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奥西里斯(Osiris),大地之神盖布(男)与天神努特(女)的第一个儿子。与其妹依西斯结为夫妇将埃及引向繁荣的伟大法老。在一次酒宴上,他被嫉妒的弟弟赛特用阴谋害死。</h3> <h3>秩序典章,王权王道。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在古埃及,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他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图为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像。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现藏于埃及马特鲁省博物馆。</h3> <h3>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塞提一世之子。约公元前1279-约前1213年在位)。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他以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还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了无数宏伟的建筑。图为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古埃及神像。</h3> <h3>瓦赛赫项圈。金质。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达舒尔出土。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项圈被置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木乃伊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平衡坠作为配重。<br></h3> <h3>哈特谢普苏特跪像。红花岗岩。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50-前1295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身份统治埃及二十年。因古埃及为父子相继王位,故在掌权过程中,其雕像转为男性。<br></h3> <h3>仪式生活,等级社会。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图为一幅鲜活的市井劳作图。<br></h3> <h3>农耕像。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br></h3> <h3>劳作像。<br></h3> <h3>  烤面包与酿酒像(上),烘烤后的面包(下)。<br></h3> <h3>等级分明的社会。普塔大祭司夫妻像。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现藏于埃及马特鲁省博物馆。<br></h3> <h3>斯文斯道,文人雅士。“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的一种尝试。“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和纪念物上,成为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图为展品石雕人像上可见清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br></h3> <h3>神话中的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明者。最初,他从图画和花纹获得了创造文字的灵感,并将简单的图画变成表达寓意的符号。文字被发明后图特将它们记录在草纸上,后来又传给了僧侣和书吏。图为展柜中的包金朱鹭像及背景板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演变。</h3> <h3>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铁器时代世界帝国的出现,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周边更广阔的世界。图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镀金木乃伊面具。该男子短发,蓄着络腮胡,眼睛略呈钩状,右手握着玫瑰。面具既具埃及传统艺术特点,亦有明显的罗马艺术印记。</h3> <h3>永恒回归,来世信仰。以来世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体系,是由古埃及社会精英综合地方传统打造的高级文化。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有三种表述形式:一为墓葬文学;二为其建筑、图像表达;三为相关主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图为彩绘萨布提匣,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h3> <h3>“萨卡拉的秘密”展厅前。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乔赛尔梯形金字塔,以及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该展厅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神圣动物崇拜中心;二,猫神与猫神庙;三,猫神祭司的生活;四,复古之都。<br></h3> <h3>自2018年以来,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它是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图为萨卡拉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北侧,正在发掘中的岩墓。<br></h3> <h3>神圣动物崇拜中心。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了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神圣动物崇拜因此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图为牛犊像。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猫神与猫神庙。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萨卡拉墓区入口处的猫神巴斯泰特祭祀区有一座猫神庙,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图为猫坐像。木质。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出土于萨卡拉考古遗址。<br></h3> <h3>在巴斯泰特的三个主要崇拜中心,即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以及萨卡拉的巴斯泰特祭祀区,几乎每个大型神圣动物墓地都容纳了数十万只猫木乃伊。图为猫木乃伊。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出土于萨卡拉考古遗址。值得一提的是,经现代X光透视,有些售卖给大众的猫木乃伊内根本没有猫。无奸不商?<br></h3> <h3>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边女神圣湖围绕,信徒们在节庆期间乘船在尼罗河上狂欢宴饮奏乐,还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图为猫神巴斯泰特立像,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双猫碑。新王国时期,埃及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现藏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mp; Archaeology)。<br></h3> <h3>  猫神祭司的生活。埃及祭司分为多个层级,工作的类别也多种多样,因为无论神庙、墓地还是先王们的祭祀场所都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有人身兼多个神灵的祭司,也有高官同时兼任大祭司。图为彩绘人形棺。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出土于萨卡拉考古遗址。遗址新近出土近千具彩绘木棺。其中大部分是人形棺,因封存在地下深处,颜色完好,图像和铭文鲜明。木棺面部有绿、金、红、蓝、黄、黑等色。为何不同颜色?目前未解。<br></h3> <h3>萨卡拉,复古之都。古老的宗教中心既是古埃及人前往朝拜、参加宗教仪式的目的地,也是他们选择墓地或建造神庙之处,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历史上,萨卡拉出现过三次造墓高峰,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现都是出于回归传统的复古之举。<br></h3> <h3>“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该展厅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帝国之神阿蒙;二,阿玛尔纳的变革;三,少年法老的回归。1922年11月的一个傍晚,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在底比斯帝王谷被考古学家发现。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引发了“埃及热”。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古埃及发生了什么转型?为何彼时的埃及出现“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br></h3> <h3>帝国之神阿蒙。阿蒙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八位原初之神一员。18王朝开始,阿蒙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国神”地位。随后,王权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日渐冲突。图为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  阿玛尔纳的变革。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5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他还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图为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少年法老的回归。埃赫纳吞死后,9岁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加冕。在其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走上回归传统之路。复兴了古埃及艺术传统,对19王朝及其后的艺术风格有着深刻影响。图坦卡蒙在19岁时因遗传病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和“阿玛尔纳改革”也随之落下帷幕。图坦卡蒙并非古埃及最卓越的国王,但其墓葬却代表了埃及的顶峰,因此他也成了埃及著名的法老。图为石英岩图坦卡蒙巨像。现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br></h3> <h3>“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一瞥。我们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参观即将结束。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从这里,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周边及更广阔的世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