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杭州方向经高速公路去千岛湖游玩的旅客,都会经过浙西建德的一个并不太有名的站头,那就是位于山区的杨村桥站。这儿的公路呈“人”字形,上连杭州,下接千岛湖,当然还有一个方向是通往千年古府的严州城(梅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期,杨村桥这一带叫做山鹤乡,民前八年(1904)2月10日,在该乡所辖的绪塘这地方,出生了一位小男孩,父母给他取名方乐书,字达材,或许是包含着望子成龙,希望他长大后读书成材的意思在里面。(现在许多书籍中相互抄袭,将其籍贯写成“浙江建法”,实在是搞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年时期的方乐书,满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南下广州,于1925年入黄埔军校宪兵科(比叙第3期步兵科,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应比叙第2期步兵科)学习,期间参加了东征和之后的北伐战争,凭借着战功,逐渐地在军中得到了提拔。1935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五师政训处少校营政训员,第二年调入第三十六师,先后任团政训员和上校政工队长。笔者从1936年12月28日的一则启事从看到了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方乐书的妻子方顾氏生了场大病,几次昏厥,延聘中、西医诊疗,依旧是久病不愈,以至于最后医师都杜门不纳,不敢接诊。后经友人介绍,经名医王心廉医治,药到病除,方顾氏恢复了健康。这则启事,是以三十六师政训处处长蒋先启的名义刊发,对王心廉医生的高超医术表示鸣谢。有关王心廉的报道,当年报纸上刊登不少,读者可自行去寻找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笔者又从档案馆找到了方乐书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和三十六年(1947)分别填写的户口登记表,从1943年的表中可以看出,这时他已经在位于河南的第八十八师政治部担任少将主任,妻子名叫王(黄?两张表不一致)氏,看来已经是有了继室。育有两个儿子,分别名叫灶土、灶根(我的妈耶,这名字可真是土的掉渣),长子灶土也被他弄进八十八师政治部担任指导员(典型的近水楼台开后门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的户口登记表上,方乐书给自己的职务简单地填写了“师长”二字,他的儿子灶土也调往兰嘉师管区服役。那么,方乐书是否当过师长呢?从其一直担任政工工作的履历来看,似乎不大可能担任军事主官之职。笔者多方搜寻其担任师长的资料,最后只能遗憾地说声:没看到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10月16日,国民党第122军(下辖第217师、第346师)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湖南大庸,军长张绍勋眼见包围圈越来越小,只得龟缩在驻扎于县立中学总务室里的军部中唉声叹气。这时,担任军政训处少将处长的方乐书在学校广场上纠结了上百人的队伍准备突围,自己跑到军长面前,苦苦哀求军长下突围令。张军长见大势已去,断然地予以了拒绝。方处长眼见争取无望,只得无奈地退出了总务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学校礼堂里传来一声枪响,张军长询问怎么回事,好久也没人作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人民解放军派了几名代表进入学校谈判,张军长下令全军放下武器投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清晨,人们在学校礼堂发现了用手枪自杀的方乐书处长的尸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日的《大庸人民报》创刊号以《老特务的可耻下场》报道了方乐书自杀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满怀报国热情的青年,最后却因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了蒋家王朝的殉葬品,不能不说是件可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