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关乎民族精神命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基石。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赓续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br> 一、守护:筑牢文化遗产安全的坚固防线<br><br> 系统性保护,筑牢根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持续加大投入,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濒危珍贵文物、历史建筑、考古遗址、古籍文献等进行科学抢救和预防性保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工程,织就国家文化保护网络。<br> 法治护航,守牢底线: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体系,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打击文物犯罪,整治破坏历史风貌行为,为文化遗产撑起法律“保护伞”,让破坏者付出沉重代价。<br> 全民参与,共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非一人一域之事。鼓励社会力量、志愿者组织参与巡查守护,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让“人人都是文化遗产守护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保护、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br><br> 二、传承:激活文化遗产蕴含的澎湃生命力<br><br> 深挖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深入阐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让故宫的殿宇、敦煌的壁画、良渚的玉琮“开口说话”,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br> 非遗活态,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鼓励在保护核心技艺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节庆焕发新彩,让古老技艺走进课堂,让非遗之美点亮当代生活。<br> 科技赋能,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化采集、虚拟复原、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打造“云游博物馆”“数字敦煌”等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使千年瑰宝触手可及,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br> 三、发展:推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br><br>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严格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让沉睡的遗产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当地百姓,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br> 城市更新,赓续历史文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杜绝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城市历史肌理和风貌,让老街区、老建筑在有机更新中焕发新生,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br> 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示我们守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为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贡献东方智慧。<br> 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br><br> 它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深远奠基。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让我们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屏障,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承载着民族基因的宝贵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br><br> 守护文明根脉,传承时代华章,让历史照亮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