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行6--漳州博物馆

太阳雨

<p class="ql-block">脱离了大部队,独自出动,前往漳州博物馆与学生汇合。</p><p class="ql-block">在一片开阔地上有两幢红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建筑中间是一幅用绿植装饰的钟表模样。</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蜜蜂还是蚂蚁,跟学生确认是蚂蚁😜</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里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副铸铁画卷,学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讲述漳州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之前从没发现他的历史如此兴趣,看来还是对学生用心不够😜</p> <p class="ql-block">物华天宝,龙江长歌</p> <p class="ql-block">文明初始,秦代以前,漳州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生活。从远古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以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开拓洪荒,生息繁衍,逐渐显露社会历史的文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虎林山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发掘面积2314平方米,发现20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部分墓腰坑。出土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乐器、饰品、兵器和礼器。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100-33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开漳之路。秦统一中国,置闽中郡。汉兴,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理闽中故地,漳州皆处其南部疆域。六朝时期,中原文化逐渐传入漳州。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进军漳州,掀起了开发漳州的高潮,建州置县,奠定了漳州政治格局的基础。至明清时期,漳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海防重镇。</p> <p class="ql-block">闽越南疆。战国中晚期,越王勾践后裔南迁入闽,与七闽土著相融合,形成活动在秦汉历史舞台的闽越族,漳州属于闽越的活动地域,生产力进入铁器时代,开启了封建制的社会文明。</p> <p class="ql-block">陈元关开漳。初唐时期,泉潮之间原住民发生动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将校府兵从中原入闽,通过军事征服与安抚,稳定政局,建置漳州,为后来漳州地区郡县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陈元光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漳有方,和睦土著,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修水利,种植粮食花果;发展纺织、烧陶、冶铁等手工业生产,惠农通商;兴办学校,劝民读书,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漳州社会经济文化面貌一新,使昔日的蛮荒之地变成兴旺的文明之区。</p> <p class="ql-block">政区图</p> <p class="ql-block">陈政 (616-677),字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政以良家子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僚啸乱,民苦之,僉乞镇帅有威望者以靖旁方。朝廷以政刚果敢为而谋猷克慎,进朝议大夫,统领南行军总管事,镇绥安。偏脾自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俱稟号令。诏曰:“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比至镇,百凡草创,备极劳。群蛮来侵,自以眾寡不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朝命以政兄敏暨兄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敏、敷道卒,母魏氏多智,代领其眾入闽。乃进师屯御梁山之云霄镇。旁微事弭,因作宅于火田村居焉。尝渡云霄,指江水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以漳名郡,本诸此。仪凤二年(677)四月卒。</p> <p class="ql-block">陈元光(657-711),字廷炬。生而敬异,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随父领兵入闽。父卒,代领其眾。会广寇陈牵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旁邑、扬州司马高啶受命专征,檄元光潜师入朝,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领表奚平,还军於漳。事闻,讲正议大夫,岭南军总管,确圣三年(686),上疏言 “《周官》七闺,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议以看之地,万一遣不谙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兹土蛮民畏怀,即令其兼铺尤便。诏从之,给告身,俾建郡邑於绥安地进中郎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自别骂以下,得自辟置。元光夏疏荐部曲子弟马仁等有斡略,请受为司马等职,诏从之。乃率眾闢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票,通商惠工,秦立行重于四境,时巡逻焉。由星、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p> <p class="ql-block">漳州明清海防分布</p> <p class="ql-block">请教学生,学生一一解释:</p><p class="ql-block">青铜圆鼎。这个看大小重量,最关键的是有没有铭文,有字就是国之重器,三足是圆鼎,四足为方鼎,</p> <p class="ql-block">礼器,应是烛台油灯</p> <p class="ql-block">范,也是当下做糕点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印刷用的,道教用的符纸</p> <p class="ql-block">头饰</p> <p class="ql-block">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从唐到清末,漳州的书院延续了1200多年,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松洲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唐景龙二年(708),陈元光之子陈珦创立,是“八闽第一书院”、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后校”,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松洲书院历经各朝重修,一直保持这种“庙堂兼书院"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丹霞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芗城区新华南路。乾隆二年(1737)漳州知府刘良璧倡建。初创时中间房子用来奉祀朱熹。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办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师范简易科。宣统三年(1911)改称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民国五年(1916)改办为漳州第二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明诚堂(文明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漳浦县城关。明崇祯十七年(1644) 黄道周学生取《中庸》要旨,命名明诚堂。黄道周亲自讲解中庸之道,前后有数百学生就读。南明隆武帝赐名文明书院。</p> <p class="ql-block">霞东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芗城区盐鱼市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原为将领蓝理的公馆,乾隆年间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归隐后在此讲学。</p> <p class="ql-block">诏安文昌宫</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1),知县罗运端在原漳潮检司之址上建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朱熹讲学。</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把“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变漳州“俗未知礼”的方略。为办好学校,朱熹请黄樵仲、朱飞卿、陈淳、杨士训、林易简、施允寿、石洪庆、李唐咨等八位“耆儒入学表率”,其本人则定期赴校视事讲学,“每五天一诣学,为诸生讲说”。</p><p class="ql-block">朱熹一生撰著、编次、注释、校刊许多名著,用力最精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知漳州期间完成并以官帑刊刻行世的。其兴学重教之风,在漳州留下了深刻影响,由于朱熹的“过化”,漳州逐渐成为了“海滨邹鲁”。</p> <p class="ql-block">九峰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平和县九峰镇西街平和第二中学校园内。据史料记载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原有建筑有主殿“大成殿”以及“明伦堂”"教谕斋”和“训导斋”等,大成殿前方建有棂星门和泮池,池上建有龙壁拱桥。是为九峰八景之“碧水澄波”。</p> <p class="ql-block">海澄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龙海市海澄镇龙海二中校园内。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明清及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修葺。文庙坐东北朝西南,建筑格局依次为泮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左右两庑各五间,东庑为名宦祠,西庑为乡贤祠,总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漳州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芗城区修文西路。始建于北宋庆历四(1044),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朱熹、黄道周、郑成功等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p> <p class="ql-block">漳浦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绥安镇旧公安局内。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多次重修,现大成殿单体建筑基本保存明代的建筑风格,文庙整体建筑目前正在修复之中。</p> <p class="ql-block">漳州名人录</p><p class="ql-block">林偕春(1537-1604)云霄县人。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登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参与校勘《永乐大典》,著作有《武宗世宗实录》《承天大志》《漳浦县志》《三国志摘》《晋书北史钞略》《云山居士集》,民间尊称其为“林太师公”。</p> <p class="ql-block">张燮(<span style="font-size:18px;">1574-1640</span>)龙溪县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 撰《东西洋考》,是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著有《群玉楼集》,刊刻汉魏《七十二家文选》15种共约700卷。</p> <p class="ql-block">现代作家许地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3-1941</span>)生于台湾,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p> <p class="ql-block">现代作家林语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5-1976</span>)生于平和县坂仔镇,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与土楼文化。土楼有方形、圆形、雨伞形、五凤形、方圆结合土楼、石构土楼、金字塔形、八卦形。</p> <p class="ql-block">方形土楼代表</p><p class="ql-block">和贵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占地1547平方米,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近300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朝水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梅林镇河坑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49-1553),1923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高3层(11.3米),每层20个房间。内通廊式。基墙厚1.66米,无石砌地基,仅在墙基外嵌砌1米多高的鹅卵石。</p> <p class="ql-block">圆形土楼代表</p><p class="ql-block">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下版寮村上节社,建于元代末年,直径54米,高5层18.2米,共有房270间。楼址原为沼泽地,打下大量松木加固地桩后建成,楼墙厚1.5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是座最古老的圆楼。</p><p class="ql-block">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风霜雨雪,造成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梅林镇长教坎下村,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怀远楼是双环圆形土楼,圆中有圆,风格别致,是中型圆土楼的代表,也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p> <p class="ql-block">二宜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华安县仙都大地村,被誉为“土楼之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历史价值最完整的土楼之一。其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属于双环圆形土楼,外环高4层,内环1层。整座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每个单元均有独自的楼梯上下,是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的典范。楼内共存壁画226幅,彩绘228幅,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堪称民间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绳武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竣工于光绪年间,占地面积150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石雕、木雕、泥雕样式各异,品位不凡,纷呈精彩,誉为“清代中晚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雨伞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华安县高车乡洋竹径,因其内圈楼比外圈楼高一层,呈雨伞状,故名"雨伞楼"。在海拔920米的小山头,以山为墙,与绿色山川融为一体,好比现代的狂野别墅。</p> <p class="ql-block">东阳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与南阳楼阴阳相济,共成“天圆地方”之意,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杞创建。它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楼,背靠狮子山,意含“狮子踏印”。它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前低后高,等级分明,为内通廊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方、圆结合形土楼</p><p class="ql-block">田螺坑土楼群</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靖县西部的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诣与自然环境巧妙天</p> <p class="ql-block">拱北楼</p><p class="ql-block">位于诏安县秀篆镇顶安村,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竣工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分为3层,共20个单元。拱北楼是单元式和回廊式的结合体,一、二楼是单元式,三楼则又是回廊式。</p> <p class="ql-block">石构土楼</p><p class="ql-block">昇平楼。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宝山村,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为外环三层、内环一层的圆形单元式土楼。外墙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聚星楼</p><p class="ql-block">位于云霄县陈岱镇东山湾海滨,号称“海滨古堡”。圆形,直径60米,高16米,三层,每层33间,共99间,每间设前堂后室,二、三层各有内通廊,外墙条石基,基上夯土筑成。</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土楼--锦江楼</p><p class="ql-block">位于漳浦县锦东村,为内高外低三圈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林升泽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其妻李灿续建中圈,清中期后世再续建外圈。其子孙世代聚居于楼中。楼门西南向,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三层,层高3.0米。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一层。</p> <p class="ql-block">八卦形土楼--东坪村八卦堡</p><p class="ql-block">位于漳浦县深土镇东坪村灶山脚下,建于清代中期,无封闭,完全敞开。从高处往下看,八卦堡围绕同一圆心,环环相套共有五环平房。中间是一座完整的圆楼,布局14间大小均匀的房间,第四环为断续八卦布局,有25个房间,第三、二环和外环也是相似布局。各环之间间隔3米,形成一个环形的天井,作为人们出入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八卦形土楼--在田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诏安县官陂镇大边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直径94米,高三层12米,底墙厚达1.8米。其建筑按八卦精义而成,主楼依八卦分为8大部分,每一卦再分为8间房,合六十四卦64间房。楼心有六房四衍德堂祖祠。是最大的八卦形楼,有超级土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曾氏番仔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墩上社,始建于1903年,由新加坡华侨巨富曾振源及儿子曾福全、曾福祯两代人历时14年建成。既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又有族人群居的舒适通畅。该楼由角美当地建筑师承建施工,木料、花砖等装饰材料,由南洋专船运回,耗资白银17万两。曾氏“番仔楼”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给侨乡增添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埭尾水上古民居</p><p class="ql-block">位于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人称“闽南第一村”、“东方威尼斯”。共有276座明末清初时期规模宏大的红砖建筑,主要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屋顶以曲线燕尾式为脊,石砌墙体,红瓦屋面,装饰精湛,保存完整。古厝群坐南朝北,傍水而建,水道将整个村子圈起来。布局具有中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蕴涵了闽南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赵家堡</p><p class="ql-block">位于漳浦县湖西镇,是宋代赵氏皇族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仿照北宋故都汴京城的立意布局建造而成的古城绵延四百年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原型风貌,素有“宋城”“闽南小汴京”之称。</p> <p class="ql-block">蓝廷珍府第</p><p class="ql-block">位于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是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正五年(1727)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居。</p> <p class="ql-block">漳州的海洋文化,经历汉唐时期的发展,至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刺激了瓷业的兴盛,大量产品远销海外市场。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陶瓷</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陶瓷制品,也是通往西方的贸易品</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自汉唐以来,漳州的社会经济和港口贸易不断发展;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的枢纽口岸,形成国际性的贸易大港,与欧洲地理大发现新开辟的航线在东南亚地区交合,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开启了全球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让我们以史为鉴,秉持合作共赢的进取精神,构建人类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月港位于龙海市海澄镇,处九龙江下游的入海口,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故名。”明初,月港只是海滨一聚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舶贸易海外者。”嘉靖时期,月港地方“居民数万家,方物之珍,家贮户峙”“盖闽南一大都会也”。明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贩东西洋,月港正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唯一合法外贸港口而迅速繁荣起来,历年间(1573~1620)走向全盛,有“天子南库”之誉。</p> <p class="ql-block">清初以后,月港衰落,其地位被厦门港取代。月港开放贸易激发的商品市场竞争意识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影响深远。在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中,搏击风浪的英雄豪杰,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堪为后世风范。保留下来的海丝遗存,弥足珍贵,值得今人守望相护,传承光大。</p> <p class="ql-block">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秉承爱拼敢闯的开拓性格,漳州的海外交流史绵延数千年,到16-17世纪随着月港的兴盛,达到顶峰。漳州月港上承宋元时期的泉州“海丝”文化,下启清朝中后期的广州“海丝”文化,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漳州海商借助月港的便利,在大航海时代中尽显身手,对外贸易的足迹遍布全球,展现出非凡的风采与魅力,一直影响至今。我们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漳州人民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每次写博物馆都是一次再学习,参观时走马观花,写美篇时细细研读,甚至查资料,通过写美篇让自己回炉再造,增长了知识,这也是写美篇的另类收获😜</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前往聚会的动车上,将去年聚会走过路过的地方整理成美篇,有完成任务的轻松,有对自己强迫症的无语,有对过往的交待,有对后续更改规划,有对聚会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