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反击

甘晓勇

<p class="ql-block">美篇号:92300667</p><p class="ql-block"> 文:甘晓勇</p> <p class="ql-block">  题记:“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能活下去的,是那些在变与不变中找到支点的人。” </p><p class="ql-block"> —— 宗馥莉</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因病逝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企业交接,迅速完成工商变更,将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等职务悉数交予女儿宗馥莉。彼时,宗庆后42岁创立娃哈哈,如今,宗馥莉也在42岁临危受命,以雷霆手段稳稳接住父亲交付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  然而,宗庆后去世不到五个月,宗馥莉便以退为进,发出一封震动集团的辞职函:“本人决定自即日起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其经营管理。”此举引发外界诸多猜测,她的叔叔宗泽后更公开表示:“宗馥莉辞职是件好事,国有企业你就是个职业经理人,你就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但声明发出不到一周,娃哈哈官网即发布声明,称宗馥莉决定继续履行管理职责,以确保公司平稳发展。这场辞职风波,实为她绝地反击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宗馥莉的回归迅速掀起一场企业内部的深层变革。仅一个月后,宗庆后生前持有的29.4%股份正式转让至她名下,使其成为娃哈哈集团的三大股东之一。面对三位“弟妹”的步步紧逼,她构建起一套多维防御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2020年父亲所立遗嘱——明确写明“所有境外资产由独女继承,其他子女不得主张权利”。尽管遗嘱因“见证人均为娃哈哈高管,无家族成员签字”而被质疑程序瑕疵,但在法律实践中,只要见证人合法有效,遗嘱效力通常会被认可。</p> <p class="ql-block">  在股权战场上,宗馥莉团队正全力证明娃哈哈29.4%的股权已通过法律架构实现资产隔离,若成功,非婚生子女将难以撼动其核心控制权。与此同时,她也在商标与生产布局上展开布局。2025年初,她试图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至其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公司,虽因国资方强烈反对未能实现,但她迅速注册“娃小哈”等新商标,构建起品牌防御体系。在生产端,宏胜饮料集团逐步承接更多娃哈哈产品,2024年产值与利润均超越历史峰值。</p><p class="ql-block"> 宗馥莉的反击不仅限于法律与资本层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娃哈哈系”已有18家分厂生产线被关停,都与杜建英及子女存在股权关联,当时在今麦郎代工的情况下,同时又另新建18条生产线扩大产能。更令人瞩目的是,她巧妙利用信托瑕疵,提取“18亿美元信托基金”中的110美元支付海外工厂设备款,从而击穿该基金,证实其为公司海外发展资金,彻底切断他人觊觎之路。</p><p class="ql-block"> 杜建英以“小嫂子”身份长期掌控娃哈哈,其野心昭然若揭。然而,她的对手是宗馥莉母女,而宗庆后“爱妻爱女+布鞋首富”的公众形象,使她携子上位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这段情感纠葛背后,是身体依赖、沉没成本与利益纠缠的复杂博弈。她为娃哈哈付出半生,立下汗马功劳,却终因“第三者”身份陷入舆论漩涡,挟“私生子”争产,毁一世清誉,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这场家族争产风暴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中国家族企业财富传承制度缺陷的典型样本。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极具代表性:杭州上城区国资委持股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这种“国资相对控股+家族与职工分权”的模式,在创始人权威下尚能运转,一旦权威崩塌,裂痕立即显现。据全国工商联饮料业商会调研,诉讼爆发后已有3家省级代理商暂停进货,部分区域销售额下滑15%,竞争对手农夫山泉等品牌趁机扩张。</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企业治理结构。娃哈哈2024年公司章程显示,董事会7人中4人为宗庆后亲属或旧部,独立董事仅2人,占比28.5%,远低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的三分之一。反观龙湖集团吴亚军的传承设计:2018年通过设立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家族信托,将股权拆解为“B类股(10倍投票权)由本人持有,A类股由子女持有”,即便2021年离婚也未影响企业控制权稳定。</p> <p class="ql-block">  宗馥莉的绝地反击,不仅是一场家族权力的争夺战,更是一场关于制度、法律、人性与传承的深刻反思。她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在法律与资本之间游刃有余,最终稳住企业命脉,也为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在这场风暴中,她不再是“宗庆后的女儿”,而是真正的“娃哈哈掌舵人”。</p> <p class="ql-block"> 关注+转发 胜过赏鸡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