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上午,由国家义务教学改革实验区办公室主任张菊荣同志带来题为《学校如何发展课程:从顶层设计到教学变革》。</p> <p class="ql-block"> 张主任讲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生活在时代中。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仍然要重视基础,越基础,越永恒。</p> <p class="ql-block"> 教了不等于学会了。所以我们的课程有三景(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学科学期课程纲要,课堂教学变革),国家课程蓝图,最终在每一个教室落实。</p> <p class="ql-block">国家课程蓝图落地三部曲中的教师责任。</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实施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首先要体现国家意志。</p> <p class="ql-block">学校校长(书记)带领老师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邀请课程专家,社区与家长参加;发布,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四个词语,分别强调了什么?学校,关乎方案的主体,是学校编制的,在学校里用的,基于学校情境的。6000字足矣。</p><p class="ql-block">课程,关乎方案的内涵,事关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否培养了人等基本问题。</p><p class="ql-block">实施,关乎方案的性质,不是想法而是做法,不是自说自话,而是</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存在五个常见问题:</p><p class="ql-block">1.自说自话,丢开国家课程话语自编一套,另立山头。</p><p class="ql-block">2.重心不稳,主要精力用偏。</p><p class="ql-block">3.求新求巧,有的逻辑不明,有的生编硬套。</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1.背景与依据(学校传统与优势;课程发展经验与基础;学生与社区课程需求,学校学校教育哲学)</p><p class="ql-block">2.计划与说明(学校课程结构,)</p><p class="ql-block">3.国家课程实施与评价(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强化课程评价)</p><p class="ql-block">4.保障措施</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要回答的主要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师要了解《学校课程实施方案》</p><p class="ql-block">了解我们是谁(背景与依据)</p><p class="ql-block">了解我们要做什么(计划与说明)</p><p class="ql-block">了解我们怎么做,如何评(实施与评价)</p><p class="ql-block">了解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p> <p class="ql-block">以吴江区实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为例:</p><p class="ql-block">一是学校传统与优势,这是从整体上来说“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特色、重大荣誉等。二是学校的课程发展经验与基础,可以围绕学校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师资生源、资源条件等方面,借鉴SWOT分析法梳理成功经验、现实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三是学生的课程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情况,特别是对于现在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及对未来课程开设的期待,同时结合对社区、家长的调查,对学生的课程需求作出综合判断。四是学校教育哲学,主要包括办学愿景(办成一所怎样的学校)、学校使命(着重完成哪些大事以实现愿景)及毕业生形象等</p><p class="ql-block">1.学校传统与优势</p> <p class="ql-block">2.课程发展经验与基础:</p> <p class="ql-block">学生与社区的课程需求:</p><p class="ql-block">1.调研学生的课程需求</p><p class="ql-block">2.通过调研和座谈,了解社区和家长的课程需求</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育哲学:</p><p class="ql-block">办学愿景,就是简要回答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学校使命(课程体系,课堂,教师,学校文化)</p><p class="ql-block">毕业生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计划与说明: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学校课程结构</p><p class="ql-block">2.学校课程计划</p><p class="ql-block">3.课程安排说明</p><p class="ql-block"> 课程结构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课程计划是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方案以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规划安排的各年级各门课程的周课时,必须做到开齐上足国家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科学整合相关课程(如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整合等)。课程安排说明则是就需要说明而在课程计划表上没有体现的事宜进行说明。</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计划</p><p class="ql-block">1.学校课程设置表(不要更改国家课程名称)</p><p class="ql-block">2.课程安排说明(本计划根据省教育厅)</p> <p class="ql-block">三、课程实施与评价</p><p class="ql-block">1.有效实施国家课程</p><p class="ql-block">2.合理开发校本课程</p><p class="ql-block">3.开展特色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4.强化课程评价</p><p class="ql-block"> 课程实施”要重点回答国家课程如何高质量实施、地方课程如何规范设置、校本课程如何合理开发等问题,对这些要点作出原则性、方向性要求,其中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是整个课程实施方案的重中之重,地方课程规范设置则要依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如何评价相关方案(既包括《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本身,也包括单元与课时教学方案等)、如何评价教学、如何评价学习等作出框架性规划</p> <p class="ql-block">合理开发校本课程</p> <p class="ql-block">强化课程评价</p><p class="ql-block">1.方案评价</p><p class="ql-block">2.教学评价</p><p class="ql-block">3.学习评价</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学期课程课程纲要:为一门课程做一学期预算</p> <p class="ql-block">学期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p><p class="ql-block">1.前记:学校名称,教师,科目名称,课程类型,教材,课时或学分,适用对象,选学条件。</p> <p class="ql-block">学期课程纲要编写的四个常见问题</p><p class="ql-block">1.信息不明</p><p class="ql-block">2.目标不准(目标不全,学期目标要具有涵盖性,要涵盖课程核心素养的全部方面,可以根据素养或者单元布局来写;目标过低,学期目标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要跳出“具体内容”;表达失范,目标表达有一定的基本规范。)</p><p class="ql-block">3.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繁</p> <p class="ql-block">理论思维是0和1,专业思维是0.1-0.9,专业发展一直在路上。</p><p class="ql-block">学期课程纲要2-4页为相对合适的篇幅。</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新学期的学习时,第一课时一定要带着学生学习学期课程纲要</p> <p class="ql-block">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之课程目标(核合课标,合教材,合学生)</p><p class="ql-block">要结合课标考虑学期课程目标,不是简单照搬或分解,课程标准主要是教师用的,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明白;</p><p class="ql-block">要结合教材考虑学期课程目标,要对本学期的单元做一个整体布局,全面协调,所以,学期课程纲要是开学前的“大备课”。</p><p class="ql-block">单元,是本轮课改的强调。</p> <p class="ql-block">教材内容(结合第二部分“课程内容”看教材)</p> <p class="ql-block">甄别此项目标,能发现哪些不合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尝试这样修改呢?</p> <p class="ql-block">课程内容部分</p> <p class="ql-block">课程实施(学习活动中增加一个学习习惯方面的会更加完整,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篇幅一般在5000字左右,虽然不长,但其背后凝聚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思考。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需要专题研究,需要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专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智慧凝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不仅仅是一个“写”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度研究课程及课程政策的过程、一个重新认识学校的过程、一个展望学校发展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报告的第二阶段,张主任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为老师们打开课堂改革之门。张主任强调,明明白白上好课是课程与教学的本质要求。上课首先就是要在把课上明白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过程真正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素养。简要而言,明明白白上好课即指在课堂上要有明明白白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教学活动,这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此才是真正的明白。何为好课:</p><p class="ql-block">1.学生在学习</p><p class="ql-block">2.学生向着目标学习</p><p class="ql-block">3.大部分学生完成目标,一部分学生完成目标之外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评价一节课,要看孩子们是否学会了,学会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有效的核心技术:教学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核心问题:学会了什么,对应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关键问题:学会了吗?对应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过程问题: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对应教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愿景:明明白白上好课:</p><p class="ql-block">明明白白的学习目标:定位目标层级</p><p class="ql-block">明明白白的评价任务:匹配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明明白白的教学任务:嵌入评价活动</p> <p class="ql-block">单元目标不必标新立异。学习目标是有层级的,从课程标准到学期目标再到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目标不断具体化。所有目标都是预设的学习结果,回答的是经过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将学会什么。学习目标越往上越抽象、完整,能够见“人”;越往下则越具体、细化,体现的是“零部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面对的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单元是最小的课程单位,单元目标要见素养,而不是知识点的叠加;而课时目标要见知识,不能简单喊几句关于素养的口号。单元目标中的素养表现与课时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要相互关联,但不是彼此复制粘贴。</p> <p class="ql-block">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是教师的硬功夫。当知识被编入教材,其既有知识本身的意义,又具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意义,即该知识被放到某年级某册某单元中的目的所在。因此,教材解读要求教师既要能“钻进去”,深入知识与文本的内涵、肌理,又要能“出得来”,读懂知识的课程意义。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结合教材、根据学情,进而将课程标准落地的综合过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时刻警惕:</p><p class="ql-block">1.教学目标全程缺失: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还没讨论要去哪里,就在讨论怎样去</p><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p><p class="ql-block">教学反思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地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目标编制五建议:</p><p class="ql-block">1.坚持学生主体:学生作为主语</p><p class="ql-block">2.指向核心素养:对接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3.结合学习材料:学会解读教材</p><p class="ql-block">4.符合本班学生:研究分析学生。</p><p class="ql-block">5.秉持有限目标,反对无效目标。</p><p class="ql-block">可以把目标的修改,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语文课目标修改示例</p> <p class="ql-block">道法课目标修改示例</p> <p class="ql-block">在设计时,采取逆向设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作为连接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的桥梁,评价任务一方面可以用来考量学习目标是否可评价,另一方面需要嵌入教学活动之中。</p> <p class="ql-block">评价要明白。判断目标有没有实现要通过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是用以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习任务,即评价任务,而不是很多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说的“你真棒”等评价语。仅有评价语的评价是不够的,学生不能因此而明晰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另外,有些教师会在每节课结束后出几道题目检测本节课的成效,这种在教学活动之后所进行的评价也是有必要的,但我们更需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任务要嵌入教学活动中,让评价成为教与学的黏合剂。</p> <p class="ql-block">评价任务=学习任务+评分规则\评价要点</p><p class="ql-block">评价任务通常以事情,问题等方式出现,其目的是引出评价信息。(事情完成情况,作品,回答等)</p><p class="ql-block">评价规则\评价要点或隐或显附着其中,以方便对评价信息做出评价</p> <p class="ql-block">处理评价信息就是处理知识与学生的关系,旨在实现“知识为学生拥有”。明明白白处理评价信息,一方面倡导运用评价要点处理评价信息,以此可以提升信息质量,避免毫无章法;另一方面强调关注对上述“问题信息”的处理。大致来说,对于错误信息,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出现“喔,原来是这样”的“开窍”,而不是用“谁来帮助他”来简单告知;对于不同信息,教师要善于研究、发现“异信息”的“相同处”,由此为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于碎片信息,教师要带领学生将其加工成结构化信息;对于片面信息,教师要查找原因,循着原因去纠偏,在纠偏中校正;对于浅层信息,即停留在知识认知表面的信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加深拓宽对知识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与评价要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要点在课堂里有一个来回,考虑两个问题:评价要点从何而来,向何而去</p> <p class="ql-block">明明白白的评价任务。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是保证教学明明白白的核心所在。在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型中,有“教”的三部曲循环: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也有“学”的三部曲循环: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创生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三部曲循环交互进行,教师呈现评价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任务,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中创生评价信息,教师秉持专业判断收集评价信息,继而组织学生处理评价信息,而学生学习的提升、学习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对信息的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科学审慎地收集评价信息和处理评价信息是保证教学过程明明白白、切实落实学习目标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与学习信息: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处理与优化学习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明白了,课就上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听不去看,看不如做,还要多多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