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中段的巴东老城,曾是川鄂咽喉处的繁华商埠。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盐号、商行与吊脚楼相依相偎,纤夫号子与商船汽笛在峡江两岸回荡。然而1938年至1943年间,日军战机的轰鸣声撕碎了这份宁静,将这座千年古城拖入战火炼狱,那些刻在砖石与记忆里的伤痕,至今仍在时光中隐隐作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8年深秋,第一枚炸弹落在巴东港时,码头上正泊着三十余艘商船。挑夫们扛着川盐刚踏上石阶,刺耳的防空警报便划破晨雾。82岁的周福生老人那时还是个放牛娃,躲在城隍庙的石狮子后,亲眼看见"黑寡妇似的飞机"俯冲下来,江面瞬间腾起数丈高的水柱。"船像纸糊的一样散了架,木板和尸体漂满了江面",他指甲深陷掌心的动作,仿佛仍在攥紧当年的惊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轰炸最密集的1941年,巴东老城成了一片火海。日军似乎格外"青睐"这片峡江要地——作为陪都重庆的东线屏障,这里是长江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鄂西会战的物资中转站。文昌宫巷的老药铺"同德堂",七世传承的古籍医案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百年商号"裕丰盐行"的青砖拱门被炸塌时,账房先生正用算盘计算着运往恩施的盐斤,烧焦的账册残页后来被居民捡去,成了灶台里最后的燃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防空洞成了老城居民的"第二家园"。位于西陵路的主防空洞深达百米,洞壁上至今留有当年刻下的字迹:"民国三十年冬,躲警报于此,盼早见天日"。洞内潮湿阴暗,人们蜷缩在麻袋堆上,听着洞外炸弹的闷响和房屋坍塌的脆裂声。有孕妇在洞内生下孩子,母亲用咬破的手指在婴儿眉心点了点,取名"洞生",盼他能在绝境中扎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心碎的是1943年端午节的轰炸。那天百姓刚摆上粽子和雄黄酒,三架敌机突然从巫山方向窜来。正在江边举行龙舟赛的人群来不及疏散,炸弹落在拥挤的河滩上。后来清理现场时,人们在乱石堆里找到半只绣着"端午安康"的香囊,旁边是被鲜血染红的粽叶。那一年,峡江的龙舟鼓声沉寂了,取而代之的是防空洞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与孩童的啼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火过后的巴东老城,断壁残垣间总能发现令人泪目的细节:某户人家的门板上,弹孔周围留着整齐的刀痕——主人曾试图将弹片挖出来修补;城隍庙的壁画上,观音像的衣袂被烟火熏黑,却在掌心处留有一块干净的圆形,那是有人在轰炸时用布巾反复擦拭,祈求庇护;石板路的缝隙里,至今能看到暗红的斑点,老人们说那是渗进石头里的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因三峡工程建设,巴东老城整体搬迁。拆迁时,工人在一处墙基下挖出了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几枚生锈的弹片、半张烧焦的全家福,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吾家三代居此,今虽残破,然故土难离。望后世子孙知,此处曾有不屈之魂"。如今,这些遗物陈列在巴东县博物馆,与防空洞的砖块、被炸坏的商船罗盘一起,构成了那段历史的沉默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城的吊脚楼依江而建,样式一如往昔,只是青石板换成了水泥路面。偶尔有老人坐在江边,指着对岸云雾缭绕的山峦,给孩童讲起当年的故事。当江风掠过耳畔,仿佛还能听见防空警报的余响,提醒着每一个巴东人:那些燃烧的记忆,从来不是过眼云烟,而是刻在血脉里的警醒——唯有铭记苦难,方能守护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