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百寺之首·大报恩寺

jerry上校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jerry上校</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三星S21U</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南京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07.17.pm</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其北临秦淮河,南至雨花台,西临雨花路,东至明代俞通海墓园,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的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建初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东吴赤乌十年(248年),僧人康僧会乘船来到长干里传授佛教,并受到了东吴大帝孙权的接见,十四日后他如约呈上一颗五色的舍利子,孙权见后便帮助他修建了寺庙和佛塔。寺庙名为“建初寺”,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建造,佛塔名为阿育王塔,供奉着印度而来的感应舍利。</p> <p class="ql-block">晋初</p><p class="ql-block"> 东吴灭亡后,受战乱影响建初寺和阿育王塔被焚烧损坏。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为延续烟火供奉神佛,古人在旧址附近重新修建了寺庙,改名为长干寺。据《梁书·诸夷》《南史·夷貊上·海南诸国》二书记载,东晋宁康三年(375年),有一位原名刘萨河的并州僧人曾昏迷七日,惊醒后并自称看见地狱中残酷惩罚的场景,后听从僧人劝告,前往南方寻找阿育王塔,以忏悔此前打猎时犯下的杀生罪孽,出家后改名为慧达。慧达来到长干寺后被其发出的异样颜色所吸引,推断里面藏有舍利,便召人挖掘,发现了三颗舍利,又在长干寺的西边建造一塔用来重新供奉舍利,从此寺庙变为双塔院形式,影响了江南后来的寺庙建造构成。</p> <p class="ql-block">南朝</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是长干寺的第一个发展鼎盛期。南朝梁武帝在大同三年(537年)重建佛塔,在挖掘中发现装有银制壶器的石匣子,银壶中藏有7粒舍利、佛螺髻发和佛爪。同年9月,梁武帝再度修缮双塔后,将舍利同其他佛物放入金玉所制七宝塔中,再藏入双塔地宫内石匣中,同时放入王侯贵族和上层百姓提供的珍贵财宝。</p> <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因政治影响,长干寺没有重大变动。唐朝长庆四年(824年),身为佛教信徒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刺史李德裕,听闻梁武帝挖掘舍利的事迹后,前往上元县(今南京市)再次挖开荒废已久的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并发现了21枚舍利,其中11枚运回润州、10枚继续保留在长干寺中。根据史料记载,“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乙亥,甘露降北固山”被视为祥瑞,李德裕在北固山建造甘露寺并修建石塔为替唐穆宗祈福,石塔地宫中便放置了自长干寺运回的11枚舍利,并将整件事详细完整记载于镇江甘露寺的《重瘗长干寺阿育王塔舍利记》石刻铭文中,学者华国荣称“这些舍利以后一直留在镇江”。</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印度僧人僧可政得到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并供藏在长干寺塔楼中。</p><p class="ql-block"> 至宋大中祥符年间(1011年),演化大师向朝廷奏报了长干寺舍利可政和尚向朝廷奏报了顶骨舍利屡屡显现灵验的奇闻,宋真宗下诏并持续关注重新修建长干寺,设立高达200尺、八面九层的佛塔供奉舍利,最初命名为“真身塔”。</p><p class="ql-block"> 宋天禧元年(1017年),长干寺改名为“天禧寺”,寺塔得宋真宗赐名“圣感舍利塔”。至此天禧寺持续蓬勃发展,直至元朝二十五年(1288年)左右奉旨改名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寺塔则改名为“慈恩塔”。</p> <p class="ql-block">明朝</p><p class="ql-block">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根据《重修报恩寺救》记载,寺庙遭受恶意纵火,只有佛塔得以保留。同年,明成祖朱棣注重佛教惩恶扬善思想对政治教化的重要性,为纪念父母“罔极之恩”,朱棣下诏按照“宫阙规制”在天禧寺原址重新修建并赐额,另在慈恩塔旧址重新建立九层琉璃宝塔,寺庙由此正式得名“大报恩寺”,此次动工耗时17年,历经三代皇帝至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一宣告完工。</p><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午时,大报恩寺因雷电自塔殿燃起大火,损失惨重且修复后状况再也不及明初,这场火劫是明朝大报恩寺发生的影响最大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 清朝诗人潘耒曾在《报恩寺》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剩有长干古刹雄。拓地规模如大内,凭高形势尽江东”。</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琉璃塔出现损毁后康熙立即下令修复,并在完工后再次亲临,写下五言律诗《修报恩寺塔初毕登之》。 </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间(1751年—1784年),乾隆皇帝南巡也曾多次亲临大报恩寺,并再次赐予九级匾额。</p> <p class="ql-block">近代</p><p class="ql-block"> 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 2010年,“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盛世重光。为保护遗址、传承文化,项目调整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16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历经三年正式复建完成并开放观览,保护性展出文物及部分遗址。</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殿堂建筑位于寺庙的北边部分,南面部分为藏经殿、禅堂院等建筑。其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一天王殿一大殿—琉璃塔一观音殿—法堂;在殿堂区中轴线的两侧有御碑亭、油库、祖师殿、伽蓝殿。</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p><p class="ql-block">香水河桥</p><p class="ql-block"> 香水河桥桥拱全部用弧形石块,以子母口相互咬合的方式搭接而成。桥是单跨石拱桥,长约12.6米,宽约7.15米,高3.4米,拱高为1.9米,桥内跨径为2.9米。桥面由青石板和三合土组成,先铺石板后再铺一定的厚度的三合土。</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塔</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塔又称琉璃塔,是大报恩寺之一部分。其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历时20年。塔高约100米,8面9层,外壁使用白瓷砖,每块砖上有一佛像,每层所用砖块相同,体量逐层递减。塔底层8面拱门之间嵌有白石雕刻的四大天王像,拱门装饰有龙、狮、象、童子等。拱门及塔檐均用五彩琉璃砖瓦修砌装饰。塔刹为铁铸九重相轮,相轮下之须弥铁座镀以黄金。刹顶冠以黄金宝珠,8条铁链垂拉于塔的8面垂脊之上,以稳定塔刹。铁链及檐角下的风铎总计达152个。塔之琉璃构件共烧制三份,一份用于施工,两份备用,有编号记录其应属位置。</p> <p class="ql-block">法堂</p><p class="ql-block"> 法堂位于现发掘遗址北区中轴线的最末端,法堂台基的西边距离观音殿台基的东边约为14米。法堂台基周围有基槽围绕,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台基长和宽分别约为30.6米和18.7米。</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p class="ql-block"> 伽兰殿位于琉璃塔基的北边,台基也呈“凸”字形状,其长度为11米、宽度6.2米,台基表面高出地表约6米。台基周围为有基槽围绕,伽兰殿的基槽宽度相对于其他建筑的基槽显得有点大,约2.4—4.9米,基槽的内部可以看出砖砌的痕迹。台基表面因后来的建设和发展被破坏的缘故,没有发现明显的柱坑。</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两座御碑亭均为方形夯土台基,边长14米,夯土台基上12个柱础。台基正中为石碑座,这是600年前用8块长方形大石砌筑,碑座上石刻龟趺,整石雕凿。</p> <p class="ql-block">地宫</p><p class="ql-block"> 大报恩寺地宫是中国发现最深的佛塔地宫。它是从地面纵向往下,将圣物埋藏在最底部的竖井式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底部深达6.74米。地宫还出土了一整套舍利的宋代瘗藏容器,包括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漆函,以及金棺、银椁(guǒ)和大小银函等。</p> <p class="ql-block">传说轶事</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时期南京大报恩寺方丈为西林大师。正德十五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驾临大报恩寺,他进入琉璃塔底层大殿时,突然发现地下留着一个长方形的小孔。他向司值的僧人询问,僧人惊慌之中说这是“金井”(墓葬中放置棺木的地方留的小孔)。朱厚照听了面带怒容,大报恩寺方丈西林大师不得已道出舍利的秘密,并称这叫“气眼”,留此气眼是为了让佛祖舍利接触生气,保持灵性。</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