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

赵永红

<p class="ql-block">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到了。三伏天分为头伏、中伏和末伏。 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今年的三伏时间: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庚寅日始),共10天;中伏:7月30日-8月8日(庚子日始),共10天;末伏:8月9日-8月18日(庚戌日始),共10天。初伏:入伏的传统习俗有很多,而且每个地区各自不同。在平遥历来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椿树姑姑绿带黄,晒水浸泡洗澡汤”这样的民间习俗。从入伏当天开始,天气进入了“烧烤”模式,我们又要忍受烈日炎炎、热浪袭人的“桑拿天”了。</p> <p class="ql-block">  平遥入伏习俗</p><p class="ql-block"> 1、有吃入伏饺子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p><p class="ql-block"> 用十种菜做饺子馅,目的是预防夏季传染病。(马齿苋、苦菜、豆角、西葫芦、茴子白、茴香苗、茄子、蒜苔、蒲公英、韭菜)。</p><p class="ql-block"> (1)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p><p class="ql-block"> (2)苦菜:清热祛湿,祛肠风。</p><p class="ql-block"> (3)韭菜:散血解表,补肾助阳。</p><p class="ql-block"> (4)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p> <p>  2、用翅果(椿姑姑)泡水洗澡,能除百病。</p> <p>  3、有冬病夏治的习惯。</p><p> 天人合一,因时而异。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对于阳气不足或正气虚的患者在这个时候进行治疗,补虚助阳,温里散寒,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同时,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常用方法之一。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p> <p>  二伏吃面是“以热制热”,吃了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驱瘟疫邪气。</p> <p>  三伏天时节还要吃烙饼摊鸡蛋。</p><p> 三伏都在立秋以后了,气候比中伏凉了许多,主妇们站在炉前烙饼了,有馅饼、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等。烙上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拌上凉菜,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p> <p class="ql-block">  头伏糜糜二伏菜</p><p class="ql-block"> 头伏糜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糜子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p> <p class="ql-block">  朋友:你按这些习俗做了吗?</p><p class="ql-block"> 夏有三伏</p><p class="ql-block"> 我有祝福</p><p class="ql-block"> 清凉永随</p><p class="ql-block"> 无烦无忧</p><p class="ql-block"> 祝:初伏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