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过年(副本)

爱在旅途

<p class="ql-block">文案∥爱在旅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光。那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家人团聚和浓浓年味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一进腊月二十,家里就开始忙碌地筹备过年。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便是一家人一起泡糯米。那一天,阳光柔和地洒在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外婆从米缸里拧出一小布袋,舀出一大碗糯米,放入一个大陶盆里。糯米粒粒饱满,如同珍珠般白皙。小姨在旁边洗涮着另一个陶盆,冲洗得干干净净后,也放在了院子里晾干。外婆则拿着一个小瓷盆,去水缸里轻轻地用水瓢,那“噗通噗通”的水声仿佛是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奏。将水缓缓倒入盆中,糯米洗过三遍。开始在水中浸泡。我们就围在盆边,像一群守护宝藏的小卫士,看着糯米一点点吸水,变得越来越圆润。</p><p class="ql-block"> 外婆笑着说:“这泡好的糯米啊,做出来的汤圆才又糯又香呢。”一家人就在这简单的泡糯米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一种质朴而纯粹的家庭温暖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隔了四,五天。 接着便是推汤圆这个特别有趣的环节。泡好的糯米被外婆沥干水后,便开始用传统的石磨来加工。我们一家围在石磨周围,小姨在前面推,我在后面跟着推,那石磨缓缓转动,发出低沉的“咕噜咕噜”声。我和小姨一起使着劲,虽然我还小,只能使出一点点力气,但.外婆总是会鼓励我:“幺儿,再加把劲儿呀。”小姨则在旁边往石磨的小口里添糯米,那白白的糯米一点点被磨成了细腻的糯米粉。元琢磨道,往下面流。磨道口子用一个布袋子接住,推完汤圆。就把口袋拴好,把整个口袋 放在一个四脚长木凳上,然后上面再压上一根扁担,两头用绳子把它压紧,然后那些清水就滴滴嗒嗒往下流。过了一两天,里边的糯米浆子全部成了块状。</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外婆拿来准备好的炒熟了的黑桃,花生,玫瑰糖或者是冬瓜糖 馅料,有香甜的红糖馅,还有芝麻馅。</p><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做汤圆了,我把糯米粉使劲使劲揉成圆团,再揪下一小团,放入馅料,然后封口搓成圆球。两只小手上下翻飞把汤圆搓得滚圆滚圆。</p><p class="ql-block">一家人都在忙碌着,大人们熟练地搓着汤圆,我和妹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虽然我们搓的汤圆形状各异,有的像扁扁的馒头,有的像长长的椭圆球,这时外婆拿出一分,2分,5分的零币。把她随意放在汤圆里搓好。开心的说,看哪一个吃到里面的钱就要发财了。那时候的钱很值钱。坐轮渡过河到解放碑,才五分钱。坐上行缆车两分。坐下行缆车一分钱。但大家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个汤圆在锅里翻滚煮熟时,那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我们围坐在桌前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心中满是温暖。汤圆软软糯糯的,甜蜜的馅料在口中散开,那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过年的时候,外婆还有一项重要的事儿就是腌制猪肉和香肠。</p><p class="ql-block">外婆会精心挑选几块肥瘦相间的猪肉,先用盐反复涂抹,把猪肉的每一寸肌肤都腌制得咸香入味。之后几天,她还会仔细地将猪肉块洗净,用绳子一串串地挂在那个天天烧柴火的灶头顶上。那灶火终年不熄,柴火的烟不断地缭绕着猪肉,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烟熏火烤。那猪肉在烟火的熏烤下,渐渐变成了诱人的酱红色。与此同时,外婆还会做香肠。把调好味的猪肉切成小块,灌入洗净晾干的肠衣里,再用棉线每隔一段扎紧。还会用大针扎肠衣气眼。香肠挂在灶头上,和猪肉一起度过那熏制的时光。那弥漫在屋子里的肉香,混合着柴火的烟味,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味道。我们总是在猪肉熏好、香肠挂好之后,眼巴巴地等着吃,外婆总是会先给我们煮一点,那香喷喷的肉味,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香肠和猪肉可以等,但是打爆米花却不能等。街道上有一个专门打爆米花的地方。那时候,我和家人早早地就抱着盛玉米或者胡豆、豌豆的罐子去排队。</p><p class="ql-block">也有时候是自己家里炒花生,那炒花生的味道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爆米花的地方,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等待着那一声“砰砰”的巨响。当加热到一定程度时,爆米花的师傅会把罐子放到一个特制的模具上,用脚一踩,那“砰”的一声,伴随着浓浓的香气,玉米或者豆子瞬间就变成了松脆的爆米花或者香脆的豆子。我们总是抢着吃刚出锅的爆米花或者豆子,那香脆的口感在口中绽放,是等待后的甜蜜回报。</p><p class="ql-block"> 穿的是外婆自己缝制的新衣服,那是童年的新衣梦想。那衣服的颜色多是青兰二色,青色如同山间的竹林,深邃而宁静;蓝色像天空中的白云,纯净而悠远。外婆总是坐在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下,在阳光的映照下,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p><p class="ql-block"> 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布料之间,那细密的针脚里满是对外孙的关爱。穿上外婆做的新衣服,走在 茶亭老街里,就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那新衣服虽然不及商店里的漂亮,但却充满了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外婆自己做的棉布鞋也有着独特的温暖。棉布鞋的鞋面是外婆用自己织的棉布制成的,鞋底是她在夜深人静时一针一线地纳的。那鞋底的针脚如同繁星,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穿上外婆做的棉布鞋,脚底暖暖的,走在.的茶亭老街石板路上,仿佛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在过年的时候,外婆还做了一些酸酸甜甜的良姜。她把良姜切成薄片,然后精心地用竹签串起来。那些串好的良姜挂在通风的地方,慢慢地就变得干燥起来。等到吃的时候,放在嘴里嚼一嚼,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既能解腻又有独特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是过年的高潮。那时候家里的饭菜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一般就炒了两三个菜,一盘黄焖肉,那加了甜酱爆炒得色泽红亮、加了大葱味道而甜咸醇厚的黄焖肉,每一块都肥瘦相间,入口即化;还有一盘腊肉或者香肠,腊肉的咸香和香肠的独特风味,让人口水直流。</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吃的是年锅子,就相当于现在流行的汤锅。外婆把半肥瘦的猪肉、新鲜的鸡、大葱、白菜、萝卜等食材切成合适的大小,一起煮在一个大锅里,再放上一点调料。那锅里咕噜咕噜地翻滚着,热气腾腾地冒着香气。那味道真的是太香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锅子,感受着家的温暖。外婆 总是把那些好吃的食材拈到我们这些小孩子碗里。</p><p class="ql-block">那顿年锅子,吃到嘴里的是食物,暖在心里的是家的味道,很多年都时常回荡在我的味觉世界里。这种幸福是金钱无法买到的。</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开始走人户,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我和小姨、大哥早早地起床,就到龙门浩浩口那个刻有《龙门晧月》字体的乌归石轮渡去赶机动船。坐机动船虽然比走路快一些,但是为了节约钱,我们就从望龙门步行爬上那些陡峭的石梯子。那石梯又宽又长,看起来似乎没有尽头。旁边的木材加工厂的工具发出刺耳的声音。每次路过那里我都是紧紧张张,赶快加紧步伐。但是我们都充满了干劲儿,一路上互相打趣,欢声笑语。我们顺着石梯一直走到缆车终点</p><p class="ql-block">码头,然后看轮渡划子过去江对岸。看轮渡在长江斗滩。看见他先开上水,快到储奇门的时候,轮船又慢慢的放行到龙门浩渡口。看着江上的风景,心中满是对走人户的期待。进城之后,一般是从道门口一院直往解放碑走。那时候的道门口和解放碑周围虽然还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但也有着独特的年味。我们沿着街道走着,看到街边有小贩在卖春联、年画和各种小玩意儿。走到华新街观音桥,然后从野水沟那里进去,走过新村小学,那个大操场进去以后有一个很宽大的院子。院子很大,还有一个很大的朝门口,看起来至少是一个地主曾经的庄园。</p><p class="ql-block"> 我的幺姨婆就住在里面。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好得多。他们一家都是菜农。吃穿不穷。也不愁什么。</p><p class="ql-block"> 他们年年都要杀肥猪,每次我们回家,幺姨婆总会送我们一块小块腊肉。那块腊肉虽然不大,但却饱含着幺姨婆的关爱。在这个走亲访友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邻里情,虽然家里面亲戚很少,贫穷和富有根本不是一个阶层,根本没有什么来往,但是亲情永远都是那么纯粹,即使物质匮乏,也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每一次走过嘉陵江大桥,内心都是悬吊吊的。那时候的嘉陵江大桥虽然看起来坚固无比,但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还是充满了担忧。生怕那个时候的大桥突然垮掉该怎么办?现在想起来,那是一种既害怕又有趣的情绪。在过年的时候,大桥也成了我们回家的通道,承载着我们对家的思念和对新年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过年,是外婆在家的日子,是一家人团聚的最美好的时刻。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琐事,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泡糯米、推汤圆、吃着外婆腌制的腊肉香肠,穿着外婆做的棉布鞋,嚼着串在竹签上的良姜,吃着大年三十的年锅子,在走人户的路上互相陪伴,这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对小时候过年时光的眷恋,对家庭温暖的眷恋,对外婆的眷恋。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温暖的炉火,在寒冷的日子里慰藉着我的心灵。那些和家人在一起的简单快乐,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过日子方式,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时刻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外婆走了之后,过年虽然还和以前一样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但却再也找不回那种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感觉了。那口石磨 早已不知道了什么在了角落,灶头上不再有腊肉和香肠的熏香,新衣服可以在商店买到却少了外婆的温暖,走人户的时候也没有了那种纯粹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然而,那些童年过年的记忆却永远 褪色,就像深深扎根在心底的大树,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会枝繁叶茂地存在着。每当过年的时候,那些回忆就会涌上心头,让我更加珍惜曾经拥有的家庭温暖和亲情。</p><p class="ql-block">那是我童年的过年,是我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美好回忆,是家庭温暖最生动的诠释。在那些简单而充实的岁月里,家人团聚在一起,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却有着无尽的爱和欢乐。这种家的味道,这种团聚的幸福,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长大, 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经历了许多不同的过年方式。城市里的过年有着高楼大厦、璀璨的灯光和各种现代化的庆祝活动。但那些都无法与童年在农村老家过年的温馨和快乐相提并论。城市里的过年少了家人围坐在一起泡糯米、推汤圆的欢乐,少了外婆腌肉香肠的独特香味,少了穿着外婆做的棉布鞋走在小巷的温暖感觉。</p><p class="ql-block">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我想念小时候过年时一家人团聚的热闹场景。一家人一起为了过年忙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争吵,没有烦恼,只有满满的幸福和期待。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这个家的新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是爱的传递,是家庭凝聚力的体现。外婆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父母在院子里为新年准备的欢颜,还有我和弟弟妹妹们开心玩耍的样子,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我怀念着故乡的黄桷古道下茶亭,那座旧院子,那是我们过年团聚的地方。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下,有外婆做针线活的回忆,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的温馨。那些简陋却充满生机的灶台,那挂满灶头的腊肉香肠,都是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候,过年不仅仅是时间的更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个习俗,每一道菜肴,每一件新衣,都承载着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p><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长河中,那个年锅子里煮着的猪肉、鸡、蔬菜等食材,就像是一家人情感的融合。那咕噜咕噜的声音,仿佛是家人之间爱的诉说。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锅子时,那弥漫在空气中的不仅仅是食物的香味,更是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味道。这种味道深入骨髓,即使岁月流转,也无法被磨灭。</p><p class="ql-block">我怀念着大年初二走人户的旅程。和家人一起走在那通往亲情的小路上,无论是陡峭的石梯还是机动轮渡在宽阔长江上的斗滩,都充满了回忆。</p><p class="ql-block"> 每到一家,都能感受到亲人之间浓浓的情谊,这种亲情跨越了贫富的差距,让不同的家庭在过年的时候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纯粹的情感交流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稀缺,却在我童年的过年记忆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外婆虽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她做的那些腊肉香肠、她缝制的新花棉鞋、她做的良姜串子,都成为我怀念她的重要纽带。她的关爱通过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传递给了我们每一个家人。在她还在的日子里,她就像一颗温暖的太阳,守护着我们的家,让过年成为了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p><p class="ql-block">童年的过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那些一家人团聚的时光,那些充满爱的家庭瞬间,将永远被我珍藏在心底,成为我在人生漫长道路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我走到哪里,那股家的温暖、过年的欢乐都会如影随形,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