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在丹东的鸭绿江畔,两座断桥如沉默的卫士,横跨在江面上,虽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铸就的建筑残骸,更是一部部鲜活的史书,每一处弹痕、每一段扭曲的钢梁,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战争。<br> 我站在丹东市区东边的铁路桥旁,这座桥曾经是运送军火和物资的交通命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着祖国大后方与前线的生命线,无数的物资、武器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战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然而,美国鬼子的轰炸机无情地将它炸断,如今,它的身躯残缺不全,钢梁扭曲,弹痕累累,像是一位遍体鳞伤却依然屹立不倒的英雄。桥身的断裂处,如同历史的伤口,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那一个个巨大的弹坑,仿佛在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又像是在提醒着人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我抚摸着桥身的伤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志愿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运输线的英勇与顽强。他们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这条生命线,为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br> 紧挨着这座铁路桥的,是另一座由日本人建造的铁路桥。虽然没有炸断,它同样未能逃脱战争的摧残,在美军的轰炸下,变得满目疮痍。这座桥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也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双重见证,让人们看到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两座桥并肩而立,它们的残躯相互呼应,共同诉说着那段被战火洗礼的岁月。<br> 沿着鸭绿江向上游十几公里,一座公路桥映入眼帘。这座桥虽然桥面不宽,仅有四米左右,但在抗美援朝时期,它却承载着无比重要的使命。它是志愿军大部队过江的通道,无数的志愿军战士迈着坚定的步伐,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他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崇高信念,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桥西头,金戈铁马的彭大将军和毛岸英雕像庄严肃穆,那坚定的眼神,仿佛依然在凝视着远方的战场,展现出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一旁的炮楼,静静矗立,它是战争的守望者,见证了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而浴血奋战的场景。桥头路两侧,各部队的抗美援朝英雄雕像整齐排列,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被铭刻在石碑上,成为了不朽的传奇。这些英雄们来自不同的部队,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和勇气。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看到这些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身影,他们的呐喊声、枪炮声仿佛在耳边回响。<br> 望着这座断桥,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岁月。那场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也是一场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的正义之战。面对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的强大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忍饥挨饿,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br> 我想起了自己当兵的老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壮举。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在那片狭小的阵地上,志愿军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将整个山头都炸翻了数遍。然而,老部队的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黄继光,这位英勇无畏的英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的壮举,激励着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奋勇向前。孙占元,在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依然顽强战斗,用机枪掩护战友,最终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志愿军战士们前进的道路,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场战役中,老部队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敌人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部队中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奋勇向前。<br> 鸭绿江断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壮烈,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顽强。它们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如今,和平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鸭绿江两岸一片繁荣景象。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鸭绿江断桥所承载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