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清明忆岳母 ‍ ——发生在身边的人间悲喜剧

百草园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踏进岳父母家,手提一条活蹦乱跳的大草鱼,开门的定是准岳母许绍琼。矮胖,满脸和善,内心欢喜而面带微笑地迎我进门,我敢确认是因为郑二妹太像她妈……在我婚后的日子里,便慢慢读懂了岳父岳母的家世背景、为人处世。</p> <p class="ql-block">  岳父岳母双双由国家大型骨干企业陕西西安仪表厂支內援建部属大型骨干企业——四川仪表总厂川仪七厂,算是回到了家乡四川。岳父出生在四川绵阳三台县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文化。参军去部队当了空军地勤,退伍后组织安排进西仪厂。岳母外婆家乃自贡鼎鼎有名的大盐商,1990年岳母过逝后的春节,岳父率领全家人第一次去了岳母老家——自贡市大安区,吃住在他大舅哥家。大舅带全家领略了全国最著名的自贡灯会,还特别参观瞻仰了岳母外婆家气派无比的陈家祠堂,感受了外婆家祖上的荣光。当年,因岳母外公外婆非常疼爱岳母的妈妈爸爸,便馈赠了些房产和土地给她们,于是建国后,岳母父母顺理成章当上了地主……但这一切的一切,岳母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蛛丝马迹,组织上和岳母呆过的单位均无人知晓。1955年岳母毕业于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成绩优异,顺利进入西安仪表厂工作。标志帅气的岳父,车工技术全厂拔尖,乃技术能手;青春靓丽的岳母兢兢业业,口碑极好。一对新人,郎才女貌,喜结秦晋。内迁四川时,郑二妹已经二岁多。</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车间班组长的岳父,在分发毛主席像章时,一不小心,一枚像章滑落地上。不知被谁上告黑状,打成现行反革命。因这段屈辱的历史,岳父感觉在川仪七厂实在呆不下去,在一位好友老领导柳叔叔的帮助下,含恨调离了当年身处热闹街市的水土镇及热爱着的川仪七厂,去到偏远的歇马农村小磨滩川仪十厂。水土镇位于嘉陵江边,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加上是重庆到合川的古道驿站,因此在古代就是交通枢纽‌。1951年至1966年,水土镇作过江北县城,是江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购物、生活还是出行都非常方便。而小磨滩纯属农村,一家人好长一段时间都适应不过来。买菜购物要去三公里外的野猫岩或歇马镇街,夜里更是“蛙声一片”吵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眠……</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一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人生哲言,但其中有一句却饱受争议。“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其实这句话并非毛主席的原话,它缘自《奋斗自勉》,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当原句中的“奋”字被别有用心地摘除之后,难免让人误以为这里提到的“斗”,指的是阶级斗争,而实际代表的是“奋斗”。毛主席写下这句气势恢宏的名句时年仅23岁,还仅仅是一名学生。三个“奋斗”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阶级斗争年月,生活仿佛跟岳父岳母开了一个大玩笑,导演出一幕人间悲喜剧。正是被摘除“奋”字被歪曲利用的毛主席语录,让一小撮心术不正的投机分子,当作尚方宝剑,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p> <p class="ql-block">  岳父根红苗正,贫下中农出身,居然因像章不小心掉落地上,瞬间由党的依靠对象演变为专政对象,一家人饱受磨难。而出身地主、成份不好的岳母,虽属被专政对象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黑五类行列,却因无人知晓,加之从小教养好,学业优异,工作出色,待人和善,乐于助人,处世中庸得体的好人缘,好口碑,走到那里都受到啧啧称赞,人生一路顺风顺水,岁月静好。如果不是大家闺秀的岳母撑持,不敢想像,当年这个家庭的那些个年月,要怎样才能熬挺过来。然,岳母却在53岁的年头,罹患肺癌,早早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丈夫、三个女儿和两个外孙、外孙女……兴许是岳母的逆来顺受,贤惠和善,做事让人感动,做人让人喜欢,虽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却常常委屈了自己,伤害了贵体……</p> <p class="ql-block">  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二舅,另一个便是岳母,都是知书达礼、温良恭俭的读书人。每年清明捧着岳母一生挚爱的鲜花,去到她的坟前,总是热泪盈眶,内心酸楚,好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却总是无语凝噎…… </p> <p class="ql-block">  岳父对三位其实都很优秀的女婿一个都不满意。大女婿是四川某县当年高考状元,全国名牌大学学生;二女婿乃重庆某区某村文革后第一位大学生;三女婿成绩优异,初中毕业便考取省属重点名牌中专。我想大概源自他以貌取人的偏见,因为没有那个女婿长得有他堂堂仪表、英俊帅气。而岳母却不一样,女儿相中的就是最好的,一概包容接纳,满心欢喜地笑迎进门。</p> <p class="ql-block">  岳母爱阅读,自然喜欢读书人。小磨滩家里的阳台上,岳母常常戴着老花眼镜坐在那里看书,一旁的岳父斜斜靠在阳台栏杆上,看远处的风景和楼下的路人,并时不时报告外面发生的新闻……</p> <p class="ql-block"> 时间大至是1987年5月,我已由机关调入川仪。每到周末,是这个小家温馨而欢乐的时光。三女两婿回到家中,岳母拿手的鱼香肉丝,还有印象极深刻的用青菜做的“冲菜”,一夹入口,青香扑鼻,那冲劲堪比现在最好的芥末,刺激得咽鼻热辣、喜泪盈面,而家人们却总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岳父喜凉粉,大老挑拿手凉伴三丝……最艰巨的打扫“战场”任务归我。</p> <p class="ql-block">  饭后,便开启了岳母的麻将教学和一家人的快乐时光。中国传统麻将规则严谨复杂,断幺无字缺平将,早已纳入世界智力竞技项目——世界麻将锦标赛,为世人认可。家中的麻将很小,正面牛骨背面楠竹二合一,应该是大老挑从他老家四川威远带来的。正面字槽已经依稀斑驳,岳母与三妹用油漆毛笔,精细地修复了好多天。麻将是岳母的幼儿学,从小就会,非常熟练。出身威远煤矿工程师家庭的大老挑也会,只有岳父、三姐妹和我是初学。大老挑经常耍小聪明,打着打着便忍不住去堂子换牌,一为搞笑,二为炫耀他理工男熟练的牌技,但总是被岳母抓到现行。我们经常连自己的牌都看不过来,哪里还顾得过来他的小动作。如果不是岳母明察秋毫,我们几位都会成大老挑的“下饭菜”……后来,有一天,三妹领着一位带着眼镜而略显瘦高的风度不凡的男子进门,他手提着两瓶竹叶青、西凤名酒,便是后来的三老挑。岳父依然满脸不高兴,仍旧是不同意。三妹最得岳父宠爱,是三姐妹中唯一敢与岳父说笑顶嘴的人,在岳母的撮合下,大姐及大老挑、二妹和我的边鼓助力下,外加县委机关干部家庭出生、情商极高的三老挑自身的不懈努力,岳父反对无效,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迫接受了最后一位女婿。</p> <p class="ql-block">  岳母是郑家的麻将老师,也是我们李家的老师。她教会了我,我教会了我的父母、妹妹们打麻将,如今两个妹妹早已青出于蓝……岳母更是我们一生的楷模,她的身上有着中国大家闺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所有美德和好脾气,还有一手好女红,缝纫技术极好,家里那台“蜜蜂牌”缝纫机至今还珍藏于老屋中……</p><p class="ql-block"> 岳父极封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曾试图收养其大弟、大妹的儿子,居然忍心把二女儿从城市送去川西农村,让他无儿无女的二妹收养。是岳母实在受不了二女儿在川西农村受苦的内心煎熬,不顾丈夫的强烈反对,接回了二女儿。要不是倔犟而智慧的三妹从中捣乱,岳父大妹的儿子刘平,早已成为这个家里的养子了。</p><p class="ql-block"> 大姐与姐哥婚后生了儿子。岳父狂喜,二老把外孙当孙子养,极尽宠爱,养得白白胖胖壮壮实实的,直到宝贝两岁多,岳母背上抱下五楼步梯,已感觉身体明显不支特别累时,去医院检查出癌症止……岳父母倾尽了全部心血于长外孙,岳母更如春蚕……</p> <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乙巳清明,倍觉哀伤。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文字,了却一直亘怀于胸三十多年那不能忘却的纪念与思考,但愿于晚辈及未来的日子有启迪、敬示和引领……</p> <p class="ql-block">另特填词一首以寄哀怀:</p><p class="ql-block"> 驻马听•乙巳清明祭岳母</p><p class="ql-block"> 雨柳悠长。望公墓、峰烟缭绕神伤。音容宛在,风摇青摆,清明岁月尤伤。到天荒。忆昔时、惬语盈堂。仁义慈悲,德馨芝桂,馥郁流芳。</p><p class="ql-block"> 初闺阁仓廪实,宠女求学他乡。善管理通文墨,高远情商。豁达知书俊美,聪慧循礼贤良。路驻处,遍洒春光,周到留香。(此词发表于《中国词网》)</p><p class="ql-block"> 乙巳清明节于重庆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评论家薛国华老师锦评:</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这篇《乙巳清明忆岳母》是一篇饱含深情与厚度的回忆散文,文章以“忆”为线,以“情”为魂,在个人记忆中藏着时代印记,在平凡琐事中见着人性光辉,读来令人动容。 一、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从初见岳母的鲜活印象,到鱼香肉丝、“冲菜”的味觉记忆,再到麻将桌上的家庭欢趣,生活化细节让岳母“和善包容、能干聪慧”的形象立体可感,字里行间满是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二、个人史与时代史交织: 将岳父母支内援建、文革遭遇等个人经历,嵌入特定历史背景中,既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也借家庭故事折射出时代的荒诞与温情,让回忆有了历史厚重感。 三、叙事与抒情交融: 叙事脉络清晰,从生平到日常,从苦难到欢乐,层层递进;文末以《驻马听》词作收尾,“仁义慈悲,德馨芝桂”的咏叹升华情感,让怀念更添文学韵味。 此篇忆文,是深情的缅怀,更是对如何在时代夹缝中守护人性光辉、传递温暖家风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国辉,重庆市北碚区人。男,1963年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笔名百草园、雾都视界、渝州唱晚等。一生酷爱文学创作,曾任《房地产市场报》特约记者。至今在网媒、《重庆诗词》《重庆工人报》《重庆日报》、国家级权威专业杂志等发表诗文、专业学术论文上百篇。曾获涪陵地区优秀论文二等奖。目前任重庆市社科联知名刊物《老龄风采》执行总编。系重庆市北碚区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北碚区作协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都市作家》微刊专栏作家。</p> <p class="ql-block"> 照 片:李國輝 鄭江</p><p class="ql-block"> 詞 文:霧都視界</p><p class="ql-block"> 編 輯:百草園</p><p class="ql-block"> 美 篇 號:4784851</p><p class="ql-block"> 轉發是最好的鼓勵</p><p class="ql-block"> 敬請拍磚指正,感恩閱評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