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丝绸之路(中亚段)的自然地理情况

费新碑

<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处于东西方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的地缘和地理十字交叉点,现今依然是中国通向西亚及欧洲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这是由东南帕米尔高山向西北咸海和里海倾斜的基本地理形式造成的,两地高差约4000米。如以中国新疆伊犁起至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近3千千米,地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中亚五国行进的路线,如不以现代国家边界划分,仅以地形地貌区分,应该行走了五个地理单元。五个地理单元构成了历史上带状的连续线性的丝绸之路路线。</p><p class="ql-block"> 五个自然地理单元是:1、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2、帕米尔山隘河谷;3、费尔干纳盆地;4、河中地区的三河流域;5图兰低地的呼罗珊东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1、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以文献而言,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是两个区域。伊犁河谷,指伊犁河及支流自东向西的冲积和沉积河谷地区。七河流域,指伊犁河出河谷后在哈萨克丘陵南沿低洼地与其它七条河流汇于巴尔喀什湖所形成的沉积和冲积平原。因两个地区河源均为出自天山的伊犁河,所以我将其归为一个地理单元。学界也因巴尔喀什湖周边地区是伊犁河的下游河套区域,故而,将巴尔喀什湖周围地区统称“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现在分属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伊犁河谷:又称:伊犁盆地,是中国天山山脉西缘山组形成的山谷,北面阿拉套山、别珍套山、科谷琴山;南为乌孙山。它们夹持着伊犁河自东向西形成喇叭口状的自然冲积河谷,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现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拥有。如果以伊利河谷自然地缘形态测算,它东起新疆伊犁哈萨克州新源县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止,约600千米长,南北最宽处275千米,其中哈萨克斯坦约250千米,中国约360千米。</p><p class="ql-block"> 伊犁河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0.4,日照时数2870小时,降水量5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古称“乌孙古道”。</p><p class="ql-block"> 七河流域,又称“四河流域”,伊犁河自天山一出,便汇其他几条河流在哈萨克丘陵南沿低洼地而西而北地澴散漫溢开来,在这里形成了约40万平方千米的冲积平原。中国古籍称此为:“七河地区”,“西海”。七河,是指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瑟河、阿亚古兹河以及巴斯坎河和萨尔坎德河七河。清代地理学家徐松《西域水道记》考记:流向巴尔喀什湖的河流主要有四条:伊犁河、库克乌苏河(今卡拉塔尔河)、勒布什河(今列普瑟河)、爱古斯河(今阿亚古兹河)‌,所以又称为:“四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巴尔喀什湖一直是中国疆域的界湖,汉唐时期为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辖控。中国本土向此地有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突厥的七次民族大迁徙。这里也是古代塞种帕提亚、乌孙、康居、西突厥、喀剌汗、西辽、察合台、准噶尔等政权辖地。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七河地区割让给沙俄,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七河地区属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该地区最大城市,也是哈萨克斯坦旧都。</p> <p class="ql-block">2、帕米尔高原:</p><p class="ql-block"> 帕米尔高原是中国通向西方必须要翻越的大山,也是丝绸之路必须要面对的天堑。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结,如同绳索套扣将昆仑、喀拉昆仑、天山、喜马拉雅、兴都库什五座高山撺掇在一个纽扣上,除兴都库什山外,其余四座山均与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帕米尔”是波斯语,意为平顶屋,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均在6000米以上,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帕米尔高原不仅山体高大,峰峦叠嶂,而且山顶平坦,宽阔无垠,该平顶是几组山脉和山脉之间宽阔的谷地和盆地构成,平顶之下是由诸山隘峡谷间构成了人类可以通行的交通孔道。</p><p class="ql-block"> 帕米尔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帕米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都很大,难行;东帕米尔高原绝对高度较小,谷地宽广,易走,亦为中国的西疆极地。19世纪70年代前一直属于中国,为中国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居住,是古丝绸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现有阿克陶县布伦口三间石屋驿站遗址和塔什库尔干河谷的石头城等6处驿舍遗址。</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佚名《西河旧事》云:“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后文献多袭此说。唐代玄奘实地考著《大唐西域记》所记详尽:“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铩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多出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p><p class="ql-block"> 文中“赡部洲”为佛教经典中所称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赡部树得名,为人类等居处。后人研究玄奘所记范围相当于:北起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塔拉斯一线,南至瓦罕走廊南端兴都库什山,东起今新疆莎车,西至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一带,所以历来谈及古代葱岭的地理范围都引玄奘一说。但现在地理学界将“葱岭”界定为东缘为西昆仑山,西缘为南北流向的喷赤河,北缘是外阿赖山,南缘是兴都库什山,据我所走的路线来看这一区域与玄奘所记范围略有出入。帕米尔高原现为中国、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四国共同拥有。</p><p class="ql-block"> 今日,从中国翻越帕米尔山西去的关隘,现有红其拉甫、卡拉苏、吐尔尕特、伊尔克什、明铁盖、瓦罕基里、塔莎古道、麻塔古道等。</p> <p class="ql-block">3、费尔干纳盆地;</p><p class="ql-block"> 费尔干纳盆地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系流水形成的山间冲积盆地,呈三角形,东西长300千米,南北宽170千米,海拔330-1000米,面积2.2万平方千米。现为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同拥有。</p><p class="ql-block"> 费尔干纳盆地西北以恰特卡尔、库拉马两山脉为界,东北以费尔干纳山脉为界,南临阿莱、土耳其斯坦两山脉。西面由狭长的库贾恩峡谷与饥饿草原相接。主要河流为锡尔河,沿盆地北缘而流。盆地中央是布满盐碱滩和沙丘的亚贾万草原。</p><p class="ql-block"> 费尔干纳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土丰美,气候宜人,因锡尔河自东向西通贯整个盆地,形成了自留灌溉模式而成为中亚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现在耕地面积达1820万亩,以植棉、水果、生丝著称,是中亚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主要城市有库贾恩、浩罕、费尔干纳、马尔吉兰、安集延、 纳曼干、苦盏,也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从历史地缘角度它是中亚东部伊犁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吐火罗盆地三大盆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先秦、西汉文献所记:这里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休循”与“捐毒”都是费尔干纳盆地的游牧小国,东汉未期归属疏勒国。我们这次在费尔干纳地区停留在其西缘的塔吉克斯坦锡尔河畔的苦盏市。这里的“苦盏峡谷”,又称:“库贾恩峡谷”是锡尔河流出费尔干纳盆地的出口。据说此地是波斯帝国的索格狄亚那省统辖地,后为希腊-马其顿巴克特里亚统辖地,是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的“绝域亚历山大城”,也是中国古代文献所记的“大宛国”在地,和汉将李广利征伐“大宛”建功立业之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因费尔干纳盆地资源的丰裕和富庶,数千年来成为各民族在此争夺的利益冲突根源。这里边境交错,百余个民族在此争斗交融,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情况极为纷繁复杂,是个时空的大染缸。苏联时期采取“政治优先”原则划分边界,将费尔干纳盆地最好的土地分给乌兹别克斯坦,将所有水源地分配给了吉尔吉斯斯坦,而出口要道则由塔吉克斯坦掌管,因而形成了相互牵制、相互依赖的地理格局,为冲突埋下了隐患。</p><p class="ql-block"> 如今,“中吉乌铁路”的修建是费尔干纳盆地的大事件。“中吉乌铁路”从中国喀什经土尔尕特山口穿越帕米尔山谷,走吉尔吉斯坦的贾拉拉巴德,止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全程523千米,将真个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这条费老鼻子劲儿的铁路,为何止没有串连起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两国,而止于在费尔干纳盆地中央?为何又没穿出费尔干纳盆地进入中亚最发达,最重要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河中”两河地区,一举成为一条贯通中亚的大动脉?许,是政治原因使其留下了难言的工程遗憾。据说现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均准备修支线对接这条铁路主干线。</p> <p class="ql-block">4、河中地区之三河流域; </p><p class="ql-block"> “河中地区之三河流域地区”此名词,分两说:</p><p class="ql-block"> 一、 “河中地区”是指中亚源于帕米尔高原的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它们纵穿图兰平原中的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形成自流灌溉农业的发达地区。中国古文献将其称为:“河中地区”,又因其区域数千年来包容接纳了几乎世界上各种各类的主要文化,学界称为:“东方的两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二、 “三河”,是指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尚河。这是我实地亲眼所见由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形成的“H”形的自然中心地理结构,并领略了这一地区汇世界文化的辉煌与伟大的历史过往后,而将三河“一锅煮”所下的名词定义。</p><p class="ql-block"> 阿姆河,古时被称为“乌浒水”、“妫水”,长约2620千米, 面积105万平方千米,是中亚地区水量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阿姆河源自帕米尔高原南部,源头为瓦罕河,与帕米尔河汇流形成喷赤河,与瓦赫什河汇流后更名为阿姆河,进入阿姆河盆地(亦称吐火罗盆地),再穿越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最终注入咸海。</p><p class="ql-block"> 锡尔河,中国文献称:“药杀水”、“叶河”,长约2212千米,21.9万平方千米,是中亚地区排名第二的河流。这条源自天山山脉的河流,上游为纳伦河借助冰川的强大动力,一路向南下,随后,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又从库贾恩峡谷穿出,最后流出克孜勒库姆沙漠,消弭在咸海。</p><p class="ql-block"> 泽拉夫尚河,这是三河中最重要的河流。“泽拉夫尚”,波斯语 ,意为“含金的”,有金沙可淘,中国文献称:“那密水”,长约877千米,面积1.7万平方千米,源出于天山-阿赖山系的突厥斯坦山,流经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所夹中间的平原地区,从撒马尔罕流向布哈拉,最后消失于卡尔库拉附近沙漠。泽拉夫尚河由于处于“东方两河流域”的中央河谷平原,自然而然成为河中地区的中心。这里土地平整、水源充沛、道路畅通、人口稠密是中亚历史上最核心的农业板,又称:“黄金河谷”。考古研究:这里的原生居民为东伊朗人、东伊兰人、粟特人等等。古波斯“贝希斯敦刻石记功碑”记:河中地区属波斯阿契美德王朝的索格狄亚那省统辖,是 “伊兰”世界(波斯帝国)与游牧的“图兰”世界(伊朗语族斯基泰人、突厥语族马萨格泰人)对峙的中间区域。中国唐代文献记载:泽拉夫尚河地区还哺育了“韶武九姓”的康、石、安、米、何、曹、史等国。由于泽拉夫尚河地区处在中国、印度、波斯三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而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地区,并孕育了伟大的中亚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泽拉夫尚河流域现为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南部。</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路线主要在沿三河中游的城市群中穿行,在数次渡过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后,沿阿姆河北上,基本上通贯性的走完了丝绸之路(中亚段)全域的塔什干、比什凯克、杜尚别、古盏、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乌尔根奇、达沙古兹等城市。</p> <p class="ql-block">5、图兰低地的呼罗珊东北地区:</p><p class="ql-block"> 这次中亚行,我们向西最远到图兰低地的西北角,尔后,自咸海南南下从中亚最大的卡拉库姆沙漠穿越600千米,抵达南边的呼罗珊东北的阿姆河灌区,即现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马什哈巴德。</p><p class="ql-block"> 图兰平原,又称图兰低地,北纬35- 47度,东经70- 55度,面积1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低于海平面,和海拔不足100米的凹地。其北起哈萨克丘陵,东接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南抵伊朗高原北部之科佩特山脉,西临里海,现为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西北部的广袤低地。图兰一词,是波斯语对中亚的称呼,据《列王纪》意为图尔人(Tur)的土地。图兰平原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第三纪后,图兰平原抬升为陆地,里海和咸海是当时海洋侵蚀的遗迹,也是中亚和西亚的界地。图兰平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为温带荒漠气候,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湿润气流很难到达,年降水量100~200毫米,所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沙漠广袤、盐沼广布,其北部和西部为中亚最大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孜勒库姆沙漠。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为了推动图兰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提出“白金计划”,通过阿姆河运河建设,推动当地的棉花生产。</p><p class="ql-block"> 呼罗珊地区,位于伊朗东北部,波斯语为“东方日出之地”。 呼罗珊地区是波斯帕提亚王朝后形成的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今伊朗东北-土库曼斯坦东南-阿富汗西北区域。呼罗珊地区,不仅是伊朗高原的门户,也是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交通要道。历史上波斯人东走,阿拉伯人北上、突厥人西下,蒙古人南去,均走此通道通向东方和西方,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这里也是中国文献所记:古安息国在地。</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间在呼罗珊地区的卡拉库姆沙漠和科佩特山交界处,留下了弥漫着波斯文明的气息伊朗的马什哈德、土库曼斯坦的马什哈巴德、尼萨、木鹿城等遗址,令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这次中亚之行,直观的看见了和理解了中亚由东部天山和帕米尔山的高地,逐渐通过哈萨克丘陵的过渡,在穿过克孜勒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再走向图兰低地,直抵西部的里海和咸海东高西低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中亚五个自然地理区域,唯其南部因东南地区高山流水造就的冲积和沉积平原,连续性的将数百个绿洲贯通起来,形成了一条横贯中亚约三千千米的丝绸之路。这一路线处在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北纬35-55度,东经50-80度的人文地理带,是中亚人口最集中的区域。其路线选择与中亚的基本地理形势相关,是完全根据自然地理的选择,所谓:“天选之路”。</p><p class="ql-block"> 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丝绸之路(中亚段)资源丰富,物产充足,气候适中,道路平坦,与我们印象中饥饿贫困,边塞苦寒,道路崎岖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它是一条生机勃勃、交流频频、商贾熙熙的道路。正是因为这一自然地理条件的优渥和通坦才造就了厉数千年之久远,令无数英雄折腰,横贯东西方伟大的“丝绸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