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探秘之旅(三)—— 阿塞拜疆

艳阳高照

<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之国”——拜火教的发源地阿塞拜疆</b></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结束了格鲁吉亚的行程,我们从“上帝的后花园”飞往真主护佑的“火之国”,阿塞拜疆。<br data-filtered="filtered">“阿塞拜疆”一词源于波斯语,意为“火的国家”。这个称号应该说是源于自然禀赋、宗教传统、历史传播及文化认同的多重交织。其一,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备,地表天然气渗漏后遇明火会持续燃烧,形成“永不熄灭”的火焰景观;其二,该国泥火山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光巴库地区就有400多座,被称为“泥火山之都”;其三,公元前1世纪,拜火教传入阿塞拜疆,教徒视火焰为神圣纽带,认为其代表智慧与净化力量。因此,“火之国”既是地理特征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按照我们的行程,在阿塞拜疆只有两天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首都巴库。作为首都,巴库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独特魅力,因为游览时间的限制,也就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认识一下这座城市。 <b>高台公园</b><br><br><div>标志性的景点先从高台公园开始。这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纪念碑建筑,建于1998年,主要用于纪念在1990年“黑色一月”事件和纳卡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纪念碑以金色水晶穹顶塔、长明火和八角星地面设计为核心元素,兼具历史纪念与观景功能。‌‌<br></div> 公园周围的一尊火炬塔。 <b>比比海巴特清真寺</b><br><br><div>高加索三国的宗教信仰各有不同,基督教是亚美尼亚的国教,格鲁吉亚多数人信封的是东正教,而阿塞拜疆则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90%的人信封伊斯兰教。 比比海巴特清真寺是阿塞拜疆的伊斯兰教中心及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之一。<br></div> 该寺始建于13世纪,原建筑于1936年被毁,后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现为融合伊斯兰与希尔万沙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宗教场所,兼具宗教活动与旅游功能。 寺内的穹顶,装饰华丽。 和多数清真寺一样,游客进寺时女士需要穿上清真寺提供的带帽子的长跑。 <b>戈布斯坦泥火山</b><br><div><br></div><div>距离巴库大约70 公里有一处叫作戈布斯坦的地方,这里的泥火山群是阿塞拜疆最具代表性的地质奇观之一,以全球最大泥火山群闻名(占全球总数的45%),由天然气驱动的低温泥浆喷发形成,兼具科研价值与旅游吸引力‌。<br></div> 进入泥火山群景点,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的泥沼景观,整个土黄色的荒原让人有一种恍如置身于外星球表面的遐想。然而,景区内却有一处建筑极具现代感,矗立在这片荒原中,显得格外神秘,有点科幻电影的感觉。 泥火山,是地球表面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喷发物质主要是冷却的泥浆,不同于真正的火山,所以也称“假火山”。这些泥火山大小不一,大的有2.3米高,小的则像小土坡。 泥火山是由泥浆与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其中,泥浆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构成。泥火山外型多为锥状小丘或者是盆穴状,丘顶部常有凹陷,并由此喷出泥浆与气体。 走近一些,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到火山口里咕嘟咕嘟地冒泡的景象,像一大锅黑芝麻糊,据说实际上他们的温度很低。 这是景区的游客接待处,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艺术展。 火山泥仿造的泥火山。 用泥火山的岩浆制作的艺术品。 虽然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多,但是这里的一切确实让我难以忘怀,也是这次旅行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景观之一。 <b>戈布斯坦岩画</b><br><div><br></div><div>在泥火山不远处,就是戈布斯坦岩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海底,后变为戈壁。中部荒漠地区的岩石高原上,有近6000幅岩画,距今已有4万年历史。岩画内容包括史前人类、动物、战争、宗教舞蹈、斗牛、赛艇、持矛战士、骆驼商队以及太阳和星星等。<br></div> 这些岩画都具有上万年的历史,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b>巴库的火焰塔</b><div><br></div><div>火焰塔是首都巴库的地标建筑,屹立在巴库里海边的高地上,在城市的任何角落几乎都能看到它。三座火焰状的塔体用蓝色镜面玻璃做外墙装饰,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晶莹剔透,熠熠生辉。</div> 火焰塔是美国HOK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建筑群的这三座大楼分别是酒店、公寓、写字楼,晚上塔身的灯光秀是巴库的标志性景观,如同火焰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可以说火焰塔充分展现了阿塞拜疆对火的崇拜。 <b>阿利耶夫艺术中心</b><br><br><div>阿利耶夫艺术中心也是阿塞拜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扎哈 · 哈迪德工作室之手的白色后现代建筑,包括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会议中心。室内外都是极简流动的线条,这样的空间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液体空间”。<br></div> <p class="ql-block">远处望去,这个建筑有点像一顶墨西哥人的大草帽。阿利耶夫艺术中心以“反对直角”的崭新建筑面貌,摆脱了前苏联时代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据说北京的银河SOHO和上海的望京SOHO也是出自这位设计师之手。这两座建筑也都体现了建筑师的流动线条的设计理念。</p> <b>巴库的现代建筑</b><br><br><div>沿海滨大道,可以看到各种现代建筑,展示了巴库的现代化发展。<br></div> 巴库之眼。 水晶宫。 夜晚,在灯光的装饰下,更能感受水晶宫带来的别样体验。 城市地平线。 <p class="ql-block"><b>巴库老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庶的经济让巴库这座因石油而繁荣的城市时尚与传统并存。然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千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始建于7到12世纪的古城。漫步在巴库古城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石油尚未被发现的年代。</p> 老城的面积达22.1万平方米,拥有1,300多户人家。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库墙城及城内的希尔万沙国王宫殿和少女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ul><li><b>少女塔</b></li></ul><p class="ql-block">少女塔坐落在巴库老城中心,是12世纪所建的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这座建筑外表上看并不是那么吸睛,但它不仅是防御工事的象征,更是爱情的见证。围绕着少女塔有着各种爱情传说,其中之一讲述了一位家境殷实的少女与一位家庭贫困的少年之间的爱情故事。少女的父亲因门第之见,强迫她与少年断绝关系,然而少女却以死抗争,最终从塔顶跳入里海,少年闻讯后也跳入海中寻找心爱的姑娘。。</p> <ul><li><b>希尔凡宫</b></li></ul>建于15世纪的希尔凡宫,是一座典型的阿塞拜疆式宫殿,是巴库老城的标志性建筑。宫殿实际上是一片建筑群,包括宫殿主体、陵墓、清真寺、浴室等部分,于12世纪末至14世纪晚期在巴库古城的制高点一点一点修建完成,展示了一系列迷人的中世纪伊斯兰建筑风格,宫殿内还藏有很多文物。这座宏伟的建筑是阿塞拜疆历史的见证者,宫殿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br> <ul><li><b>阿塞拜疆文学博物馆</b></li></ul>博物馆于1939年成立,以在波斯文学中极为重要的浪漫史诗诗人尼扎米(Nizami)的名字命名。馆内收藏了大量手稿、稀有书籍、书籍插图等,藏书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五世纪初甚至更早,可谓阿塞拜疆文化的宝库。<br> <ul><li><b>微型书博物馆</b></li></ul>馆内的微型书展品出自当地收藏家Zarifa Salahova,数量超过五千本,已被授予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br> 博物馆藏书中不乏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的名作,最小的书籍甚至需要使用放大镜才能阅读。 <ul><li><b>老城的街巷</b></li></ul> 身处老城内,照样可以看到火焰塔。 老城里随处可见各种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阿塞拜疆艺术家的智慧与创作力。 墙壁上的雕塑似乎在修饰一段浪漫故事。 阿塞拜疆老城瓦希德雕像。瓦希德是阿塞拜疆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这尊头像上的树枝,象征着文学创作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小人像均为瓦希德作品中的人物,代表其文学成就;后脑勺的4个人像为瓦希德生前的同事,体现其与文学界的联系。 网红打卡点“狮子涂鸦”。 这处狮子涂鸦是当地艺术家Ali Shamsi工作室的标志性创作。涂鸦巧妙利用墙体结构,将墙面的植物融入狮子毛发设计,形成立体视觉效果,尤其是眼睛部分采用特殊材料,从不同角度观看时呈现动态感。 狮子涂鸦对面还有“花妖树涂鸦”。他们已成为老城打卡点的一部分。 巴库老城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随处可见各种流浪猫,他们形态各异,而且与游人可以亲密接触,这让我联想起阿塞拜疆人爱狗的特点。 到处为止,阿塞拜疆的两日游告一段落,当晚导游为我们安排了一顿极具特色的晚餐。晚餐在一个叫作博物馆的餐厅,据说还是外交部长开的。餐厅环境古老,甚至带有一点神秘的特色,晚餐的形式也很独特,主菜有两道,烤羊排和手抓饭,大厨亲自为客人表演,客人们不仅享受到美食,还欣赏到用餐的过程,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也为我们这次旅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感兴趣的就来观看以下这段视频吧。 <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