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潜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凭借勤劳与智慧,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门类与项目之多名列全省前茅。</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潜江广大文化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不断探索非遗“利用”与“活化”新路径,让民众更亲近本土化根脉更深刻感受本土文化厚度,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凝聚力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非遗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非遗+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多的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更快生长、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潜江文旅新形态、新场景、新体验,必然有力推动潜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江汉平原皮影戏(国家级传统戏剧类)</p><p class="ql-block">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流行于潜江、天门、仙桃等地的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2006年由潜江申报,江汉平原皮影戏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江汉平原皮影的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其唱腔认歌腔、渔鼓腔为主,演唱剧目达300多个。近年来,潜江大力推进该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非遗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全国皮影展演金奖”等多项荣誉。</p> <p class="ql-block">荆州花鼓戏(国家级传统戏剧类)</p><p class="ql-block">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传统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最早的中路子戏有“十八个水半本”,大部分是“对子戏”和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行戏”,传统表演绝活有“摘花”“带彩”“咬碗”等。</p><p class="ql-block"> 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现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戏研究院)饮誉中国戏曲界,被称为“上升剧种的代表”,创作演出的《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等多台精品剧目荣获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2006年,由潜江申报,荆州花鼓戏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p> <p class="ql-block">潜江民歌(国家传统曲目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民歌是荆楚古音遗声,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潜江民歌与农事劳动联系紧密,在水田区主要有栽秧歌、车水锣鼓、礁号子、坐丧鼓及小调、儿歌等;在临进河堤区,有薅草歌、打麦歌、小调等。潜江民歌音调丰富多彩, 代表曲目有《数蛤蟆》《十许鞋》等。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潜江通过建立潜江民歌传习基地、举办潜江民歌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民歌后继人才,扩大了潜江民歌的社会影响和流行范围。</p> <p class="ql-block">潜江草把龙(国家级传统舞蹈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草把龙流行于龙湾一带,是以舞龙祈福禳灾为主的民间传统信俗。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草把龙以舞龙的形式表现,源于先秦时期求雨的雩祭。用稻草扎制草把龙灯是稻作文化地区之地久远的传统,存续着古老的荆楚遗风。相传古时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坠于此地,百姓纷纷用稻草遮护龙身,后演化成草龙。</p><p class="ql-block"> 舞草把龙多在春节或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中和节”期间。也会应旱涝灾害、瘟疫流行、民俗活动时随机进行,潜江草把龙是民间崇龙、尊龙意识及多神信仰的复合产物,其研究价值体现在历史、民俗和艺术等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潜江灯会(国家级民俗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灯会历史悠久,在唐《酉阳杂俎》、清《荆州府志》、《潜江县志》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潜江灯会多在元宵节前后举行,会期多为三日至七日。主要有拜庙祈福、赏灯赛亮、游街闹春、互赠节礼等。</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潜江灯会影响日盛。连续举办全市性灯会21届。其花灯品类丰富,工艺精巧,多盏精品花灯曾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上亮相,还被选送至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巡展。</p><p class="ql-block"> 潜江灯会承载着延续民俗文化、维系民众情感的重要作用,传达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文旅融合的语境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潜江唢呐(省级传统音乐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唢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潜江人称唢呐艺人为“吹鼓手”。</p><p class="ql-block"> 潜江唢呐有长短之分,可细分为“大号子”“中号子”“小号子”,长唢呐曾流行于王场、积玉口等地。如今已濒临消亡,小唢呐由冲嘴子、杆子和罩子三部分构成,冲嘴子也叫哨嘴,装有艺人自制的苇哨,俗称叫口,选用野生芦苇制成。杆子就是音管,用土生竹子做成。喇叭罩子是钢制扩音器。</p><p class="ql-block"> 潜江唢呐的流传方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口传心记,多使用传统工尺谱,乐队由鼓、钹、大锣、马锣、勾锣等五件和两支以上唢呐构成,表演时锣鼓先行,唢呐跟进。红白喜事各有不同的曲牌调式,表演中有严格区分。</p> <p class="ql-block">潜江高台舞狮(省级传统舞蹈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高台舞狮是流行在浩口、竹根滩、熊口一带的传统习俗,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相传狮子舞祖师为晋代光武夫子。隋唐时瓦岗军聚义,按十三太保规矩,搭台逢单不逢双,取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为标高“以东北向为宜。</p><p class="ql-block"> 潜江高台狮舞套路是大字门,招式有西天望月,蛤蟆晒肚,四脚踏雪,倒挂金钩,白蛇吐箭,铁树开花,偷梁换柱等。</p> <p class="ql-block">潜江木雕(省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木雕的文化根基可溯自古楚宫宛群木构建筑,现存的古代潜江木雕器具多属明清时期散落于民间的构件遗存。</p><p class="ql-block"> 潜江木雕分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小木雕刻则指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积玉口资福寺、熊口吊脚戏楼是古时潜江木构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滴水雕花床”是潜江传统家具装饰木雕的代表作。“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是极富色彩的部分,浓郁的原生态与乡土味决定了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麦秆画(省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麦秆画在潜江称为麦贴画,也称麦秆贴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潜江麦秆画由河南籍苏光友老艺人向上辈学艺,落户潜江后以家族传承方式传承至今第四代。在题材和内容上融入潜江本地风俗习惯和文化元素,历经百余年,吸收和融合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会议厅等室内装饰。</p> <p class="ql-block">潜江油纸扇 (省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油纸扇起源于清末时期,旧时潜江人视之为随身物、定情物和“送端阳”的馈赠佳品。其流布核心区域在龙湾、熊口等地。</p><p class="ql-block"> 看似简单的油纸扇其制作工艺颇为繁杂,细分近30道工序,主要流程为:车扇把、做挑担、劈骨签、栓骨签、撑扇弓、拉窝子、走围线、印彩花、糊白纸、剪边稍、贴角花、描颜色、油扇面等。</p> <p class="ql-block">剧装戏具(省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剧装戏具中的“戏剧服饰”俗称“行 头”,是从属于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服装服饰。清朝末期,龙湾的第一代“衣箱”艺人熊再庚,从最初对已有戏剧服饰进行整理、修补,逐渐发展为制做戏服、戏帽、朝靴等,传承至今已有六代。</p><p class="ql-block"> 该项目主要为戏服和盔头制作,品种繁多,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戏服分类按照戏曲“生旦净末丑”行当划分,制作工序有选料、印图案、绣花片、熨整、裁剪、缝合等多个步骤,潜江戏剧服饰制作技艺虽然存续至今,但因传承后劲不足,项目已近濒危。</p> <p class="ql-block">潜江焌米茶制作技艺(省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方言中的“焌”意指将冷水倒入热锅时发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焌米茶也称“糊米茶”“米行茶”和“细腰茶”,是潜江民间日常食用的一种风味主食。具有降糖降脂,减肥瘦身的功效,是炎炎夏日人们消食解渴的时令佳品。据潜江县志记载:“在竹根滩、杨市、泽口一带农闲时一日只吃两餐,夏季喜食焌米茶。”</p><p class="ql-block"> 焌米茶的主要原料:大米、小麦等,以糙米为佳,其制作过程主要有:清理、焙炒、淘洗和焌煮。“焙炒”重在火候,以小火炒制,炒出的米粒内外微黄为合适;“焌煮”重在时长把握,煮出的米粒以半开为最佳。</p> <p class="ql-block">潜江竹编(省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传统竹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非编制两大类。编织技法以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为主,花式多样,精巧耐用;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等民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坚固实用,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潜江裁缝(市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裁缝 ,专指从事裁剪、缝纫制作服饰的艺人。旧时称“缝穷的“土裁缝”</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凭借“一刀剪”“看体裁衣”等缝纫绝活的15万潜江裁缝大军走出本土,占据广州、深圳,布局江浙沿海、创造了“一根尺子丈量南北、一把剪子奔波东西、一腔实诚裁缝天下衣”的产业神话,成就了潜江“裁缝之乡”的美誉。2007年,“潜江裁缝”被评为“中国十佳”劳务品牌。</p> <p class="ql-block">杆秤制作技艺(市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相传,木杆秤由鲁班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了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p><p class="ql-block"> 杆秤为纯手工打造,工序繁琐。制作工具有锤子、刀子、步子、钳子、锥子、钻子、剪子、锉等,杆秤制作艺人或削或钻或锉或磨或量或刻,要经过刨圆,划线定位、打眼安秤纽、铝皮包头、校秤定盘、钻孔上秤星、打磨抛光十多个环节,整个过程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市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陶瓷传统技艺的核心在于本土性,其工艺流程:备泥,分为挖泥、湿润、过筛、晾晒、调泥和炼泥等步骤;泥塑成型,有泥条、泥板、灌浆、压模、拉坯成型等工序;制釉以及上釉,以制备好的釉水通过喷釉,荡釉和浸釉等方式上釉;烧制成品,烧制大致分为电烧、气烧和柴烧三大类。潜江传统陶瓷兼具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点。</p> <p class="ql-block">铁匠技艺(市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铁匠技艺是潜江古老的手工锻造工艺,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传统打铁工具有铁匠炉、风匣、手锤、砧子、大锤、磨石等。打铁技艺的主要流程为熔铁、锤打、成型,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门环、泡钉、门插等。</p><p class="ql-block"> 打铁先得本事硬。沉重的大锤轮番起落,需要的是气力和耐力。每一件铁制品的出炉都凝结着艰辛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传统榨油技艺(市级传统技艺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传统榨油技艺有着自身的讲究,炒、碾、蒸、踩、上架、挤压、出油等多道工序。</p><p class="ql-block"> 炒,将菜籽、花生、芝麻、或是棉籽放入锅中用文火炒到大半,把冷却后的炒籽交给老黄牛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碾子,讲</span>究“粗细适当”;</p><p class="ql-block"> 蒸,取一块饼的料敞开摊放粗皮上,借开水锅搭蒸汽,以原料表面变湿,变色力度;</p><p class="ql-block"> 踩,以铁箍为“围”,以一把谷草为“衣”,将原料包实、踩压成“饼”;</p><p class="ql-block"> 上架,将饼叠放于油槽上,从上往下挤压,出油,在“起呀”“落呀”的号子声中,清澈的油珠子汇入油缸,油香扑飘进十里八乡。</p> <p class="ql-block">折纸花瓶(市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折纸花瓶利用传统的折纸技术,将扑克牌采取正反翻面对折的手法,仿古建筑和景泰蓝瓷器颜色制作而成。折纸花瓶制作工具为自制的铁转盘孤形模具,工艺制作流程为选材、折叠基本件、安插条形件、组合成品等、潜江折纸花瓶样式、种类丰富,代表性作品有八宝鸡寿瓶宝香炉瓶、景秦蓝青花瓶、束腰美人瓶、小四吉梅瓶、如意瓶、戏曲人物脸谱瓶等,均有一定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糖画(市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糖业生产是糖画艺术的源头。每逢年关时,潜江农村人家都时兴用大米加麦芽熬制麻糖,粘合炒米做成“麻糖果子”待客。有些能绘善画的人,就以春节熬制的糖为材料,加热为糖稀,浇绘出各种动植物形象,走村串户,给小孩做玩具和零食。</p><p class="ql-block"> 糖画艺术承袭了我国国画的白描艺术手法,其走线浇画的风格,不失为传统绝活,使用的原料和作画工具也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地域性。</p> <p class="ql-block">剪纸(市级传统美术类)</p><p class="ql-block"> 潜江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除用于祭祀祖先和供奉神仙所供品装饰物外,在生活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农家妇女用于鞋帮、鞋底、枕花、衣裤板的板样及各类民间装饰等。</p><p class="ql-block"> 潜江剪纸主要分布在潜江园林,广华,江汉油田以及龙湾、张金、积玉口等地,现已形成传统剪纸,油田剪纸,农民风格剪纸等不同流派。</p> <p class="ql-block">渔鼓(市级曲艺类)</p><p class="ql-block">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流行于潜江、 天门、仙桃等地。 </p><p class="ql-block"> 渔鼓历史上溯至唐代,是道长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后来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潜江渔鼓地方特色鲜明,以唱为主,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渔鼓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潜江渔鼓艺人保存有300多个案本,如《封神榜》《三国志》《隋唐演义》等。</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在目前全市138个非遗项目中选取了有较强代表性的5个国家级、8个省级、9个市级代表性项目展现。因此,“叹为观止”抑或“意犹未尽”定是必然。展示历史底蕴、匠心精神、潜江美学和潜江智慧,见人、见物、见生活。</p><p class="ql-block"> 潜江非遗是潜江的、是中国的。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语境下,进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驻足于此,欢迎更多的人们打卡潜江、体验“非遗里的潜江”。</p><p class="ql-block"> 利用、活化文化遗产已是我们直面的“时代课题”。寄托于一次次远行的脚步,书写永不停息的奋斗华章,我们坚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致敬一</p><p class="ql-block">致敬潜江非遗的历史基因。</p><p class="ql-block">致敬潜江非遗的匠心故事。</p><p class="ql-block">致敬潜江非遗的活态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