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北京万寿寺纳凉游记

京哥

<p class="ql-block">北京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路22号,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作为皇家祝寿祈福场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万寿寺成为皇家祝寿祈福的重要场所。乾隆皇帝多次在万寿寺为皇太后举行盛大的祝寿庆典 ,庆典场面宏大,仪式庄重,有众多的王公大臣、高僧大德参与。寺内佛音袅袅,钟鼓齐鸣,彰显皇家的尊崇与虔诚。除祝寿外,在国家遇到重大事件,如战争胜利、祈求风调雨顺等时候,乾隆也会派人或亲自前往万寿寺举行祈福法会 ,借助佛教的力量为国家和百姓祈求福祉。</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明代始建:由万历帝生母李太后于万历五年(1577年)主持修建,次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迁入永乐大钟,在寺东北侧增建了钟搂</p> <p class="ql-block">清代发展: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乾隆、光绪等朝多次对万寿寺进行修缮扩建,使其成为东中西三路建筑群,形成如今所见的基本风貌。</p> <p class="ql-block">近现代变迁:1934年,在万寿寺内开办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2017年至2022年进行了整体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中路:为主体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p> <p class="ql-block">东路:为方丈院,是寺院住持修行、居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12万余件历代艺术品,以明清文物为主,涵盖佛教造像、宫廷织绣、传统家具等。</p> <p class="ql-block">西路:为行宫院,主要建筑有大门、寿茶房、寿膳房、前正殿、正殿、梳妆楼、大悲堂等,慈禧太后游颐和园时经常在这里歇息、喝茶</p> <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万寿寺始终与明清两代统治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是清代皇家庆典的重要场所,对研究明清历史和皇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历经清代三次重修扩建,万寿寺形成了三路七进的庞大格局,其中西路为帝后行宫,慈禧对西路行宫的建设与完善有重要影响,使其富丽堂皇,满足自己出行驻留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寺内的建筑、彩画、造像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和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如大雄宝殿内的倒坐观音塑像,工艺精湛,是北京明清时期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 年),为给皇太后祝寿,乾隆皇帝对万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此次扩建在明代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万寿寺的规模和格局,增建了许多建筑,如大雄宝殿等重要殿宇,使得寺庙的建筑更加宏伟、功能更加完善。建筑风格上,融合了皇家建筑的庄严大气与佛教寺庙的宁静肃穆,彰显出皇家寺庙的尊贵与威严。 比如大雄宝殿,采用了高等级的建筑规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庙会与民间歇后语</p><p class="ql-block"> - **“万寿寺弯腰——顶儿上见”**: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浴佛节,万寿寺对外开放庙会,同时期蓝靛厂西顶娘娘庙也有庙会。百姓在万寿寺见面作揖后相约“顶儿上见”(指西顶),后衍生为“一较高下”的谐谑语。</p> <p class="ql-block">御笔题字与赐物</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为万寿寺御笔题写了不少匾额和楹联,如“金粟祥光”匾额等 ,这些御笔题字不仅提升了万寿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也体现了皇帝对寺庙的重视和尊崇。此外,乾隆还赐予万寿寺许多珍贵的佛像、法器等物品,丰富了寺庙的宗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失踪与和珅盗宝之谜</p><p class="ql-block"> - 明代万寿寺假山用太湖石堆砌,乾隆年间重修时这些奇石不翼而飞。传说和珅之父常保任万寿寺工程监修时,奉旨将太湖石移往圆明园;后和珅任圆明园总管,又将部分太湖石及西洋门设计移入恭王府花园。恭王府的汉白玉西洋门与万寿寺乾隆年间所建西洋门风格相似,成为佐证。</p> <p class="ql-block">慈禧对万寿寺的修建改造</p><p class="ql-block"> 建筑增建:光绪二十年(1894 年),慈禧太后借60寿辰,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万寿寺,扩建了延寿殿,增建了千佛阁(壁间嵌有小佛数千,慈禧常在此拈香礼佛 ),新建了专门用于梳妆的日照楼(即后照楼,又称慈禧太后梳妆楼,位于万寿寺西路行宫正殿后 ),还将周边良田圈进,作为寺院专属菜园 ,并将寺庙升格成了行宫,有“小寿宁宫”之称 。至此,万寿寺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的“不祥之迁”</p><p class="ql-block"> - 明永乐大钟原藏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迁入万寿寺,每日由六僧撞击,声震京城。明末天启年间,京城流传“京西白虎位不宜鸣钟”的谶语,大钟被视为不祥之物弃置于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移往觉生寺(今大钟寺),此钟现为国家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览:如“吉物咏寿”展览,集中展示寿文化文物。在修缮后,有5个基本陈列、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贵文物是首秀。</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与慈禧出行、驻留</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前临长河,慈禧乘船去颐和园时,必定在此拈香礼佛、休息更衣 。慈禧对这里十分偏爱,在光绪十八年(1892 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的五年间,她曾50多次驾临万寿寺 。</p> <p class="ql-block">山门顶“洪福齐天”百蝠彩绘、假山象征三山的结构、西洋门巴洛克风格遗存,以及新发现的康熙时期未焚尽“疏文”残片。</p> <p class="ql-block">李太后与“三山一寺”的象征传说</p><p class="ql-block"> - **三山聚灵**:明万历年间,李太后(自称“九莲菩萨”)主持修建万寿寺时,因寺后无山,特从佛教名山普陀、峨眉、五台取土筑假山,山顶建小庙供奉三尊菩萨像,象征将三山“搬入”京城。信徒一日游寺即等同朝拜三山,积万年寿数,故得名“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甄嬛”原型太后的行宫之谜</p><p class="ql-block"> - 乾隆生母崇庆太后(《甄嬛传》原型)的六十至八十大寿均在万寿寺举办。但西路行宫建筑等级仅为王府规格,低于皇家标准。据考因该行宫最初由康熙祖母孝庄设计,未按帝后行宫规制建造,乾隆沿用而未逾制。</p> <p class="ql-block">发迹传说与“老佛爷”称呼由来</p><p class="ql-block">光绪初年,慈禧谋划二次垂帘听政 ,太监李莲英为迎合她,让万寿寺僧人制作了一尊面容与慈禧相仿的观音菩萨像。待慈禧前往万寿寺,僧众山呼“太后老佛爷”,并将她领到三世佛后,见到那尊观音像。此后,“万寿寺双佛显圣”的故事传开,“老佛爷”这个称呼也从万寿寺传遍京城,慈禧也心安理得地独揽大权 。不过,“老佛爷”实际是绰号,在正式场合,清朝官员需跪安说“臣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只有太监和内务府官员会在背后这样称呼慈禧。</p> <p class="ql-block">九莲菩萨显圣:李太后借佛教神化自身权威,寺中曾供奉其“九莲菩萨”画像,传说此举为万历皇帝巩固统治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的“救命之恩”传说</p><p class="ql-block"> - 据传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进京朝贡时遭明兵部围捕。危急关头,他求助李太后,恰逢太后在通州建寺“上梁”(传统忌杀生),加之女真族曾进献貂皮,太后遂下令释放努尔哈赤,并赠其九莲菩萨画像。此恩被清皇室铭记,顺治二年(1645年)特赐“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将前朝寺庙升为清代护国寺院。</p> <p class="ql-block">渗金多宝佛塔与舍利疑案</p><p class="ql-block"> 寺内无量寿佛殿藏有明天启年渗金多宝佛铜塔,传说明代李太后私藏了一粒隋代佛舍利于塔中。该塔现为北京地区罕见佛教艺术精品,但因保护需要无法开塔验证,成为一桩历史悬案。</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盛景:乾隆为母祝寿时,仿江南市井在长河对岸建“苏州街”,商铺林立、吴语软侬,成为清代京郊民俗文化缩影。</p> <p class="ql-block">与皇家园林体系的关联</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处于皇家园林的重要连接位置,它临近长河,乾隆时期对长河进行疏浚整治,打造了从京城到颐和园的水上御道 。乾隆皇帝在往返京城与颐和园时,经常会在万寿寺驻跸、休憩 ,这样万寿寺就成为皇家园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与周边的皇家园林共同构成了乾隆时期京城西北郊庞大的皇家园林活动区域。</p> <p class="ql-block">康熙填池缩佛的“孝心赶工</p><p class="ql-block"> 1685年,孝庄太后中风未愈,康熙为圆其登五台山夙愿,借万寿寺象征五台山的假山,紧急重修寺庙,工期仅半年。因时间仓促,工匠将原居东西配殿的十八罗汉像缩尺移入大雄宝殿合供,后花园莲池也因冬季结冰无景可赏而被填平。这场以孝为名的工程,实为政治与亲情交织的仓促演出。</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如一部折叠的暗史,每一片瓦当都倒映着权谋的冷光,每一寸梁木都承载着信仰的叹息。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个王朝在神性与人性间摇摆的隐喻——行至此处,或可听见历史暗涌的潮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