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生中,每一段深刻的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吉林延吉三道插队期间,于公社所在地的一所义务教育完全中学担任高中住宿生管理员的日子。与住宿生们朝夕相处的时光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对乡村学生有了最为真实的了解,他们是我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自身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span>那段岁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作经历,它是我人生轨迹里的一笔重要历练,<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是我一生都珍视的宝贵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1977年6月,原三道中学高中部管理员、延吉市知青小魁突然顶替回城。于是,三道中学的随校长和葛书记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帮忙担任三道高中部住宿生管理员,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我深知这项工作来得仓促,任务繁重且困难重重,但同时也明白,这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因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老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欣然答应了。经过三道公社党委的批准,我正式踏上了三道中学高中部住宿生管理员的岗位。</p> <p class="ql-block">三道中学的住宿生们都来自离公社所在地20里外的大队或林场,他们都是三道中学的高中生,论年龄,他们也就比我小6岁左右。为了将宿舍打造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园,我从中心二队集体户搬到了学校,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我踏进宿舍的那一刻,便感觉自己与学生们成为了一家人。宿舍里弥漫着家的氛围,每天都能听到家人般温暖的问好,看到那亲切的微笑。在茫茫人海中,一位上海知青与当地的高中住宿生们相聚于此,这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各自的差异,但却志同道合,我们都热爱着宿舍这个小家,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住宿生管理员,应当是一位合格的收纳员和保管员,也是一名尽责的食堂工作人员。那时,住宿生们通常是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所以每到星期天下午至晚上,便是我最为忙碌的时候。我需要将学生们带来的粮食一一过秤后仔细收下,同时收取每周的搭伙费,并认真记好账目。住宿生的饭菜由葛书记和朱会计的爱人负责制作,她们会提前将第二天的伙食安排告知我,我则把相应的粮食和费用交给她们。起初,我对做饭一窍不通,但在她们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习,看着她们做,跟着她们学,后来也能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了。那时,葛嫂和朱嫂的孩子还小,早晨家务繁多,所以住宿生的早饭她们常常轮流来做。而我们的住宿生王晓军同学,总会主动起早帮忙烧锅做饭,她那娴熟的动作让我惊叹不已,她默默奉献的精神更是让我深受感动。每天三顿饭前,我都会提前来到食堂,与葛嫂、朱嫂一起为学生们分配饭菜。我们始终秉持着公正的原则,为学生打饭菜,同时也要求学生们按需所取,不浪费一粒粮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格外金贵,确保粮食不受潮、不霉变,做好保存工作,是我重要的职责。我会将吃不完的玉米面定期晾干,然后放入小口容器中,隔绝空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对于放在槽子里的苞米碴子,我每天都会去翻动,让它们透透气,保持干燥,防止霉变。</p> <p class="ql-block">住宿生管理员,应该是一名处处为学生着想的服务员。那时,住宿生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主食不是玉米大饼子就是苞米大碴子,菜品也大多是缺油的萝卜、土豆和白菜。为了改善学生们的伙食,我想尽办法,四处找关系,从老东家中心四队菜园子弄来新鲜蔬菜,去粮站争取一些细粮,到供销社弄点豆油。偶尔,我也会将多余的玉米和社员交换细粮,或者把队里分给我的细粮拿出来与学生们共享。葛嫂和朱嫂心灵手巧,她们总是能动脑筋将粗粮细作。她们做的玉米白面发糕,松软可口,不粘牙齿;煮的红豆玉米碴子粥,香郁软滑,营养丰富。记得那时吃大饼子,我们总是先吃底部,因为那里脆脆的、香香的。后来,我们还会把吃剩下的饼子切成片,撒上些许细盐,放在火里或锅里烤,烤成嘎巴后,吃起来同样香脆可口。每个周日回校时,总有一些学生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他们会悄悄地把这些美味放在我的橱柜里,这份心意让我感动不已。在那个年代,没有所谓的红包,老师不会索要任何东西,有的只是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以及老师对自己言传身教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住宿生管理员,还应当是一位砍柴能手。因为在那个年代,做饭做菜、烧炕取暖都离不开柴火。三道沟无霜期短,十月就会下雪,寒冷的天气里,寝室里还得烧火炉,所以事先储备充足的柴火至关重要。于是,我们每周都会抽出一两个下午,前往西山的沟里砍柴。说实话,那时作为管理员的我,在砍柴方面并不称职。我不熟悉山路,都是同学们领着我去;我也不会伐木,同样是同学们带着我一起干。同学们对我非常照顾,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工,比如和女生们一起把砍下的柴火集中起来。砍柴结束后,我会联系生产队的赶车手,将柴火及时拉回住宿生宿舍。这时,住宿的男女生们便会各展身手,锯的锯,劈的劈,堆的堆,他们个个都是生活能手,那熟练的动作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也让我不禁自叹不如。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满满的一车柴火,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不到两小时就整理完毕了。当然,为了感谢为我们送柴火的车把式,我们会送上一斤白干聊表心意。</p> <p class="ql-block">住宿生管理员,更应该是学生人生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住宿生们在校超过五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因此,宿舍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活、交往的场所,更是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好这个“家”,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秉持着关爱学生的心态去管理,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们的宿舍有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领导,有自告奋勇的学生骨干,还有同学们共同制订的住宿生守则,形成了互相督促、遵规守纪的良好风气。每天晚上,宿舍都会有集中学习活动,一是总结一天的住宿情况,二是一起巩固在校学到的文化知识。1977年秋天,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深知高考临近,学习任务艰巨,住宿生们夜间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们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分秒必争,发奋学习,用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住宿生管理员,还应当是一位学习型的辅导员。我是一名六八届初中生,初一还未读完,便因文化大革命失去了校园学习的机会。尽管后来我自学了初中数学和物理,但面对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高中生,我深知自己在文化学识、知识积累方面与他们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正是这种差距,成为了我奋进的动力,让我学习更加勤奋刻苦。我让家人从上海寄来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书涵盖了初高中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点,非常适合我这样的社会青年自学。我珍惜一切空余时间,抓紧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学校的物理老师,让他们帮忙解答力学、电学、光学、热学中的难题;向数学老师请教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请化学老师解析化学实验中的问题。回到宿舍后,我便化身为小老师,在晚自习时为学生们辅导功课,与他们一起加油鼓劲,共同学习。</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几乎所有城市的中小学都设有校办工厂,规模虽不大,产品也相对简单,但却是学生们勤工俭学的基地,也能为学校带来一定收益。我们三道中学虽地处乡村,却也有自己的校办工厂。1977年年末,师生们利用第二课堂,成功培育出了优质的木耳菌。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与宿舍的骨干们商议,决定开始种植人工木耳,用其收入来改善三道中学住宿生的生活。我与三道林场沟通后,上山砍了一些柞木树,将它们拉回,堆积在宿舍旁靠近三道河溪的地方,准备等来年春天种上学校的木耳菌。我们还计划通过冬季上山搞副业,攒钱买一台水泵,仿照自然环境为柞木浇水,期待着木耳茁壮成长,黑耳朵朵盛开,大家一起憧憬着那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三道中学的宿舍面积不大,我在此生活的时间也不算长,但这里却凝聚了深厚的感情,交汇着无数的梦想。每天的生活、劳动与学习,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那艰辛却又温馨的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友爱的力量,体会到了师生情、同学情的珍贵。我忘不了住宿生的男组长楚延明、仇国华同学,女组长王艳军、曲秀兰同学,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他们为大家做出的无私奉献;也忘不了活泼幽默的王树花,诙谐风趣的石良柱,人小志大的楚迎秋……他们为宿舍带来了无数的开心与快乐,这些美好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周临近结束时,我总是格外舍不得与学生们分开,一周的相处,让他们成为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与他们相伴,我收获了太多的帮助、感悟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1978年1月24日,我被招工到延吉市陶瓷厂。离开了这个与学生们一起共建、一起管理、一起成长的家园,我心中满是不舍。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我,如今四十七年过去了,心中的那份情结依然未曾消散。它珍藏着我青春的记忆,记录着我成长锤炼的过程,更是我励志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起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