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二):幸运的少年(1)

刘建英Jane

<p class="ql-block">(二)幸运的少年(1)</p><p class="ql-block"> 母亲六岁那一年,即1949年底四川省解放,那时,我母亲家人口就只剩下三口之家了。</p><p class="ql-block"> 真可怜,虽说不是战火的直接造成,但贫困、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以及腐败无能的政府,导致民不聊生,这都是那个战争年代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写照吧。</p><p class="ql-block"> 好在随着全国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我母亲也开启了她幸运的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图片说明:陪母亲到厦门植物园(2023年)</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第一年即1950年,母亲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分到了地主家的田、地、房子和一些食材粮食。当一家三口兴致勃勃的搬出租房(佃户),拿着不多的家当搬进了地主家的房子的时候,母亲环顾四周,小小的她一手拽着她父亲,一手拽着她大哥,开心的东看看、西瞧瞧,快乐地叫着:“满满、哥哥,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有自己的家了,太好了!”(不知道为什么,老家四川过去有的地方叫爸爸为“满满”、“宝宝”、“老汉”---我上网查了查,好像是历史的原因,因为四川历史上有过多次人口大迁移,从北往南、从东往西)。</p><p class="ql-block"> 她爸爸望着幸存下来的唯一女儿,她哥哥看着这个唯一的妹妹,内心一阵酸楚。父子俩对母亲更多了一份怜爱和呵护!</p><p class="ql-block"> 话说分到的房子方位朝向很好,且就在地主家主屋(堂屋)旁边。这里说明一下,据母亲讲,当年他们队里那个地主,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种凶神恶煞般的人。相反,属于比较乐善好施型,整个家族也是奉行勤俭节约。主要靠行医看病发的家,也就是中医世家。所以,那个地主家人也没有受到多少大型的批斗啥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中医世家,家里就有很多中医药书籍。而母亲上小学后,也逐渐认识了很多字。她说,隔壁“地主”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她,同情她,或大或小的经常照顾她这个从小没娘的女娃娃。</p><p class="ql-block"> 所以,母亲得以有机会看了一些医药方面的书和一些古书。而且主人乐于跟她讲解,加上她可能有悟性,比如中草药,如今她能辨认好几十种呢。以至于在她自己六十多岁患上顽疾皮肤病、我找多个专家也没治好时,她要我开车到郊外山上去扯了好多种草药回家,然后煮水泡澡竟然治好了她的皮肤瘙痒。(这是后话,以后详细记录她的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1950.10--1953.7),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代第二件大事就是母亲的哥哥当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于 1951年奔赴朝鲜战场了。据说当时我外公哭得稀里哗啦的,毕竟他只剩下二个没娘的孩子啊。但我舅舅读了点书,有文化又思想好,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前身)的先进积极分子,所以一报名就被批准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记得送行那一天,她胸前戴着他哥哥的大红花,牵着哥哥的手,在大人们的敲锣打鼓声中,加入到送军队伍那热闹而难忘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始于1950年10月,1953年7月结束。期间母亲和他父亲以及“准嫂子”(出征前,舅舅讲好的一门亲事,且“准嫂子”就是一个院子里的邻居---母亲善良的“准嫂子”后来成为我的舅妈,对我也是关爱备至)他们一方面担惊受怕、苦熬等待,一方面也享受着新中国“军属”家庭的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我母亲这个时候又多了“准嫂子”的爱护和关心,所以,她的少年时代是快乐的,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老天保佑,战争结束了,我舅舅没有牺牲,带回来一堆的荣誉勋章和那顶帽檐上被子弹穿过的棉帽子(可惜这些东西后来在我舅舅去世后,在我舅妈手上大约在80年代末,被人全部骗走了)。母亲家团圆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