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休以后,总喜欢返回我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学校看一看,去追寻自已曾经的青春年华。我亲眼看到的是曾经熟悉的教室、操场、图书馆大都改变了模样,更令我吃惊的是无论是我求学过的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大都越办越大。我工作过的几所中学当年都是标准的“四六轨”即初中每个年级平行四个班,高中每个年级平行六个班,现在呢?高中每个年级10个班,甚至是20个班。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城市的新住宅小区高楼拔地而起,但新建小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却很少增加,这就让人想到,房地产开发商赚了大钱,居民孩子上学却无人关注。城市的规划中,教育设施的建设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还是继续深造的大学校园,难道不应该有个规摸轨制的要求吗?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不是商场,也不是工厂,学校是越大越好吗?</p> <p class="ql-block">据网上资料,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学是日本的北海道大学,面积约为6.6万公顷(660平方公里),这个面积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约570分之一。而在中国,面积最大的大学是东北林业大学,总面积达到了3.3万公顷(33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学之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大学目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大学规模差异较大,且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人数也会发生变化。在中国,根据搜索结果显示,人数最多的大学是郑州大学,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共有学生7.7万余人,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各类在校研究生以及来自85个国家的留学生。而河南大学在校人数六万余,是一所非211高校,但入选了双一流后发展迅猛,人数还有可能增加。</p> <p class="ql-block">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绝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更不是校园面积的无限延伸、班级数量的盲目叠加。近年来,部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出现的“规模办学”热潮,值得我们冷静反思:学校,真的是越大越好吗?</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四六轨”的办学规模在许多地区是常态——初中每年级四个平行班,高中每年级六个平行班,师生比例相对合理,教学资源分配均衡。教师有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操场、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校园里既有学习的专注,也有成长的温度。而如今,不少学校的班级数量翻倍增长,初中每年级十个班、高中每年级十二个甚至二十个班的情况并不少见。看似“繁荣”的办学景象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规模扩张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稀释。一所学校的承载能力并非无限,操场就那么大,课间操时学生摩肩接踵;实验室数量有限,分组实验变成“围观实验”;图书馆座位紧张,阅读时光成了“抢位大战”。教师的精力被摊薄,原本能细致批改的作业变成了“批量盖章”,原本能深入沟通的家校联系变成了“群内通知”。当教育从“因材施教”退化为“批量生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被淹没在庞大的群体中,教育的本质意义难免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规模膨胀容易滋生管理漏洞。过大的办学规模会增加管理难度,从课堂秩序维护到校园安全保障,从教学质量监控到学生心理疏导,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人多事杂”而出现疏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学校将“规模大”等同于“质量好”,盲目追求招生数量、校园面积等“显性指标”,却忽视了师资水平提升、课程体系优化等“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这种“重规模轻内涵”的倾向,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育强国的核心是"强质量"而非"强规模"。大学不是越大越好,并非校区越多、学生越多就越能培养出拔尖人才;中小学不是越大越好,并非班级越多、生源越广就越能筑牢教育根基。真正的优质教育,应当是资源配置科学、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质量过硬的教育,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每个教师都能从容施教的教育。</p><p class="ql-block">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跨越,</p><p class="ql-block">需要建立科学的办学标准。国家应尽快制定大中小学办学规模的规范,明确班级数量、招生人数与校园设施、师资配置的匹配比例,让学校规模与教 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各地在规划教育发展时,应摒弃"规模崇拜",把重心放在提升教育内涵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而非追求规模的"教育工厂"。</p><p class="ql-block">教育的真谛,在于用心灵唤醒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当我们褪去对"规模"的执念,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学校大小适度、资源适配、温度常在,才能真正筑牢教育强国的基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中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较小的班级规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搜索结果,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优化班级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p><p class="ql-block">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优化教职工配置标准,降低中小学班额,以适应人口发展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提案中提到,我国现行的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与OECD国家平均班额相比较大,因此建议有步骤、分地区推广小班化教学,逐步缩小班级规模。</p><p class="ql-block">此外,教育部也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其中提到了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接受监督,以及要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p><p class="ql-block">这些措施旨在通过缩小班级规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加公平和个性化的教育。通过这些改革,可以期待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p> <p class="ql-block">推进小班化教育,打造优质校园生态</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当下,在当下出生人口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许多马上就想到学校关闭,教师减员,其实根本出路不是停办学校,而是大幅度减少班容量,把学校办成精细化教学的精品学校。推进小班化教育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如今部分学校班级规模过大,人均教学资源被稀释。大班额里,学生们在狭小空间中学习,身心发展受限,老师也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小班化则截然不同,学生数量减少,老师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关注,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得以挖掘。</p><p class="ql-block"> 小班化教育,配合适度的学校人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学校人数与操场、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谐共生,学生才能在宽敞的操场上肆意奔跑,在设备充足的实验室大胆探索,在安静的图书馆沉浸书海。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小班化教育,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助力他们茁壮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