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之旅十五 西敏寺 伦敦眼 泰晤士河游船

蘋行-蘋语

<p class="ql-block">英式早餐很习惯,就像习惯这淅淅沥沥的雨天。忽然好像明白了英国人为什么喜欢喝早茶和午茶了,常年的阴雨绵绵,人常年被困于建筑,只有在英国的各式红茶里可以找到些许安慰吧~~</p> <p class="ql-block">今天去西敏寺、伦敦眼、国家美术馆。从酒店过去,路程不远。</p> <p class="ql-block">昨天city walk,已经观看了西敏寺的外部建筑。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宫殿(也译作: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及圣玛格丽特教堂,它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联邦时期)安葬和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实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从这个角度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可以看到旁边的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本钟。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北面紧挨着的是圣玛格丽特教堂。西敏寺完全自筹资金,并无王室、英国圣公会或国家的财政拨款,而完全仰赖门票收入与捐赠。</p> <p class="ql-block">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威斯敏斯特宫、西敏寺和圣玛格丽特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建筑,代表了英国哥特式艺术的各个阶段的惊人序列。</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i):除了中世纪对英国建筑的影响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发挥了另一个主导作用,在19世纪哥特式复兴时期,影响了威斯敏斯特宫的查尔斯·巴里(Charles Barry)和奥古斯都·韦尔比·普金(Augustus Welby Pugin)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v):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一种具体的方式说明了长达九个世纪的议会君主制的特殊性。无论是皇家陵墓、教堂、威斯敏斯特大厅、上议院或下议院,其艺术无处不在,和谐共存,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确实是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也是非常特别的。</p> <p class="ql-block">昨天CITY WALK拍摄的阳光下的西敏寺。</p><p class="ql-block">教堂主体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布局,本堂部分高达31米,穹顶设计狭长高耸,成为英国哥特式建筑中拱顶高度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介绍双塔高达68.6米,飞扶壁(Buttress)的运用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这是哥特式建筑典型的力学与美学结合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外部装饰以烫金雕花和镶嵌图案为主,配合彩绘玻璃窗(如北玫瑰窗的基督与使徒图案),使教堂呈现出华丽而庄重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西大门融合哥特式与巴洛克风格,上方安置有10座20世纪各教派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1998年新增)。 ‌</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一位中国人,苗族牧师王志明‌,他1907年出生,1973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信仰被枪决,1980年平反‌。</p><p class="ql-block">‌入选意义‌:他是十位殉道者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代表,体现了基督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前的克里米亚战争纪念柱,发生在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又一次体现。拿破仑战争后的几十年,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和近东地区势力迅速扩张,有成为新一代欧洲霸主的迹象。这一次,英国又不计前嫌,跟法国结盟一起打击俄国。"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名言正是出自这一时期的首相巴麦尊的一次国会演讲 "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 only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 "</p> <p class="ql-block">今天预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排队的人不算多,大概20分钟就进入了教堂。进入教堂才发觉教堂里已经人山人海的,人们都早早的来到这里。确实,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来伦敦一定要来看看的地方,这里不仅是长眠着著名的人物,且是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宗教博物馆,更是艺术的殿堂!其建筑群承载了数百年国家庆典与文化传承,单单那些精湛的雕塑一天都看不完……</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威斯敏斯特教堂在Saberht国王(Saberht of Essex)时期就已经建成,最初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1045年至1065年间按照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萨克逊王曾发誓要去朝圣,却没有信守诺言,教宗叫爱德华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赎罪。威斯敏斯特教堂最早是为本笃会教士而建的,于1065年12月28日完成。</p><p class="ql-block">1245年-1517年间威斯敏斯特教堂再次重建,第一阶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组织,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三世时期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的。</p><p class="ql-block">1503年亨利七世叫人建了一个礼拜堂。</p><p class="ql-block">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后,1534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院也被国王控制,并在1540年关闭。这段时期内原本给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拨款都全部被转移给圣保罗座堂。在女王玛丽一世统治时期威斯敏斯特教堂曾短暂地重开,但在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再次关闭了威斯敏斯特教堂。</p><p class="ql-block">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规定由王室直接管理,并把建制从修道院改为法政牧师团。 从此管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主任牧师(dean),而且由国王任命。威斯敏斯特教堂是除牛津和剑桥以外英国最重要的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这里被翻译成英文的。</p><p class="ql-block">1066年,哈罗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个在此加冕的国王。同一年的圣诞节,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从此之后一般的英国君主(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绝大多数的英国君王都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只有少数几个君王例外,例如哈罗德二世和征服者威廉是由约克大主教为其加冕的,爱德华二世由温彻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在英格兰,玛莉一世由温彻斯特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是由卡莱儿主教加冕,因为资深主教都是天主教徒且拒绝为新教女王加冕、威廉三世与玛莉二世由伦敦主教加冕,因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绝承认新君。</p><p class="ql-block">1300年-1301年,加冕座内置加冕石,加冕座称为“圣爱德华宝座”。1308年之后的历次加冕都使用这一座椅。</p><p class="ql-block">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而重建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并将他的遗体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三世本人也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从此之后大多数的英国君主死后都葬在这里(不过亨利八世和查理一世之后大多数君主都葬在温莎)。</p> <p class="ql-block">18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p> <p class="ql-block">进入西敏寺,礼拜堂中世纪扇形垂饰和宏伟的钟乳石状拱顶、拱肋形成放射性图案扑面而来,31米高的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拱顶给人以巨大的震撼感!其双廊式布局包含本堂、侧廊与陵寝区,墙面镶嵌95尊圣人雕像(部分现存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这里安葬了从哈罗德二世到乔治六世17位国王,形成独特的王室陵寝群。同时,作为英国君主加冕礼的举办地,在圣·爱德华礼拜堂西侧有著名的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它高踞于祭坛前面的高台之上,宝座下有一块称之为“斯库恩”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荣耀与死亡仅一步之遥,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窗花随处可见。玫瑰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一大特色,因为,玫瑰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西敏寺在南北耳堂各有一扇图案不同的玫瑰窗。此外,北耳堂上下两层柱廊之间是一排6个柳叶窗,南耳堂的两排12个窗户则有着三叶草几何窗饰,与高高的拱顶相映成辉,宏伟、圣神!</p> <p class="ql-block">这座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哥特式圣殿﹣﹣西敏寺教堂,像一本用石头和玻璃写成的英国史诗,每一道拱肋都镌刻着千年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内安葬了很多历史名人和名人纪念碑,主要有:</p><p class="ql-block">科学家</p><p class="ql-block">艾萨克·牛顿‌(1791-1861):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p><p class="ql-block">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奠基人,墓碑刻有“Charles Darwin 1809-1882”。 ‌</p><p class="ql-block">‌斯蒂芬·霍金‌(1942-2018):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骨灰安放于西敏寺。 ‌</p><p class="ql-block">‌约翰·赫谢耳‌(1859-1943):曾任英国天文学会主席。 ‌</p><p class="ql-block">‌威廉·汤姆孙‌(开尔文勋爵1824-1907):热力学和电学领域先驱。 ‌</p><p class="ql-block">政治家</p><p class="ql-block">‌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期英国首相,1874-1965)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戴安娜王妃‌(1961-1997):英国民众深爱的王妃,墓碑刻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1961-1997”。 ‌</p><p class="ql-block">文学家</p><p class="ql-block">‌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墓碑刻有“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p><p class="ql-block">‌简·奥斯汀‌(1775-1847):英国小说家,墓碑刻有“Jane Austen 1775-1847”。 ‌</p><p class="ql-block">‌勃朗特三姐妹‌(安妮、夏洛蒂、艾米莉):英国作家,墓碑刻有“The Brontë Sisters”。 </p><p class="ql-block">诗人角</p><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西敏寺保留其纪念碑,刻有“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BURIED AT STRATFORD-ON-AVON”。 ‌</p><p class="ql-block">西敏寺还安葬了法拉第、狄拉克、麦克斯韦等科学家,以及哈雷等人物。 ‌</p> <p class="ql-block">除了君主以外,贵族可以葬在礼拜堂,而僧侣和与教堂有关的人则葬在回廊。 1400年,乔叟葬于教堂南向甬道。乔叟,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体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被公认为是中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英国诗歌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英国诗歌之父”。而诗人可以葬在乔叟周围(即今天所称的“诗人角”)。逐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或竖立纪念碑就成了一种荣誉,今天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安葬着的包括了英国的贵族、诗人、将军、政治家、科学家等约3000名。</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的诗人角(Poets' Corner)现在是纪念英国文学巨匠的专属区域。莎士比亚纪念雕塑正位于此区域的显眼位置,设有莎士比亚的纪念雕像和纪念碑,虽然莎士比亚本人埋葬在斯特拉福德,但西敏寺也保留了他的纪念碑,上面刻有“KEATS 1795-1821 SHELLEY 1792-1822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BURIED AT STRATFORD-ON-AVON”。</p> <p class="ql-block">君主及王室成员安葬在礼拜堂;政治家、科学家等安放于南向甬道区域,丘吉尔的纪念碑即在南向甬道。</p><p class="ql-block">上一篇美篇说过,丘吉尔墓位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镇(Woodstock)的圣马丁教堂(St. Martin's Church)墓地,毗邻其出生地布伦海姆宫(Blenheim Palace)。‌‌‌‌</p><p class="ql-block">‌但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逝世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命令,丘吉尔的灵柩在威斯敏斯特大堂停放三天,供民众吊唁。之后,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了国葬仪式。这是自1914年以来,首次有非王室成员享受如此高规格的葬礼,自他之后,至今也未再举行同等规格的葬礼。此外,议会也休会三天,以示悼念。国葬当日,大约有32万民众前来向丘吉尔致敬,超过100个国家的政要出席了丧礼,包括法国总统戴高乐、加拿大总理莱斯特·皮尔逊和南罗德西亚总理伊恩·史密斯等。王室成员也出席了丧礼。灵柩由议会议长和3名政党党魁,以及国防和海陆空参谋长守护。灵柩后由火车送到他的出生地伍德斯托克布伦海姆宫附近的巴拉顿,并安葬于当地圣马丁教堂的家族墓地。而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写在了他和他的妻子的合葬墓地上,充满戏谑,但也像极了他的风格:“我做好了准备去见我的造物主了,但是他是否准备好承受见我的那种折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p> <p class="ql-block">"学霸"聚集地科学区:这里躺着牛顿、达尔文、霍金等科学巨匠,地砖刻着他们的名字,堪称"地表最强名人墓园"</p> <p class="ql-block">找达尔文地砖,唱诗班前仰望牛顿和达尔文雕像,低头就能"偶遇"霍金,感受"群星闪耀时"的震撼!</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大晴天,太阳透过彩绘玻璃窗散发出缕缕圣光洒落在拱顶,洒落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何等的圣洁!</p> <p class="ql-block">‌科学角区</p><p class="ql-block">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奠基人,墓碑刻有“Charles Darwin 1809-1882”。 ‌</p><p class="ql-block">1882年4月26日,达尔文逝世三个月后在此举行国葬,成为首位因科学成就而非贵族身份安葬于此的平民。</p> <p class="ql-block">牛顿的墓碑前人始终是最多的,这座被金色雕花环绕的特别的石棺,正是用三棱镜分解阳光、用万有引力"拉住"月亮的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说牛顿1727年的葬礼,来自法国、荷兰、德意志的学者自发聚集,瑞典科学院甚至派代表献上镀金棱镜。这场葬礼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集体宣言——理性与科学正式成为新的文明基石。当时,英国大法官+两位公爵+三位伯爵为他抬棺,这排场连国王都少见!这一阵容象征着科学、政权与学术的共谋,表明牛顿的成就不仅是个人智慧,更是国家荣耀。紫色天鹅绒棺罩,传统上仅用于王室成员,但牛顿的棺木被允许覆盖绣有数学公式(如《原理》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紫色布料。</p><p class="ql-block">祭坛上未摆放圣经,而是牛顿的光学实验仪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棱镜与望远镜</span>),暗示自然哲学已成为新的信仰。</p><p class="ql-block">墓碑上的宇宙密码:顶端女神手托地球仪,象征他"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底座天使捧着棱镜,暗喻光学研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拉丁铭文:碑文称牛顿“以数学证明了神的宇宙框架”,巧妙调和了科学与宗教的矛盾。</p><p class="ql-block">蹲下身看石棺侧面浮雕:那组星图藏着彗星轨迹,正是他计算出哈雷彗星回归周期的"手稿"复刻!</p><p class="ql-block">牛顿的葬礼开创了“科学家国葬”传统,后世如达尔文(1882)、霍金(2018)均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无一能超越牛顿的荣耀。</p><p class="ql-block">牛顿葬礼证明,盛大的仪式能塑造集体记忆。今天,NASA为宇航员举行太空葬礼、CERN为希格斯玻色子发现举办庆典,均可追溯至这一传统。</p><p class="ql-block">英国通过牛顿葬礼向世界宣告:科学是国家实力的核心。这一模式被法国(先贤祠安葬伏尔泰、居里)、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接纳科学家)效仿。牛顿的碑文将他的发现描述为“揭示神的秩序”,使得教会不得不承认:科学并非信仰的敌人,而是理解上帝的新途径。这一妥协为后世科学争取了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这场葬礼,不仅是牛顿个人的荣耀,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向——它宣告:真理的探索者,亦可享有帝王的尊荣。三个世纪后,当霍金的骨灰被安葬在牛顿墓旁时,教堂的钟声再次敲响,仿佛在提醒世人:科学,已成为现代世界最庄严的信仰。</p><p class="ql-block">据说,站在教堂中殿第12排长椅处,用仰角拍摄墓碑全景﹣﹣哥特式尖拱与雕像形成"科学与信仰"的奇妙对话,下午3点阳光斜照时金箔雕花会发光。</p><p class="ql-block">伏尔泰(当时流亡英国)在《哲学通信》中写道:英国人对待牛顿的葬礼,就像古希腊人对待阿波罗的祭祀。</p> <p class="ql-block">霍金的墓碑上刻有“SRHEN HAWING 1942-2018”,标注了他的生卒年份。墓碑设计包含黑洞图案及描述黑洞温度的公式(霍金辐射理论的核心公式)。该墓位于牛顿和达尔文墓之间,符合西敏寺安葬科学家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平民的逆袭:一块无名墓碑因碑文"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一块很普通、无名氏的墓碑,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景点。几乎每位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拜谒。墓碑上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没有墓主的介绍,但是众人都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感动着。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p><p class="ql-block">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p><p class="ql-block">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p><p class="ql-block">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 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p><p class="ql-block">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p><p class="ql-block">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当我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异想天开,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收窄了视野,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到了暮年,雄心壮志荡然无存,我最后想做的就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也不可能。</p><p class="ql-block">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p><p class="ql-block">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据说,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时醍醐灌顶,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抗暴,积极的反种族隔离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态度,他从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开始,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他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并挺身领导南非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自此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p><p class="ql-block">曼德拉的励志故事,让这块无名的墓碑更加出名。我们要想改变世界,必须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这与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非常契合。</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的建筑群融合了宗教功能与皇家历史,其结构创新与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伦敦眼(The London Eye)就在不远处,都靠近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同时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是伦敦的地标及著名的旅游观光点。</p><p class="ql-block">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当时赞助商还是英国航空公司因此又称千禧之轮,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由序号1排列到33。因为宗教忌讳,无13号),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2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伦敦眼”是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千禧摩天轮"。乘客可以乘坐"伦敦眼"升上半空,鸟瞰伦敦。“伦敦眼”在夜间则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了泰晤士河的梦幻气质。伦敦眼还为2015英国大选亮灯,红灯代表英国工党,蓝色代表保守党,紫色代表英国独立党,黄色代表自由民主党。</p> <p class="ql-block">预约前往的,进入“伦敦眼”玻璃舱,空间很大,半个小时的旋转,到达伦敦的上空,俯瞰方圆25英里范围内的壮丽景色,解说的地标进入视野。</p> <p class="ql-block">俯瞰议会大厦、大本钟、伦敦桥、西敏寺、圣大保罗大教堂等地标性建筑,立体感受这千年古城与现代城市的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伦敦眼下来,几分钟就来到泰晤士河观光游船,游览英国的母亲河,乘坐在船上,近距离地欣赏沿岸的风景,享受悠闲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也称泰姆河,在拉丁语中被称Tamesis,威尔士语称Tafwys,英语称River Thames,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注入北海。全长346公里,是英格兰最长的河流,英国的第二大河流。</p> <p class="ql-block">19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英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泰晤士河遭受了严峻的污染问题,经过长达150年的持续努力,英国政府投入了超过300亿英镑的资金河治理,成为全球流经首都的河流中最洁净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在英国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流域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随后古罗马人和撒克逊人也选择在此河畔定居。沿岸形成了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伦敦等。</p> <p class="ql-block">伦敦眼、西敏寺、议会广场、大本钟迎面而来。伦敦桥(英文:London Bridge)是泰晤士河上的一座重要的桥,修建于1179年-1209年,是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几经重建的大桥,也是该河上28座桥梁中位于下游的一座桥,地处伦敦塔附近,连接着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伦敦市的威廉王大街。伦敦桥是伦敦的象征之一,也被称为伦敦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始建于1750年,现桥体于1862年重建落成。该桥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桥身为绿色以呼应下议院议席色调,全长1223英尺,设有七跨半椭圆拱形结构。桥梁西岸毗邻英国国会大厦与大本钟,东岸连接伦敦眼等标志性景点,已成为伦敦核心旅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伦敦塔桥,它的设计在世界桥梁建筑业中有一定地位。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高约60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支撑着两岸的塔,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能够自动往两边翘起,此时行人可改道从上层通过。桥内设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桥中购物、聊天或凭栏眺望两岸风光。从外表来看,塔桥的两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石 塔,但实际上塔身的结构主要是钢铁的。里面装有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的水力机械。塔桥自建成以来,机械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发生故障。巨轮鸣笛致意后,上升机械只需一分钟便能使桥面升起。</p> <p class="ql-block">所以,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一座上开悬索桥,因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如今是座拥有6条车道的水泥结构桥。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伦敦东区商业的上升发展,带动了对伦敦桥下游一座穿过泰晤士河的新桥梁的需求。但这座桥不能建成是传统的固定桥,因为将会切断当时位于伦敦桥和伦敦塔之间的港口设施,假如新桥太低的话船就无法开到码头了。1870年泰晤士河下的一条人行地道开通了,但它依然无法取代一座新的桥梁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英文:HMS Belfast light cruiser,舷号:C352),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爱丁堡级轻巡洋舰的2号舰。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是英国第二艘以国家名义保留下来的战舰。该巡洋舰以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市命名,排水量达到11553吨。</p><p class="ql-block">该舰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役参战,而今停泊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塔桥附近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属帝国战争博物馆管辖。</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附近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是英国罗马风格时期的一座城堡式建筑,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塔现为英国著名博物馆之一,陈列有珍贵的各种文物,是英国人心中的“故宫”。</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既是坚固的兵营要塞,又有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有天文台、教堂、监狱等建筑。围墙内占地18公顷。</p><p class="ql-block">其历史可追溯到1078年,当时是因军事需要而建,防止敌人逆河入侵,但却从未在战争中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p><p class="ql-block">伦敦塔最重要而且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因其是用乳白色石块建成,故又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碎片大厦,上海浦东没让建造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的千禧桥。</p> <p class="ql-block">伦敦“小黄瓜”金融城圣玛丽斧街30号</p> <p class="ql-block">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虽然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或许可以反过来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p><p class="ql-block">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它是伦敦地标之一,激发了无数诗人和小说家的创作灵感,孕育出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水面交通繁忙,被誉为英国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去今天最后一站,英国国家美术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