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我们在新绛县住下后,先后看了几个历史存留下来的古建,元代署衙应该是最大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这里第一眼看到的是鼓楼。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建筑,其主体结构一直保留至明代。它面宽五间,进深四椽,采用三重檐歇山顶设计,周围环绕着回廊。鼓楼的东西两侧还设有砖券门洞,门楣上分别刻有“振远”和“振昕”的匾额。在元代之前,这里曾是一座谯楼(瞭望楼),负责瞭望和报警。然而,随着元代末期绛州知州李荣祖的倡议,鼓楼得以修建,并于1348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进入鼓楼门洞的不远处,经过一个大牌坊,就来到了绛州署门口。</p> <p class="ql-block">我国现存有三座元代衙署大堂。临晋县衙大堂,位于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所在地,创建于元大德间,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霍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城内,为元代所建州府衙署建筑;绛州州署大堂,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是我国现存三座元代大堂中单体建筑最大的,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面阔七间的州府大堂。</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前,有一大片玻璃砖铺道,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面唐、宋、元、金、明、清各个朝代曾在这里遗存的地基痕迹。据说挖掘时,还出土了不少文物。</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这座庄严巍峨的绛州大堂,宛若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屹立于岁月之巅,以它那元代重建的雄姿,彰显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大堂之内,每一砖一瓦似乎都镌刻着过往的辉煌,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运筹帷幄,招募勇士,薛仁贵等英雄的传奇故事,也在这方天地间悄然萌芽,流传千古。大堂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载体,让人在瞻仰之余,不禁沉醉于那份跨越千年的历史韵味之中。</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亦被称为“帅正堂”,是绛州衙署的核心建筑。这里不仅见证了众多历史时刻,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堂与二堂、绛守居园池以及绛州三楼共同构成了绛州衙署的宏伟建筑群。值得一提的是,大堂、园池和三楼均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共同诉说着绛州的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自隋代开皇三年(583年)起,这里便作为绛州州治所在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绛州大堂的面阔达到了七间,进深为八椽,这种形制明显超出了元代规定的“州之大堂面阔五间五檩,四椽”的标准,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下图中所示的“鱼儿跪堂石”区域,曾是犯人下跪受审的地方。其设计寓意深远,象征着“鱼儿喝水,各凭良心”,意味着公正与否,唯有天知。</p> <p class="ql-block">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p> <p class="ql-block">值得说道的是,绛州署衙并非采用方正对称的中轴格局,而是巧妙地结合了自然地势,将衙塔、寺庙观、三关五坊两门六十四巷等建筑元素犬牙交错地布局其中,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更展现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从前面的署衙建筑中走出,即来到绛州署衙的后花园~绛守居园池。这座古典园林自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奠基以来,历经沧桑。现存的园池格局,是在清代重建并经民国初年修复的基础上得以保留的。</p> <p class="ql-block">绛守居园池的声名远播,得益于唐代绛州刺史、文学家樊宗师所著的《绛守居园池记》;同时,绛州作为历史上的水陆交通要冲,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如欧阳修、梅尧臣、郭元履等,他们在此留下了游迹或题咏,进一步提升了园池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从园池旁的一座楼阁攀登而上,站在瞭望台上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去过的新绛县天主教堂、龙兴寺及龙兴塔。每座古建的历史有长有短,但留存下来的都是最珍贵的遗迹。我们很感慨,山西称的上是县县有古建,处处有历史。</p> <p class="ql-block">绛州古城,坐落于汾河下游,黄塬之畔,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落差近30米。沿着西北的悬崖,从东至西依次矗立着龙兴塔、望河楼、天主堂、绛州大堂,以及鼓楼和钟楼等古建筑群。据《直隶绛州志》记载,州署位于城内西北的崖壁上,其高敞宏壮之姿,堪称各郡之首,但创建年代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是淡季,且是小众景点,游客并不多。我们从署衙中走出,又进入了一座城隍庙。这是一处新建的景点,但也有历史可考,我们走马观花地在里面转转,只当成清静的散步。</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大牌坊,准备再仔细地看看绛州三楼,即钟楼、鼓楼、乐楼,它们均源自原绛州署大堂的附属建筑。此区域内古建筑密度极高,游览观赏性也极佳。</p> <p class="ql-block">钟楼,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古建筑,历经元、明两代的重修,其内悬的万斤铁钟铸于金天德三年(1151),由绛州本地所铸,堪称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铁钟。在三楼之中,钟楼以其独特的地势和高耸的台基脱颖而出。据《新绛县志》记载,钟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乾德元年(963),虽曾遭焚毁,但在原址上又重新崛起。现存建筑主体结构为明万历年间所遗。</p> <p class="ql-block">乐楼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现存主体结构为明代遗留下来的。1983年,乐楼经历了抢救性的维修,得以完好保留至今。它坐南朝北,建筑规模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设有插廊,台基高度约为2.5米。乐楼的中间明间宽敞,还加建了一间抱厦,使得屋顶中间隆起,呈现出阁楼般的独特造型。</p> <p class="ql-block">乐楼正对着七星坡,与坡顶的城隍庙相互辉映。传说中,乐楼不仅是酬神演戏的戏台,更是逢年过节时戏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台前的七星坡道宽敞,使得观众能够轻松地观赏到精彩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抹夕阳洒在古老的屋檐上,金色的光辉与青砖灰瓦交织在一起,仿佛为这座千年古衙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温柔的面纱。此时,无论是举起相机定格这永恒的瞬间,还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风穿过古木的低语,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介绍性文字改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