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货小分队”——这五个字,在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像一串会发笑的铃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发来的照片里,几张中年女性的面孔围着潮汕牛肉火锅,蒸汽氤氲中,她们的笑容竟与30多年前幼儿园合影上的神情如出一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禁莞尔,这自嘲的群名里,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这群四十岁的女人,何以能在岁月的磨蚀中,依然保持着童年友谊的纯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是人生的原稿,后来的岁月不过是修修改改的校样。看着女儿与发小们的重聚,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对童年的背叛,而是对它的忠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们在商海沉浮、家务琐碎中摸爬滚打,却仍能像孩子般为了一碟牛肉丸欢呼雀跃。这种能力,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对生命本真的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今这群“吃货”,不正是在饕餮和大块朵颐之间,咀嚼着童年的滋味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们的友谊,经历了地理的离散与人生的分流。有人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里啃过厚厚的法典;有人在国企的会议室里舌战群儒;更有人在家中的婴儿啼哭声中度过无数不眠之夜。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最终竟奇妙地交汇在魔都的某个火锅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起幼时见过的蒲公英,种子四散飞去,有的落在沃土,有的飘至石缝,却都长成了同样的黄花。女儿与闺蜜们何尝不是如此?命运的风将她们吹向各处,却在灵魂深处留下了相同的印记——那个在幼儿园沙坑里一起堆城堡的下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年人的友谊往往掺杂着利益的考量,而她们的相聚却单纯得令人心疼。没有互相攀比年薪,没有暗自较量子女的成绩,只有对一碗砂锅粥的共同赞叹。这种纯粹,在功利至上的时代里,显得如此奢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禁想起上周在小区听到的对话,两位母亲表面热络地交流育儿经,话里话外却满是较量的火药味。相较之下,“吃货小分队”的没心没肺,反倒成了一种抵抗——对世俗标准的抵抗,对异化生活的抵抗。她们用筷子夹起的不仅是潮汕牛肉,更是被日常生活压抑已久的本真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发来的照片中,有一张特别触动我心:四个女人挤在民宿的床上,敷着面膜,举着红酒,对着镜头做鬼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景,与她们十四岁时在我家过夜的情形何其相似!那时,她们偷偷用我妻子的化妆品,把脸涂得五颜六色,在客厅里笑得东倒西歪。如今面膜取代了劣质眼影,红酒代替了碳酸饮料,但那种放肆的快乐丝毫未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的河流可以冲走胶原蛋白,却冲不散灵魂的印记。这群女人在彼此面前,永远可以卸下社会赋予的所有角色——女强人、贤妻良母、孝顺女儿——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就是那个爱笑爱闹的小女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社交网络泛滥的时代,“友谊”常常沦为点赞之交。而她们却坚持每年几次的实地相聚,不惜短暂地抛夫撇子,远赴天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看似任性的行为,实则是对抗现代生活碎片化的一种努力。视频通话再清晰,也比不上共尝美食时味蕾的同步震颤;文字聊天再频繁,也不及促膝长谈时眼神的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告诉我,她们在潮州老街上分食一块绿豆饼时,突然集体回忆起幼儿园时偷吃点心被老师罚站的往事。这种记忆的共振,只有肉身同在时才能发生。电子屏幕能传递图像与声音,却传递不了那种混合着食物香气与体温的情感密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货”这个自黑的称谓,实则暗藏玄机。将友谊建立在“吃”这样低俗的基座上,反而让它避开了高调宣言带来的虚伪。不像那些标榜“灵魂伴侣”的关系,动辄因价值观差异而分崩离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满足基本欲望的过程中建立的连接,往往最为牢固。我见过太多以“高雅”自居的友谊,最后因一顿饭谁付账而反目成仇。而女儿这群人,从不计较谁请客多,有时甚至为抢着买单差点打起来。这种“俗气”里,藏着友谊的真谛: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喂养着彼此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她们在广济桥上的合影,我突然意识到,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不正是她们友谊的隐喻吗?历经洪水地震,几度重修,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女儿与闺蜜们的感情何尝不是如此?婚姻的波折、事业的起伏、健康的危机,这些人生中的“自然灾害”都没能摧毁她们在童年筑起的情感桥梁。相反,每次灾难后的重建,都让这座桥更加坚固。中年人的世界充满变数,而她们的友谊却成了恒常的坐标系,让每个人在迷失时能找到回归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回家后,给我带来一包潮汕老药桔。她说这是闺蜜们一致推荐给我的,对老年人的咳嗽特别有效。我捏着这包不起眼的土特产,眼眶突然发热。这群“吃货”在满足自己口腹之欲时,竟还记挂着家中老人。这份心意,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让我看到,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封闭的二人世界或小圈子,而是能够向外辐射温暖的发光体。她们的聚会不仅滋养了自己,也惠及了身边的人。这种延伸的爱,让“吃货小分队”这个戏谑的称号,意外地具有了某种神圣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深人静时,我翻出女儿幼儿园的毕业照。那些圆润的小脸与如今手机里的成熟面容重叠在一起,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四十年的光阴,在真挚的友谊面前,仿佛只是一个短暂的停顿。这群女人用她们持续至今的交往,向世界证明:童年不是必须割舍的过去,而是可以携带终身的行囊。在这个崇尚"断舍离"的时代,她们选择了最难也最珍贵的坚持——不让纯真被岁月磨蚀,不让世故污染初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女儿睡前告诉我,她们已经计划下次去成都吃火锅。我笑着点头,心里默默为这群“吃货”祝福。愿她们的友谊如同川味火锅,越煮越有味;愿她们的人生如同童年游戏,永远保持那份简单的快乐。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四十年的纯粹友谊更令人欣慰的呢?“吃货小分队"”——这个看似玩笑的群名,实则是对抗生活异化的一面旗帜,是成年人守护童年火种的秘密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窗外的月光洒在床头,我忽然想起《论语》中的话:“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女儿何其有幸,在不惑之年仍能与童年玩伴直来直往、互相体谅、共享见闻。这群“吃货”用筷子夹起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被世俗社会分割前的完整自我。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回归,一次对异化生活的温柔反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过半使她们懂得:最珍贵的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没有失去什么。女儿没有失去她的童年友谊,这比任何事业成就都更值得骄傲。当她们围坐在火锅前,烫着一片毛肚时,烫热的又何止是食物?更是那颗被生活冷却过,却从未真正变冷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嘿嘿,吃货小分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