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扬州”,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其繁华的商贸和漕运历史使其成为南北物资集散地,自汉代至清代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扬州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淮夷部族在长江北岸建立了邗国,其都城邗城就在今江苏扬州蜀冈一带,该国疆域涵盖今扬州、泰州及安徽中部部分区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后在此修筑邗城,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吴国筑邗城,目的是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北方的基地,凿沟渠旨在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现代汉语翻译为:秋季,吴国在邗地筑城,开凿沟渠连通长江与淮河。当年的邗城就修筑在现今扬州蜀冈之上,邗城遗址被认为是扬州城的起源,邗沟也因从邗城开始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邗沟是我国第一条有确切文字记录、历史最悠久、人工开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现存开凿最早、航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运河与扬州同生共长、血脉相连,是古城扬州的根与魂,深深影响了扬州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扬州的城镇格局,孕育了扬州的文化特质。扬州因运河而生,毋容置疑成为的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p> <p class="ql-block">古邗沟线路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淮水注》载,吴王夫差开凿的古邗沟从邗城西南引进江水,经螺蛳湾,至城东黄金坝,再折向北流,从广武湖(今邵伯湖)、陆阳湖(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中间穿过,北注樊良湖(今高邮湖),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两湖位于兴化、宝应间),再折向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全长约197公里。所以如此弯曲绵长,旨在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众多湖泊加以联缀,以减少开凿工程量。</p> <p class="ql-block"> 古邗沟故道</p><p class="ql-block"> 古邗沟故道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人工河道,现仍保留着从螺丝湾桥至黄金坝的1450米古河道遗迹,作为景观河道使用。虽然只有短短的1450米,但这就是大运河的原点,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河道走向的真实性。 2500年大运河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漫步古邗沟,心中陡然升起一种朝圣般虔诚的感觉,每一步都仿若踏进了岁月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春风十里</p> <p class="ql-block"> 古邗沟故道从螺蛳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黄金坝桥位于这段故道的终点,桥下即为古运河入口。 </p> <p class="ql-block">黄金坝</p><p class="ql-block"> 黄金坝因唐代筑坝时采用的芦苇杆色泽金黄,质地坚硬似竹,民间称黄巾(筋)坝,后演变成“黄金坝”</p> <p class="ql-block"> 邗沟大王庙,又称吴王庙、邗沟财神庙,庙门朝北,面对古邗沟石桥,始建于汉代,主祀春秋吴王夫差与汉吴王刘濞。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并筑邗城,奠定了扬州建城与运河之始;刘濞在西汉时期推动盐铁经济,促进了扬州早期繁荣,故被立庙供奉。</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悬"恩被干吴"匾额,殿前的抱柱上一幅楹联:“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概括了两位吴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吴王夫差挥师渡江攻邗,邗被吴国所灭。吴王夫差在蜀冈之上筑城,并于城下开挖邗沟,以连接长江和淮河,这就是《左传·哀公九年》上所说的“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一通,夫差即挥师乘船北上中原,全歼10万齐国军队,并于公元前482年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p><p class="ql-block"> 由于夫差执政时期连年南征征伐,造成国力空虚,民怨沸腾。而此时,那个被迫当马夫的越王勾践,却不忘亡国之耻。他竭力装出顺从的样子:吴王乘马车出巡时,他牵着马缰走在前面;吴王患病时,他端汤送水,昼夜侍奉……吴王看勾践这样忠心耿耿地伺候自己,不禁“龙颜大悦”,放其归返越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经过长达10年的充分准备,终于趁吴王夫差北上征战中原之际,起兵杀死吴太子。公元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终被灭。战败的吴王夫差拔剑自刎,时年55岁……</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除了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外,还有一个人对广陵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心血。公元前195年,汉帝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分封为吴王,定都于广陵,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利用吴地丰富的盐矿和铜矿资源,通过“煮海水为盐”和“招纳亡命者铸钱”的方式发展经济,善待士兵和贤士,推行“无赋”政策,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使吴国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成为富饶之地。这种实力的增长也滋长了他的野心和不满情绪。</p><p class="ql-block"> 汉景帝即位后,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开始实施削藩政策。这一政策直接触犯了刘濞等诸侯王的利益,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威胁。刘濞对朝廷的削藩政策极为不满,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迫害和削弱。汉景帝三年(前154),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及其他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军平叛,最终刘濞兵败逃亡东越被杀。</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p> <p class="ql-block">吴王刘濞</p> <p class="ql-block">吴王夫差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扬州段全长约127.5公里。其中6处河道、10个遗产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数量最多的城市,更是京杭大运河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其中,六处河道:</p><p class="ql-block">古邗沟故道、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里运河、扬州古运河、瓜洲运河。</p><p class="ql-block">十个遗产点:</p><p class="ql-block">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刘堡减水闸、盂城驿、瘦西湖、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p> <p class="ql-block"> 邗沟的河道变迁</p><p class="ql-block"> 古邗沟开凿后,2500年里河道经历了多次变迁,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两次。</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安年间</p><p class="ql-block"> 邗沟原北段需绕经广阔的射阳湖,航程长耗时多且存在安全隐患。广陵太守陈登在东汉建安年间(约197年)主持开凿邗沟西道,将北段西移至樊良湖、津湖等水域,直接连接白马湖和末口入淮点。这次邗沟改道,不但缩短了江淮之间水上交通的距离,而且避开了湖中风浪,更加安全。原来的河线称为邗沟东道,改变后的河道被称为“邗沟西道”。</p><p class="ql-block">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重开山阳渎,改走茱萸湾至射阳直线河道,将入淮水口由淤浅了的末口改到山阳。由茱萸湾向东(今湾头镇)到今江都宜陵,转而向北经今樊川接高邮、宝应三阳河到射阳湖,再沿用山阳水道旧道进入淮河,历史上称这条河线为“邗沟东道”。这一调整使运道形态从弯曲的湖泊串联转变为平直的人工河道,从扬州直达淮安,极大提升了航运效率,奠定大运河的基础框架。</p><p class="ql-block">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通过疏浚和扩建,扩大了邗沟旧道,将各段河道连通成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体系。</p><p class="ql-block"> 此外,晋代、唐代等时期也有局部调整,但未形成大规模改道。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邗沟的历史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邗沟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人工开凿的运河,连接长江与淮河,奠定了扬州的水运基础。隋唐时期,隋炀帝在邗沟基础上进行南北延伸(北至涿郡、南至杭州),形成贯通全国的隋唐大运河,使其成为国家漕运体系的核心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邗沟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其河道经隋唐扩建后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关键段落。现存扬州段127.5公里河道中,6段遗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运河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的河段。要读懂大运河,请到邗沟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