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嵩山,作为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是秦岭山系东延的余脉。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1″—34°35′53″,东经112°56′07″—113°11′32″。</p><p class="ql-block"> 嵩山山系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主峰(峻极峰)、五指岭和尖山等,其中峻极峰是主峰,海拔1492米。</p><p class="ql-block"> 嵩山不仅自然风光独特,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包括少林寺、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等,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荟萃之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p><p class="ql-block"> 嵩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创造灿烂的嵩山文化。到了东周时期,嵩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祭祀、封禅的重要场所。嵩山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且其地质遗迹丰富,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拥有“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嵩山的旅游价值和文化意义使其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宗教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三家盛旺·鼎足而立</p><p class="ql-block">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比少林早四百二十年,据《说嵩》记载,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可以说法王寺是中国佛寺创建之始。</p><p class="ql-block"> 少林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由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这里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p><p class="ql-block"> 其他著名佛寺有北魏会善寺、嵩岳寺、永泰寺、金清凉寺等等。</p><p class="ql-block"> 嵩山的佛教寺院,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佛教,在建筑艺术、碑刻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方面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精品,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 佛教文化艺术遗存中最突出的是数量众多、造型各异、历史悠久的古塔群。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塔高约40余米,平面作等边十二角形,是中国各类名塔建筑中的一个孤例,历经一千四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塔形未有变动;法王寺隋代舍利塔,为四角抛物线型的正方形舍利塔,高15层,约40米;永泰寺唐代佛塔,为四角正方形密檐式砖塔;会善寺唐代净藏禅师塔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八角形砖塔;少林寺塔林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砖石墓塔二百余座。嵩山古塔群是综合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室库。</p><p class="ql-block"> 碑刻、书法、绘画艺术珍品有刘碑寺造像碑,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刻立,碑座前后有十二个浮雕武士像、大佛像。雕工艺术精美,书法峻拔有力。会善寺《中岳嵩阳寺碑》刻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碑首雕有盘龙、佛像,其雕工之精,线条之美,布局结构之匀称,为古代石刻所罕见。还有少林寺《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唐《灵运禅师塔铭》,元《息庵禅师》碑,明《释迦如来以迹灵相图》碑,明《题达摩面壁》草字碑,会善寺《北齐造像碑》,《唐代宗教牒戒》碑,《道安禅师》碑,唐颜真卿《天中山》碑,永泰寺《大唐中岳永泰寺》碑,唐高岑的《佛顶尊圣陀罗尼咒》,宋蔡京的《面壁之塔》,元东亨画的《达摩像仁宗皇帝赞》,清《达摩面壁图》,唐《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等等。</p><p class="ql-block"> 嵩山亦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p><p class="ql-block"> 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 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 地方,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李纲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著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她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到嵩阳书院一游,就可以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切的认识。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周公、隐居于箕山的许由、巢父、伯益,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p> <p class="ql-block"> 嵩山风貌·五代同堂</p><p class="ql-block"> 嵩阳运动是全球构造三大运动之一,也是形成嵩山的重要一个阶段。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地球的年龄约在46亿年左右,而嵩山距今已有36亿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嵩山便横空出世,嵩山嵩阳运动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由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嵩山南坡发现并命名。</p><p class="ql-block">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元古的界限,界面之下是太古宙沉积地层——登封群;界面之上是古元古代沉积地层——嵩山群。界面清晰的反映了太古宙末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剧烈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登封群花岗绿岩建造遭受挤压变质、褶皱造山、侵蚀夷平‘并形成了具纬向构造格局、多期构造变形和“三个时代”岩浆序列的古陆核。它标志着地球演化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p><p class="ql-block"> 嵩山群属滨海——浅海相沉积,与登封群有截然不同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历史,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登封群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上。</p><p class="ql-block"> 嵩阳运动地质遗迹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不可再生、损而皆无。</p><p class="ql-block"> 嵩阳运动景点位于嵩山的山腰,峻极宫和中岳行宫的中间。嵩阳运动是嵩山旅游重要一部分,也是研究地质发展过称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 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侏罗系、 白垩系和新近系。其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 25 亿年、18.7亿年、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这三次 翻天覆地的全球构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 “少林运动 ” 。</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游历当下拍摄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