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正青春

五九末了

<p class="ql-block">人老了都喜欢回忆青春往事。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往昔的记忆总是在心底深处悄然浮现,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绪与怀念。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些深刻的瞬间,宛如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对我来说,那些发生在1973年深秋的故事,至今仍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是文革中后期,那个时代的记忆是复杂的,充满了风云变幻。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一段特别的历史事件—教育回潮。教育回潮,指的是在文革期间,由周恩来、邓小平主导的短暂的教育整顿,这段时间的教育恢复,是短暂而宝贵的。</p><p class="ql-block">1973年的教育回潮,作为文革中后期的一次局部教育调整,是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当时的国家局势中所推动的重要改革。它不仅恢复了当时已陷入混乱的教育秩序,还提升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那些曾经被社会动荡打断的中学生们,终于得以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重新回到了课堂。</p><p class="ql-block">教育回潮有三大要点:</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恢复教学秩序,要求学生回归课堂,减少政治运动的干扰,重新注重文化课教学。其次,加强了文化考查,国务院要求高校的招生要进行文化考试,学校重新恢复了考试制度。第三,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教师们重新投入到教学中,开展了竞赛、补习等活动,形成了一股短暂的学习热潮。</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些曾经被耽误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期盼已久的解放。终于,我们不再为了每天写大字报而忧心忡忡,也不再需要去田间劳作,亦没有再因阶段性放假而闲得无聊。我所在读的舒兰一中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在课堂上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老师们也尽全力将文化课的知识传授给我们。那时的我们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那一年的秋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学习氛围。</p><p class="ql-block">我清晰记得,那年深秋的一天,学校决定从我们这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中挑选几位,组成一个小组,负责写一篇关于教育回潮的重要文草。我们的小组由四人组成,除了我,还有两位男同学:付博和孙忠民,他们都和我在同一个班级,另一个女生是四班的肖雅琴。我们被安排到了学校的大批判小组,而大批判小组的负责人是教俄语的梁之臣老师,梁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将采访一位知青学姐—李文秀,她曾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才华出众,深受大家敬重。她已在平安公社担任了革委会副主任一职,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她充满了敬仰。</p><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任务,我们一行四人启程了。乘坐县客运站的长途大巴,我们前往平安公社,住在当地的招待所。那个时代,公社的招待所条件简单,男女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吃饭也在食堂解决。那时的一切都由老师安排,所以许多细节已经模糊在记忆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记得采访李文秀学姐时,她已经在平安公社下乡当知青好几年了。她的工作能力和才华让我非常钦佩。她不仅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还能很好地平衡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我们按照梁老师事先安排好的采访内容,与她的交谈轻松愉快。</p><p class="ql-block">我们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知识青年需要通过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创造更广阔的未来,而不是像辽宁张铁生那样交白卷。李文秀学姐的言谈举止也让我深感她的成熟与智慧。</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东北吉林地区已经进入了深秋,寒风凛冽。我们住在公社招待所里的火炕上,虽然寒冷,但却是那个年代最温暖的记忆之一。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年代,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单纯而深刻的温暖。公社招待所虽简陋,却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而那时的我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梁老师带着我们集中讨论了采访内容,确定了文章的框架和核心问题,并分配了每个人的写作任务。通过几轮的讨论和修改,我们的文章终于成型。</p><p class="ql-block">梁老师不仅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指导,还告诉我们写作不仅仅是表面的技巧,更要在文章中融入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思考。这一课至今都铭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在忙碌的采访工作之后,我悄悄向梁老师请假,去看望我在七里公社的亲戚。母亲交代我帯点銭去帮助我的老姨。她的丈夫曾因政治原因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师工作,家里经济状况非常困难。我借助公社招待所的拖拉机,赶去老姨家,简单问候几句老姨及家人们的现状,然后将钱交给了她,便匆忙返回。那时的亲情简单而真挚,却又充满了历史的沉重。</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四人在梁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集中整理并完成了文章。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公社招待所吃完早餐,便乘车返回学校。梁老师在路上表扬了我们,说我们的写作能力不容小觑,未来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虽然我们并不曾奢望得到什么结果,但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这种精神上的回报却足以让我们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回到学校后,我们提交了文章,梁老师再次对其进行了润色和完善。几天后,我们舒兰一中大批判小组的文章被县广播站播送了出来。听到播音员在广播中铿锵有力地朗读我们写的文草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家人也听到了,都为我鼓掌点赞,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那篇文章的标题是《教育革命方向不容篡改》,它代表了我们这一代对教育回潮的理解与思考,也为我们青春岁月中的这一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的深秋,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寒风吹过大地,枯黄的树叶在空中飞舞。虽然气温渐冷,但我们这些年轻的心却充满了热血与渴望。回忆起那时的青春岁月,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自己当时所做的选择和行动,但如今,它们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每当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尤其是那年的深秋,我都觉得无比怀念。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年轻,但却带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朝着属于自己的远方奔跑。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而那年的深秋,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正值青春的我们带着理想与追求,跨入了社会的洪流。那一年的深秋,正是我们在社会的浪潮中努力奋斗、追寻梦想的起点。每当我回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感慨。即便岁月已逝,但记忆依然鲜明,犹如深秋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我一生的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所有图片都是我们中学毕业30周年聚会上和老师同学们的照片,当年四人小组里只有孙忠民来了,付博和肖雅琴至今未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