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养生随记(十)

吴勉坚(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乍一看去,开放于2012年的楼观台道文化区背依巍巍的终南山,座座雕梁画栋的牌坊,幢幢金碧辉煌的殿堂错落有致,按照“一条中轴、九进院落、十大殿堂”的布局坐南朝北展开,占地700亩,颇有几份“西安小故宫”的恢宏气势。</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为了打造全球最大的道教宫院群,大门的文化标识别具匠心。一块屏风式巨石横卧于入口处,“天下第一福地”六个大字格外吸引眼球;其后有一尊老子骑青牛的铜像,暗褐色的仿古工艺具有古朴沧桑的质感;再后立有一座采用五间六柱十一檐冲天式结构的华丽牌坊美轮美奂,中间题刻醒目的“仙都”两字彰显着“道源仙都”的不凡意境……</p> <p class="ql-block">(终南山楼观台道文化区位于终南山北麓,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老子骑牛铜像刻画精细,源自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的“仙都”牌坊气势恢宏,图中尽头可隐约看到凤凰头山上的古楼观台与老子铜像。)</p><p class="ql-block">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p class="ql-block"> 眼前门可罗雀不说,漫步入内,从太清门、上清门、玉清门,直到最高规格的双檐歇山风格的三清殿,尽管都是朱漆立柱,彩绘雕梁,覆顶的金黄色琉璃瓦,与白色的大理石云龙石阶相映成趣。殿堂之间,还散落着几组有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八仙过海等雕塑……然而纵目四望,几乎看不到一个游人的身影。走进空阔的殿堂,偶尔可见门内有埋头研究手机的管理人员,但是连眼皮都不愿抬一下。好一片凄凄惨惨戚戚。</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个中原因便一目了然。三清殿后通往山上古楼观台的铁门,此时由一把大铁锁牢牢把住。呵呵!此路不通,对面的赵公财神文化区有请!</p> <p class="ql-block">(所有牌坊与殿堂的门前,都有精雕细琢的大理石云龙石阶。)</p> <p class="ql-block">(景区建筑的雄伟壮观,与寥寥无几的游人反差极大。)</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对门如同宫殿的财神文化区,也见不到三两个游人。)</p><p class="ql-block"> 实话实说,将理应简朴的道观耗费巨资打造成豪华的宫殿模样绝对是败笔,因为违背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尤其简朴是全真派创教修道的初衷,且将素食、独身、晨钟暮鼓作为苦修的基本底线,致使简朴上升到不可妥协的戒律,因此与任何奢华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愿我说得不对,如果不在认真挖掘道教博大精深的内涵上下功夫,将古楼观台湮没于这片表面上富丽堂皇的殿堂建筑之中,甚至口中念叨着老子、心中却只想着赵公,不用多久,此处就只会是一片毫无价值的建筑垃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糟糕!气喘吁吁地顺着森林公园爬到古楼观台大门前,心中顿时凉了半截,因为今天仍然是铁将军把门。</p><p class="ql-block"> 没料到起个大早,只喝了大半碗小米粥,可以说是饥肠辘辘的乘车奔波80多公里,满怀希望的到此想感受一番道家圣地的氛围,却再次吃碗闭门羹!</p><p class="ql-block"> 心中不甘,在紧闭的门前通过“百度”与“114”拔打了N个电话,想咨询一下古楼观台开放的准确时间,然而不是无人接听,就是“查无此号”……</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当年曾闲住普陀山法雨寺时,每天都从其后门去山上的香云蓬打水饮用。既然寺庙有后门,道观或许也有。于是便顺着古楼观台的院墙找寻,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古楼观台也有后门,且敞开着无人看守……</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成为不速之客被拒之门外,进门之后由轻到重咳嗽三两声,但是无人前来过问。不一会儿,看见老子祠有香客敬香,便心安了。</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眼前这古楼观台才是名符其实的“洞天福地”!海拔580米的凤凰头山上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一条蜿蜒的盘山石阶,连接着错落有致的碑亭与殿堂,在色彩斑斓的丛林之中半隐半现。既有道观的古朴幽静的韵味,还不乏一股超凡脱俗的灵秀之气。</p> <p class="ql-block">(古楼观台相传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始建于619年,扩建于1236年。)</p> <p class="ql-block">(古楼观台翠竹环拥,古木参天,环境幽静。)</p><p class="ql-block"> 古楼观台除了山门为红墙与黄色琉璃瓦顶外,其余建筑均为红、白、灰墙与绿顶。山门两侧为碑厅,其中有唐代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宋代米芾行书《第一山》与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门前则有两座六角亭,其中西亭引人注目,亭内立有元代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石碑,旁边还有一石雕龙头吐水不断的石砌泉池……</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元代时期的1283年,此地陡生瘟疫,因无药可治而死人无数。后楼观台监院夜梦老子告知,称讲经台门前的石板下有山泉可治时疫。便依梦中所说试之果不其然,瘟疫终于逐退。三年后翰林大学士赵孟頫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分外惊奇,便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大书“上善池”三字于此立碑……</p> <p class="ql-block">(红门黄瓦的山门两侧,是历代名人有关古楼观台的石刻碑厅。)</p> <p class="ql-block">(“上善池”石碑与旁边的八角形石砌泉池,隐藏着一段神奇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沿着登山石阶穿过灵官殿,便是古楼观台的核心殿堂老君殿,红门、绿顶、灰墙,单檐歇山顶式,简朴而庄严。里面供奉着老子石像,却空无一人。只有门前明代的铸铁香炉,此时香烟袅袅……</p><p class="ql-block"> 古楼观台最后的进院为斗姥殿与救苦殿,是幢五间两层单檐歇山顶式殿堂建筑,前者供奉的是生有九子的斗姥天君,后者则供奉着太乙救苦天尊。颇有意思的是,佛教的文殊、普贤俩位菩萨,在殿内一位以“天尊”、一位以“真人”的身份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大殿门前,有两株缠满红丝带的百年红梅格外醒目。苍劲的树干弯曲如虬,而树冠的花朵绽放灿若云霞,向着灰布一般的天幕彰显着独特的艳丽。既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出尘”之美,还隐逸着道家坚守高洁的处世态度,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老子祠又名启玄殿,始建于秦,增建于汉唐,重修于明代万历年间。)</p> <p class="ql-block">(斗姥殿与救苦殿门前的两棵绽放的古梅树,如画似锦。)</p><p class="ql-block"> 英国《卫报》曾经指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而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整体观与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目标完全一致。但愿不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当人类在未来遭遇到严重的环境与社会危机而无法自拔时,会不会让道教这古老的东方智慧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3日于大峪口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