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

印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1972年12月,李开林从洛阳应征入伍,个头不高,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话不多有条有理,思路清晰有头脑有主见,爱学习有阅读报刊的习惯,洛阳战友喜欢称他“李政委”。在奔赴唐山抗震救灾途中,车辆因故障抛锚,单人单车克服困难追赶连队,在完成配属兄弟部队运送遇难遗体任务后归队。在特殊环境里不畏艰难困苦,牢记军人职责,坚决完成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井陉马村营区,睡梦中的我,被突然响起的枪声和剧烈晃动惊醒,听到有人喊地震了!营区一片慌乱,大家都争先恐后跑出宿舍。一连指导员郑德(云南籍)喊话:发生地震,先不要回宿舍,就地待命。这是我有生以来波及感最强烈的地震,早饭时听到新闻广播:今天凌晨三点四十二分,我国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5级强烈地震。连长霍庆荣(河北籍)1959年入伍,凭着多年军旅经验,震情就是命令,迅速组织全连到车场检查保养车辆,进入临战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一 1976年7月29日,一连在井陉火车站整装待发,将奔赴唐山抗震救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汽车24团接到北京军区命令:29日上午,奔赴唐山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各连队人员车辆,相继在井陉火车站登上军列,向灾区进发。一连做为第一梯队最先登上列车。下午六点多火车到了北京丰台站,因地震破坏,北京通往唐山的铁路已中断,一连车辆人员下火车,稍做休整,按计划沿公路向唐山开进。可就在此时,我驾驶的车出现故障,气压表显示没有气压,刹车制动失效,无法正常行驶。立刻报告了三班长郭茂文,经检查是汽车气泵活塞串油,需更换配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关键时刻,车辆出了故障,的确让人懊悔。连长当即决定全连向唐山开进,故障车留下修理,然后再追赶部队。无奈,我只能在丰台过夜。第二天早上,找到总后七分部的修理工进行抢修,更换气泵配件。我顾不上吃早饭,开车向唐山进发,从长安街一直向东,过天安门广场直奔通县、蓟县,一路还比较顺畅。车过玉田县后,沿途地震破坏的程度越来越重。路边建筑大多已损毁,群众用废旧木板、塑料布搭起了一个个临时窝棚。柏油路也出现一些断裂、塌陷,前往丰润县的公路已无法通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二 1974年4月李开林于井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车辆从田间的便道绕行,一路坑坑洼洼、满天尘土,过了丰润县才又驶上公路。一支支救灾队伍都想以最快速度向唐山开进,公路上显得仓促混乱。我要追赶连队,心急如焚,恨不得插翅飞过。越靠近唐山,路上车越多,一辆辆满载士兵、医疗队和救灾物资的卡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排成了长龙。从唐山方向开过来的车也一辆连着一辆。下午五点,在离唐山还有十多公里的公路上,进唐山的路被堵死,无法前行。我出驾驶室爬到车箱上,向唐山方向望去,公路上行人、平板车、自行车、汽车显得十分拥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方向过来的汽车上,大都拉着伤员,他们缠着绷带,衣不裹体,痛苦的表情让人揪心。很多自行车平板车上,都驮放着用被单捆扎着的一人长的物体,我意识到那全是地震受害者的遗体,可能是县区居民到市区寻找到的亲人,运回家安葬。让一批从唐山出来运送伤员的车过去后,我随着进唐山的车队缓慢前行,十多公里的路用了近两个小时,七点左右我的车终于到唐山。从北京丰台出发到唐山,全程约190公里用了10小时,灾情重车辆多,拥堵不堪路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三 唐山地震后公路出断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已是傍晚,夕阳西下, 眼前到处是断墙、残壁、碎砖、乱瓦的废墟。路边三三俩俩的人影,衣衫破烂,步履踉跄,面目呆滞,毫无表情。一些解放军战士在清理废墟,路边能见到成堆尸体,还来不及包裏,裸露着血淋淋的伤口,残不忍睹。这时侯我才意识到了这次地震造成灾难如此惨烈,不亚于一场战争。太多亲人离去,巨大的打击,唐山人从精神上已经麻木了,没了眼泪,没有哭声。血色残阳,沉寂的唐山令人不寒而栗。我驾驶汽车在市区间缓行,不时停车询问清理废墟的军人,是否知道二十四团的行踪,回答令我失望,无人知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还是一位老首长告诉我:北京军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设在唐山机场,你到那里去问一下,他们也许会知道你们部队的去向。我按这位首长指引,开车向唐山机场赶去,这时已是三十日傍晚八点左右,我又饿又渴,一天没吃东西,这还没什么,主要是口渴。三伏天,奔波了一天,口干难受,我几次停下车向路边军人、群众讨水,一无所获,我才知道,唐山市已断水两天,此时此刻想找一口水太不现实了,再渴也要忍。去往机场的路很窄,也非常拥堵,大约十公里的路跑了一个多小时,晚上九点多,我终于到机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四 1973年2月于井陉,战友合影前一张久格,后二李开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山机场是空六军的军用机场。机场大都是石块、砖瓦建筑的平房,还比较坚固,地震中倒塌的相对少点,另外宽广的停机坪及周边的开阔地,在震后是避难的首选,市区大批受灾群众涌向这里。好不容易找到北京军区前线指挥部,帐蓬一位中年首长接待了我说:目前还不知道汽车24团到唐山的驻地,让我不要急,先在附近休息,明天帮我打听。无奈,我向首长讨了半茶杯水,解决了嗓子干渴问题,累了一天未合眼,上车箱倒头就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1日早上七点刚过,我又到前线指挥部打听部队情况,昨晚那个首长告诉我还没消息,同时又对我说:机场附近有一支部队清理废墟,需要一辆运输车去支援一下,你能否去一趟?寻找你们部队的事我给你操着心。在这种特殊时期,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我立刻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原来请示车辆支援的兄弟部队的一个营长就在帐篷外,他坐上我的车,一起奔向清理废墟的现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五 1976年10月,左一连长霍庆荣、指导员郑德于唐山机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前是一大片倒塌的平房,只见战士们个个灰头土脸,都用毛巾缠着嘴,拿着铁锹在废墟上刨挖。一股臭鱼烂虾味弥漫在空中,呛的我喘不上气。营长告诉我,附近有个冷冻仓库,倒塌后冷藏的肉类都腐烂了,加上废墟中清理出的尸体来不及掩埋,所以这一地区空气污染特别严重。我立刻从车上取出毛巾缠在嘴上,营长说:我们是沈阳军区的部队,已到灾区两天,昨天从倒塌后房屋中清理出部分遇难者遗体,必须及时外运掩埋,特到前线指挥部求援车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我注意到,就在不远的路边,并排堆放着很多尸体,大都用床单被褥捆扎着,有个别尸体连包布也没有,天热,发得很粗大,血肉尘土搅和一起,让人不忍直视。我把车停好,战士们先从路边铲了点沙土,垫在车大箱板上,然后四人一组,把尸体朝车上抬,我注意到很多战士的手上都缠有绷带,绷带上渗着血迹,他们就是用自己双手从废墟中扒出一具具受难者遗体。唐山救灾初期,事发突然,部队来不及带大型机械进入震区,全靠战士的双手在废墟中抢救幸存者,寻找遇难者。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经受了非同寻常的考验,这就是可敬可爱的中国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六 1976年10月,一连在唐山机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车一次装二十多具遗体,然后拉到郊外一处路边空地上,那里有推土机推出的一米多深的成片土坑,战士们将遗体一具具摆放在坑中,推土机再推土掩埋。当天我的车跑了四趟,拉了百十具遗体。这一天我就喝水,吃几块压缩饼干顶饥,兄弟部队的战士们同我一样,个个疲惫的只喝水,吃不下饭。那种场景,那种气味,让人本能的就想呕吐,什么东西也无法下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六点,完成任务回到了机场,前线指挥部的首长告诉我:一连有消息了,驻扎在唐山矿冶学院。我一刻也不停留,问好路线,火速向矿冶学院赶去。当天晚上,我开车赶到矿冶学院,在连队的临时驻地,向连长指导员汇报了两天的情况。领导对人车安全归来,特别是完成唐山抗震指挥部的临时任务十分满意。归队的经历是一次特殊的锻炼,有压力也有动力,紧张的心情在归队后放松了,回到三班与战友们一起,全力投入繁忙的救灾运输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文:商洛人家 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铁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英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七 1976年11月,唐山抗震救灾返洛留念,左前为王新民(一连)马占志(三连)李建民,李开林(一连)左后张久格(三连)李留振(二连)耿民田(十二连)刘成芳(四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