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楼头风里 千年一瞬

李木子

美篇号:265145 <p class="ql-block">  走进鹳雀楼景区,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鹳影湖。这汪东西走向的人造湖,平面恰如鹳雀展翅欲飞,湖中央的三孔拱桥似鸟背微拱,36米的总跨度与4.8米的桥面宽,在水光中勾勒出恰到好处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  湖对岸,便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鹳雀楼。四檐三层的外观下藏着六层内里,73.9米的总高直耸云霄,3320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与58000吨的总重,在砖石间沉淀着盛唐的雄浑。一层“千古绝唱”、二层“源远流长”、三层“亘古文明”、四层“旷世盛举”、五层“黄土风韵”、六层“极目千里”,层层递进间,盛唐气韵与华夏文明如画卷铺展。尤为难得的是楼身的油漆彩画——这项失传的唐代艺术,经国家文物局专家多方抢救、重新设计,让这座建筑成为国内唯一以唐代彩画复原的唐代建筑。磨平的外表经彩绘点染,刹那间透出古典风雅,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的妙境。</p> <p class="ql-block">  二层壁画里藏着远古的回响。尧王禅让的故事在此静静流淌:这位上古部落联盟领袖,以“任人唯贤”的胸襟传位给舜。舜在历山耕田时,众人礼让田界;在雷泽捕鱼时,邻里互让居所;在黄河畔制陶时,沿岸陶器皆坚固耐用。这份宽厚仁慈打动了尧,而永济中条山上的“尧舜禅让台”遗址,至今仍为这段佳话作着注脚。</p>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有虞帝都”则诉说着舜的治世:受禅让后,他虚怀纳谏、任贤使能,让百业兴旺、政通人和。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舜都蒲坂”,即今日山西永济;尧舜时代称蒲,秦始行郡县制后始名蒲坂县,《辞海》亦注“虞...居于蒲坂,舜为其领袖”。</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有民谣唱出了蒲州当年的繁华:“手把鼓楼往南看,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郭沫若曾考证后叹道:“蒲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地,曾向各地输送大批栋梁。”</p> <p class="ql-block">  楼内游客往来如梭,有人举着手机定格落日,有人对着楹联轻声吟诵。这一刻,所有人都被同一片风景、同一首诗系在了一起。或许王之涣当年也站在这里,望着同一条河,心里涌过同样的感慨——天地如此辽阔,个人何其渺小,可偏是这渺小的人,能写出“欲穷千里目”的豪情,能把一瞬的感动,酿成流传千年的醇酒。</p> <p class="ql-block">  凭栏远眺,对岸山影正缓缓沉入暮色。忽然懂了“白日依山尽”的深意:不是太阳落得急切,是这楼太高、眼界太宽,连时光都显得从容了些。风从河面卷来,带着水汽与泥土的腥气,恍惚间似有千年前的鹳雀鸣叫,混着诗人们的吟哦,一同被风吹散在天际。而那些刻在心里的诗句,早已化作我们站在时光里,留给未来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于 2025年7月18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5年6月14日 永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