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四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母亲虽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一生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儿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是我们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1、少年丧父,被迫辍学</p><p class="ql-block"> 母亲叫许玉清,1918年6月9日(农历五月初一)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富安镇,属马。母亲共有兄弟姐妹九人,两个哥哥、四个姐姐和两个弟弟。母亲上过学,在她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外祖父病逝,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柱,母亲面临退学。当时,她的班主任老师还专门到家里来做我外祖母的思想工作,说我母亲学习成绩很好,若中途退学,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当时家里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她不得不辍学。随后的日子里,母亲就在家里帮外祖母照顾两个弟弟(她的小弟弟是遗腹子),从而永远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2、知书达理,聪明贤惠</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父母亲经自由恋爱结婚。婚后,母亲相夫教子,伺候公婆,操持家务,把家里拾掇得井井有条,让父亲安心在外工作。母亲是镇上人,从小没有跟土地打过交道。自从嫁到张家后,她很快就学会了全套农活,成为种地的一把好手。她还逐步学会了纺纱织布。上世纪四十年代,我祖父辈是家族式群居,兄弟几大家共住一个大四合院中,大院里共有三、四十口人。母亲的为人处世与待人接物被整个家族人所称道。因为她既有文化,又有主见,加之又是热心肠和办事公道,所以大家都很尊重她,把她看作是大家族里的“掌门人”。据母亲讲,当时整个家族几十口人的生日她都了然于胸,她对大家族成员的熟悉与关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1941年7月,在父亲当时负责的海滩围垦现场,父母亲留下了这张十分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8年摄于上海,这很可能是1941年11月父母亲结婚后的首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自结婚起就一直与我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长达十几年的共同生活期间,母亲从未与我祖父母发生过不愉快,婆媳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她对两位老人竭尽孝道,照顾有加。祖父和祖母也对这位长媳视如己出,疼爱有加。母亲在我三个叔叔和三个姑姑眼里也是非常称职的长嫂,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叔叔和姑姑们对我父母亲的标准称谓是“哥哥”、“嫂嫂”,这一叫就是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1951年初,摄于海门县富安镇老家,前排左起:大哥、祖母、三哥、祖父、二哥;后排左起:小姑、母亲、二姑)</p> <p class="ql-block">(1970年春节摄于南通海晏镇老家,这是我们张家祖孙三代唯一的一张大合影。我的大姑、大姑父、二姑、二姑父、小叔和小姑父因工作原因,未能参加这次大团聚。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不过,从照片上不难看出,祖父和祖母并未露出喜悦的笑容,相反,却有一丝淡淡的哀伤。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在思念自己的爱子一一琪宝(我父亲的乳名)。二排左起第二人是我母亲,她的右侧依次为我三婶、祖母、祖父、三叔、小婶和小姑。)</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1975年夏天,祖母身患重病,母亲专程从数百里外的农场赶到老家,精心伺候了好几个月,直到祖母完全康复。那次病愈之后,祖母又健康生活了十几年。母亲像我父亲一样,对我祖父母从来都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尽显对长辈的敬重。她在尊敬长辈方面为我们儿女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3、含辛茹苦,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 1960年6月7日,我父亲在江苏省国营淮海农场指挥灭蝗时不幸因公殉职。面对父亲的突然离世,母亲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但为了保全这个家,为了抚养儿女们长大成人,她毅然决然地用她那孱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千斤重担。</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时,母亲身边有四个孩子:9岁的四哥、7岁的我、3岁的大妹和2岁的二妹,此外,还有她腹中的小妹。我大哥在南通市上高中,二哥和三哥分别在南通老家上初中和小学。</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天塌般的巨大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而是选择了坚强与担当。为了这个家,她吃尽了千辛万苦,历尽了无数艰难;为了这个家,她独自负重前行二十多年。从儿女的衣食住行到上学读书,从工作安排到结婚成家,她都殚心竭虑,竭尽所能。为了儿女们,她真的是操碎了心,流尽了辛酸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 我二哥初中上的是农业中学,即半天学习文化知识,半天参加农业生产,所以61年参加中考时未能如愿。母亲得知消息后,十分着急,及时将他从老家接到农场,并想方设法,托人帮他补报上了在大丰县方强农场开办的初三补习班。结果,一年后,二哥成功地考取了江苏省盐城中学(省重点中学),三年后又顺利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197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河油田设计院工作。试想,如果没有母亲当年的不懈努力,我二哥很可能就在农村待一辈子了。</p> <p class="ql-block"> 去年,一位从幼儿园开始就与我为伴、直到上大学才分手的发小,曾给我发来过一封微信,原文如下:“你父亲不幸因公殉职,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你母亲含辛茹苦,吃尽苦头,把你们这些儿女抚养成人,所以我敬重她老人家!!!我认为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那是一般的母亲做不到的!!!我至今还记得你母亲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4、吃苦耐劳,勤俭持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因公殉职后,我们全靠抚恤金维持生计。所以母亲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父亲去世时,我三叔和小叔分别给我们家寄去了一百元钱,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母亲及时把这宝贵的二百元钱存入了银行,作为家里的“压箱底钱”,以备日后急需之用。母亲很要强,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未跟别人借过钱。有困难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销,母亲在自家房前屋边的自留地里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如青菜、菠菜、韭菜、苋菜、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马铃薯、西红柿、丝瓜、黄瓜、冬瓜、南瓜、扁豆、四季豆、豇豆、蚕豆、豌豆、红小豆、綠豆、黄豆、芝麻、花生、芋头、山药、玉米和麦子等。我们家一年四季吃的各种蔬菜基本是自给自足,多余的还时常会送给左邻右舍。记得,有一年母亲甚至还在附近芦柴塘边“开垦”出一块面积约为2、3平米的水稻田。为了照料这些蔬菜和庄稼,她经常是起五更睡半夜,没日没夜地劳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超负荷劳作,所以腰酸背痛一直困扰着她。每次去农场医院看病,医生若能给她开上点伤湿止痛膏,她都会异常欣喜,因为这又可以减轻一点她成年累月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母亲共生育了十个儿女,在养育孩子方面富有经验。所以父亲的同事和好友的几个孩子从小都是托她帮助带养的(小孩吃住在我们家)。这无形之中给她又增加了负担。但想到能为别人排忧解难,她就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当然,这样做也能为家里增加点收入,以贴补家用。</p> <p class="ql-block"> 5、心灵手巧,无所不能</p><p class="ql-block"> 母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我们小时候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基本都是她自己裁剪与缝制的。那时每逢过年,母亲总会让我们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和新鞋。</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会绣花和织毛衣。我上大学离开家乡的前夕,母亲特地给我绣了一个枕套。这个饱含母爱的枕套我用了多年,一直不舍得淘汰,至今仍保存着。</p><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善长烹饪,能做一桌好菜。她曾多次操办过酒席。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都学会了不少烹饪技术。</p><p class="ql-block"> 母亲甚至还会制作月饼和一些糕点。制作腐乳、甜面酱和豆瓣酱以及腌制酱瓜、雪里蕻咸菜和萝卜干等,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这些自制的食品和食材,为家里着实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会帮别人义务剪头发,总之,她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为他人排忧解难。</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眼里,母亲似乎没有什么是不会的,没有什么事能难倒她。有母亲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心里就觉得特别的踏实。</p> <p class="ql-block"> 6、乐善好施,舍己为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人善良,待人真诚,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我们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母亲曾不厌其烦地主动帮助一些农场干部和职工家属(都是些不识字的家庭妇女)扫盲。那时候,农场职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我们周围一些邻居过年连春联都舍不得买,母亲就自己买来红纸,写好春联,送给左邻右舍。我们当地有赶大集的习俗,有时明明我们家不需要到集上去买东西,但她得知邻居或朋友需要买东西时,就会主动去集上帮別人代购。她那时已五、六十岁了,到集上去来回要走几里路,有时甚至还为此耽误了给儿女做午饭。</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时候,她除了自己家包粽子外,还要帮多家邻居包粽子。这似乎早已成为了她的一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曾在危急时刻,主动帮邻居家接生过不止一个孩子。记得有一年,我们那里很多孩子患腮腺炎,母亲采用民间偏方为不少孩子解除了病痛。母亲当时的这一善举被大家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吃到好东西时常会跟我们说:“自己吃了沃屎坑,给别人吃了传四方。”教育我们要懂得跟他人分享好东西。记得有一年,我父亲的同事——果树种植专家童逊瑚叔叔送给我们家栽种的新疆马奶子葡萄喜获丰收(共收获了好几十斤葡萄)。那可是我们第一次品尝到这么美味的葡萄,我们多么想多留一点自己吃啊,但母亲却将大部分上好的葡萄都送给了左邻右舍。本以为来年我们可以自己享用了,谁想到第二年葡萄藤的主干竟都被一种白色的蠕虫都蛀空了,导致这一年的葡萄几乎绝收。随着葡萄藤的渐渐枯死,我们当初的美好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尽管如此,我们兄妹仍对母亲当初的做法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光对自己的儿女充满爱,对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样。那时候,我们家常年都是最热闹的。因为母亲的热情好客,所以我的一些同学和三个妹妹的同学们都愿意到我们家来玩,因而家里的人气总是特别旺。几十年过去了,我的一些同学和妹妹的同学们还都清楚地记得我母亲和蔼可亲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7、深明大义,顾全大局</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填写的一份干部履历表中曾这样描述我的母亲:“现在家种田,带领小孩子,完小以上文化程度,对新事物较易接受,一直想参加工作,因家务无法摆脱,终未成实事,地方上有什么号召,常能走在前面。”在父亲的另一份《工作人员登记表》中则是这样描述我母亲的:“对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是完全拥护的,且能随时对人宣传。”</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是家庭妇女,没有参加过工作,但她是个文化人,而且思想进步。所以,1964年,她曾被淮海农场妇联主任找去协助她们开展“四清运动”。那段时间,母亲工作非常积极主动,经常是起早贪黑,工作卓有成效,因而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表扬。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在我大学毕业前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主动报名到西藏去工作。当我女朋友知道我想报名的这一消息后,本想让我母亲劝我改变主意的,谁知,母亲跟她说,“我儿子是党员,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应该支持他才对呀!”</p><p class="ql-block"> 我女儿出生后,我总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了,还想再生一个。所以迟迟没有领取《独生子女证》。为此,我爱人单位一直做这方面的说服工作。母亲得知后,很快给我写信说,“你是党员,应该带头响应党的号召,要做表率。”在母亲的劝导下,我们很快领取了《独生子女证》。</p> <p class="ql-block"> 8、手足情深,血浓于水</p><p class="ql-block"> 母亲与她的哥哥、姐姐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时常会在我们面前讲起他们之间的一些往事。她始终牵挂着这些亲人。但由于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单位和组织非常注重家庭的社会关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子女们的前程。母亲的这些亲属大多为一般职员(有的还曾被打成了“右派”),不像我父亲这边的亲属都是响当当的革命干部和党员,所以她为了儿女们的前程,只能将手足之情深藏于心中,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来往。</p><p class="ql-block"> 不过,她也曾数次给我上海大舅家寄土特产,包括我们自己精心制作的蟹黄油。说起这件事,我的思绪就会回到大约六十年前。那时,每当我们要剥蟹肉和熬制蟹黄油时,母亲都会等我妹妹她们都已入睡,我们母子俩才在煤油灯下“工作”起来。说实在的,在面对诱人的蟹肉和蟹黄时,我真有点想吃的感觉,但一想到是母亲充分相信我,才让我跟她一起干活的,所以必须要经得住美食的诱惑,排除杂念,一心帮母亲完成好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母亲与我大舅保持着良好的兄妹关系,所以大舅退休后曾到农场我们家住过数月。</p> <p class="ql-block">(1967年春天,母亲与她二姐和四姐在上海久别重逢)</p> <p class="ql-block"> 9、母爱似海,恩重如山</p><p class="ql-block"> 作为幼子的我,在母亲身边整整生活了20载,是陪伴母亲生活最久、享受母爱最多、受母亲教诲最多、尤其是与母亲一同度过那段最艰难岁月的唯一的儿子。母亲对我三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p> <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在我即将离开家乡去上海上大学的前夕,与母亲和小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母亲为了给我赶做一件黑色绸面的棉袄,竟通宵达旦,彻夜未眠。看到母亲熬红的双眼和疲惫的面容,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感动。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次我持续高烧一整天,母亲心急如焚,当晚八、九点钟的时候,她找来我父亲的几位同事,用门板把我抬到了农场医院,到那后立即住院治疗。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所以快半夜了母亲还得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又赶到医院来看我。好在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已无大碍,母亲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了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夜值班医生张德郎叔叔(后来担任过淮海农场医院院长)特地给我端来了洗脸水和早饭,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天,母亲第一次去江西南昌我大哥家,她带了很多家乡的土特产。我那时正好放假在农场家中,所以就陪同母亲从农场到盐城和南通,再从南通乘船到上海。由于母亲很少外出,尤其是初到大城市,一切都很陌生,所以我沿途一直精心照顾她,唯恐出现什么不测。因为在上海乘坐去南昌的火车,并非在车站内正常乘车,而是在半道上临时停车时上车,所以当时几乎是一路奔跑,犹如负重急行军,确实非常辛苦。母亲到南昌后给我的来信中写道:“儿啊,这次你为娘一路吃了多少苦,100多斤重的东西你一个人拿,都是满头大汗,还要上车下车上船下船,在马路上时刻当心我,我娘心里是多么心痛,泪水一直往肚子里咽,我每天都在想着你。”</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底,我被定向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后。由于北方的冬天与南方差异较大,所以我在南方冬天穿的衣服已抵挡不住北京的严寒。母亲得知后,很快给我寄来一件特别定制的棉大衣,棉絮放了很多,重量竟达六、七斤。</p> <p class="ql-block">(1979年春节,我们结婚回家探亲时与母亲和三个妹妹以及侄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儿行千里母担忧,夜半灯前念远游。”自1973年9月初我离开家乡去上大学至1985年1月母亲病故的十多年间,母亲总共给我写过五十多封家书,这些充满母爱与深情的信件我一直珍藏至今。尤其是母亲临终前几个月用她那颤抖的手给我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不仅笔迹歪歪扭扭,而且还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看后不禁让我潸然泪下。母子情深的这一幕永远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大学毕业分配来京后长期住集体宿舍,不具备接待母亲的条件。后来,各方面的条件都好点了,但母亲身体已不行了,无法远行。未能让母亲在有生之年到北京来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和报恩之行,这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回淮海农场探亲,与母亲一起度过了她人生最后一个春节。那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已很差,行走已很困难。所以,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坐在椅子上跟我说:“儿啊,娘这次不能送你们去车站了。娘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你有空就再回来看看娘。”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话语,四十多年来,它好像一直在我的耳边响起。</p> <p class="ql-block">(摄于1984年春节,这是母亲留在人世间最后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 母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日渐变差,尤其是临终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曾饱受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堪,那一幕真的令人心碎。我身在千里之外,不能在家侍候她,无法尽孝以给她心灵上的慰藉,对此,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p> <p class="ql-block">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985年1月26日凌晨,母亲在南通老家溘然长逝,享年66岁。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她的形象却是高大的。母亲虽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什么遗产,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母亲几乎是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于一身,是勤劳、智慧、善良、贤淑、坚韧、自强的化身,她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她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 今年七月一日,我在微信公众号上首发此文。文章发表后,亲朋好友们纷纷在文下留言或发来微信,诉说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以及他们的切身感受。在此,我仅选录其中极少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同学张正华写道:“ 你的母亲纯朴善良,乐于助人,我也是受益者之一。七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六垛小街上,烧草没来源,煤炭没计划,是你的母亲多次在农场为我买煤炭,解决燃煤之急!这份大恩大德,我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和中学同学陶志俊写道:“你的母亲对待我们也像对待你一样,热情和蔼,恩重如山。她老人家的光辉形象,令我时常想起,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堂妹写道:“看了康生哥纪念母亲的文章,被深深地感动,大伯母的坚韧、 善良、智慧、慈爱跃然纸上。 因为远离家乡,我只见过大伯母一次,就是70年那次大聚会,大伯母总是笑眯眯的,特别慈祥。关于大伯母的慈爱,我也补充一件事,那时我们穿的袜子脚趾处坏了,就会另外补一块补丁上去,不好看倒在其次,主要穿上也挺不舒服,大伯母看见我补袜子,就教我用线,用织布的针法,一点一点地把破损处补上,这样又好看,穿上还舒服,这个方法我学会后一直在用。借此康生哥发文纪念母亲之际,我也表达对大伯母的敬意,大伯母活在每一个受其恩泽的人们的心中。大伯母千古!”</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堂弟写道:“文章写得非常好。大妈非常孝敬公婆,对弟妹关照有加。故弟妹们非常敬重大妈。二姑说,大妈非常有本事,也非常能干,故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敬重她。大妈吃尽人间千辛万苦,留得光辉温暖后人!大妈千古!”</p> <p class="ql-block"> 我大妹的同学何莎写道:“萍姐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儿时我常在您家玩耍,记得您总爱用那个搪瓷碗,盛着甜粥递给我(我喜欢甜食):“吃吧,孩子。”您掌心里的几颗花生,或是几块甜糕,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几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庭院里那根晒衣绳上,留着您为我小弟晾衣服时手指的痕迹;您弯腰为他系鞋带和抱着摇晃哄睡觉的身影,是那般的轻柔,仿佛所有的爱都凝聚在那瞬间。您把同乡人的冷暖,都装进了竹篮里,慢慢酿成了蜜,成了我们永远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大妹的同学陈安娜写道:“细读了你给你母亲写的回忆录,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随着回忆录的内容也把我拉回到童年时代我对你妈妈的回忆。童年的我叫陈安娜和你大妹妹筱萍是发小和小学同学,还是闺蜜。童年时期的我会经常去你家玩,每次去你家,你妈妈都会非常高兴,她总是操着她那浓浓的海门乡音,甜甜的面带微笑地说:“安娜来了”,然后她会像变戏法似的一个转身,拿出各种糖果和糕点给我吃。文革开始后,因我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我们全家被下放到一分场,至此也和你妈妈和你妹妹断了联系。所幸的是,1970年12月份,我因不明原因低烧而去农场医院住院治疗,这次住院我和你妈妈住在同一个病房。在我住院期间,得到了你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她会在夜间起床悄悄地帮我盖上被子;还将家里做好的饭菜和她种的草莓带给我吃。小哥:你要知道,当时的我可是黑五类子女,是狗崽子,有些人对我是躲避不及,而你的妈妈却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下,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即便那个时候她老人家也是个病人,也在住院治疗。你妈妈当时对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早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成为了我永恒的记忆。小哥:谢谢你为你妈妈写的回忆录,让我再次勾起美好回忆。向你伟大的母亲致敬!我会永远怀念她!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中学同学王秀坤写道:“仔细读了你的文章。你把最真挚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对母亲的一片深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却伟岸的母亲形象,她的善良质朴,她的平易近人,她的知书达礼,她的乐于助人……,都—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那张泛黄的,摄于海滩围垦的老照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你母亲的大家闺秀风范,更让我们看到你父亲的坚强刚毅,还有那代人的执着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群同学,一路走来,岁月早已带走了我们的童真,岁月也已苍老了容颜,只有阅历成熟了我们的心智。正如你,心怀一份感恩,守着念着母亲的心境不变,跨过一年又一年,母亲的形象依旧驻留在心间。”</p> <p class="ql-block"> 我无锡的挚友戴剑明给我发来微信:“看了你这篇追思母亲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又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因为在《我的母亲》一文没有问世前,我只是想象中你母亲的形象,所以我的认知只能偏面想象中的性格坚强、敢于担当、吃苦耐劳,教子有方……。一个家庭妇女单枪匹马把一家孩儿养育好,教育好,不容易。《我的母亲》一文一发表,我细细阅读,其中你母亲许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忠孝两全、助人为乐、聪明过人(有心人,大院子里几十人生日全能记住,不容易啊!)等等,这使我在认知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说实话,在我们身边周围,像你母亲这样年纪轻轻一人要担起全家这么多孩子的养育重担,并且在家庭和邻里关系方方面面处理得四平八稳,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称她“女强人”不为过。读过此文,我由衷地感叹:你母亲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正如你一位好友说的,你母亲伟大之伟大,一点不夸张。《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两文读后,感悟之深,为之感叹的是:张老师你们家庭是革命的家庭,光荣的家庭,为国家有贡献的家庭,模范的家庭,值得学习的家庭,值得崇拜的家庭!”</p>